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经穴配伍理论探讨袁静(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450007)主题词选穴/方法针灸治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的,有完整的理、法、方、穴。疗效的好坏取决于辨证是否正确,处方配穴是否恰当,取穴是否准确以及操作手法如何等诸多...  相似文献   

3.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针灸文献、针灸临床等角度 ,对经穴数量及经穴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概括考察了有关经穴概念的形成、沿革等 ,分析并质疑现行经穴的概念和数量 ,提出了新的经穴概念和经穴标准。  相似文献   

6.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和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对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结构、生物物理、反映病理、疗效等方面,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经穴与非穴或另一经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来阐述经穴特异性的存在。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经穴特异性始终没有能用现代科研方法很好的再现,这为针灸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被科  相似文献   

7.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尚未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临床效果,故称之.经外奇穴虽在十四经之外,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四经穴的补充.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虽不如经穴详尽,但也收录颇多,奇穴多取法独特,疗效显著,故对奇穴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对尸体发际内的穴位进行了解剖,以观察人体发际内经穴的结构基础。将穴区的神经管束称为穴树,提出穴树学说,并将其分为浅、深两种类型。认为观察到的穴区血管神经束与《内经》所述经穴部位一致,并认为《内经》所述发际内的所有穴位,均有穴树存在。  相似文献   

9.
背俞穴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穴位置考孙永平,甄薇(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北京100029)关键词经穴;背俞穴;定位背俞穴亦称脏腑背俞穴、俞穴,首载于《内经》。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每一脏腑均有各自所属的背俞穴,共十二穴。背俞穴与其所属脏腑联系密切,古...  相似文献   

10.
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主要有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泄、留针时间。基于此,配合子午流注,即经气运行旺盛时取穴,选用适当刺激方法,再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掌握合适的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影响很大。关于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机制研究中,关于脏腑开窍器官影响的报道较少;在临床研究中,有些文献报道中所纳入的病例过少,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于同种脏腑疾病针灸治疗的诊疗标准不一,缺乏统一性,容易导致各说其词。对于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泻及留针时间方面,而对其作用原理、最优穴组、实施标准、疗效确定等方面还有待商榷,且对针刺得气与否对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影响研究报道比较少。  相似文献   

11.
45例皮肤病患者接受新睡眠疗法后总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82%,本文介绍了对接受新睡眠疗法病人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望得以推广及完善。  相似文献   

1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难点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难点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体系以及对课程性质的认识、知行转化等,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应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医学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专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教研室在“医学免疫学”讲授过程以及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从穴位与内部脏器相应的认识出发,列举古今临床上区别应用的实例,及近代应用穴位诊断疾病方面的资料,提出位于胸腹腰背部的左右同名经穴由于相应内部脏器不同,主治病症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临床应区别使用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介绍了管氏独特的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以及导师在针灸临床处方中针灸取穴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仅西医康复治疗。分别记录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ASIA神经(运动、感觉)功能状况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独立性功能评定FIM及不良反应。结果:在ASIA神经(感觉、运动)功能、FIM和ADL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选取少阳特定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采用韩氏电针治疗仪治疗,对照组28例口服尼莫地平和谷维素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有效率92.8%,优于对照组的85.7%(P〈0.01),从治疗后8周两组的总体疗效比较可以看出,电针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1)。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取穴少,取效快,作用持久,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灸五脏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以五脏俞穴(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为主穴,通过辨证分型取相应的配穴进行艾灸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y survey,SF-36)评分、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评分、血Ig A、Ig G、Ig M、TNF-α及IL-12的含量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FS-14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部分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前血Ig A、Ig G、Ig M、TNF-α及IL-12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g A、Ig G、Ig M含量升高,TNF-α及IL-12含量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TNF-α及IL-12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TNF-α及IL-12含量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五脏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取4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平均分为假失血组(Sham)组、失血性休克(Hem)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以Sham组、Hem组、非经非穴组为对照,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Hem大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结果:Hem组与非经非穴组MAP始终维持较低水平;心率回升幅度较低;生存状况较差。电针足三里后,休克大鼠的MAP进行性回升;心率回升幅度显著增大;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针足三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抗大鼠感染性休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及生存指标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感染性休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切电针组、M受体拮抗组、N受体拮抗组和N受体-α7亚单位拮抗组9组,每组7只。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法制备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即刻,以2 V和3 Hz的强度持续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于刺激开始前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MAP,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足三里组和迷切电针组4组,处理同上相应各组,除此不作其它干预,观察生存状况。结果:休克组MAP持续降低,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均显著降低。非经非穴组与休克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改变(均为P>0.05)。而足三里组在电针刺激后MAP明显高于休克组,生存时间及相应时间点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电针足三里前离断迷走神经,则上述作用完全消失。电针足三里前静脉注射阿托品,不影响保护效应,但静脉注射六烃季胺或-αBGT,则可完全抵消上述保护效应。结论:电针足三里对感染性休克动物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拮抗全身性炎性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