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晓 《家庭育儿》2021,(1):183-184,187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抚养、教育孩子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或形式.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行为,这是一类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由于幼儿时期所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必须要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有效防治.本文围绕幼儿问题行为这一核心概念,主要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幼儿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影...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分别测查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1.07%;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存在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只占少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纳、较少干涉和保护、较少使用惩罚是良好的教养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小学生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春玉  张迪  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5-4606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行为问题流动男童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分值高于非行为问题流动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问题流动女童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玉路  李新影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2):1655-1657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及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在北京市18个区随机抽取1387名青少年进行一般情况、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问题行为水平为(13.29±11.39)分,明显高于女生的(11.86±9.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1);父母教养方式的4个维度得分依次为母亲温暖(25.12±5.91)分、母亲监管(23.37±6.65)分、父亲温暖(25.37±4.91)分、父亲监管(22.33±6.54)分,均高于男生的(23.86±6.11)、(22.30±6.78)、(23.53±5.40)、(20.81±6.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温暖(r=-0.27,P<0.01)、母亲监管(r=-0.31,P<0.01)、父亲温暖(r=-0.28,P<0.01)、父亲监管(r=-0.30,P<0.01)4个维度均呈明显负相关;性别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无调节作用(P>0.05)。结论 男生应该得到与女生同样的父母关注和关心,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幼儿阶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我对教养方式以及幼儿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论述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形成的影响,来指出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的影响.方法:使用相关量表,对200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结果:经评估,男生情绪问题检出率略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问题儿童与非情绪问题儿童的养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情绪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能有效降低儿童不良情绪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3-7月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父母教养方式(PBI)及生态移民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问卷(自编)对宁夏地区1 453名12~16岁生态移民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生态移民青少年男生组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女生组,且行为问题总分及违纪问题、攻击问题得分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在不同年龄组间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与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分正相关的有父亲控制因子、母亲控制因子(P<0.01);而父亲关爱因子、父亲鼓励自主因子和母亲关爱因子与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后,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分与上述5个因子的相关无明显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男生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正向关联的是母亲控制因子(β=0.093),与之负向关联的是父亲关爱因子(β=-0.074)和母亲关爱因子(β=-0.161);与女生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正向关联的是母亲控制因子(β=0.112),与之负向关联的是父亲关爱因子(β=-0.109)和母亲关爱因子(β=-0.122)。结论 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生态移民父母应改善教养方式,以减少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曹志成  王戈  张澜 《中国公共卫生》2019,28(12):1666-167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对初中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影响。  方法   于2018年10 — 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黔东南州、珠海市随机抽取8所学校共2 089名初中生,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修订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3地的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得分率(61.17 %、64.07 %)高于平均水平(50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得分率(41.04 %、41.37 %)低于平均水平(< 50 %),但过度保护得分率(54.43 %、57.5 %)稍高于平均水平(50 %);初中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得分率(57.5 %)高于平均水平(50 %),正性情感得分(3.47分)接近平均水平(3.50分),负性情感得分(4.15分)高于平均水平(3.50分);初中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均值(0.27分)远低于高危行为的界值(2分);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能显著预测健康危害行为(P < 0.05),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危害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Ait-kent拖延问卷(API),对深圳一所普通中学4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拖延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对孩子多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的家庭的孩子拖延行为更少,父母应该多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和关心.  相似文献   

11.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和特定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双方的行为和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亲子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相互影响的,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专生身心的影响,为中专生的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充市两所中专学校190名一年级新生进行测查。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者19人,占10.50%。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SCL-90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躯体化呈显著负相关,过干涉和过保护与总分、躯体化、敌对和恐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惩罚严厉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专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专生身心的影响,为中专生的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充市两所中专学校190名一年级新生进行测查。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者19人,占10.50%。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SCL-90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躯体化呈显著负相关,过干涉和过保护与总分、躯体化、敌对和恐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惩罚严厉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专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春玉  张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77-4778,478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焦虑的影响.方法 以沈阳市两所高中和两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抽取4个班.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定研究对象的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特质焦虑问卷对研究对象焦虑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焦虑组与高焦虑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是影响中学生焦虑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晶莹  焦锋 《卫生软科学》2011,25(6):419-420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国常模的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76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集体测查,将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常模比较.[结果]犯罪青少年与常模在除父母偏爱因子以外的其他9个因子得分上均表现出差异,犯罪青少年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常模组,在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EMBU和SCL-90对太原市某中学655名高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太原市某中学高中生父母对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优于男生和低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良好的教养方式与SCL-90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与之呈正相关;性别和学习成绩也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方法运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珍爱生命(4.60±0.53)分,其次是积极进取(3.79±0.55)分,然后是悲观困惑(2.61±0.73)分,得分最低的是狭隘(2.59±0.78)分,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生命价值观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正相关(P〈0.05),而与父母拒绝呈负相关(P〈0.05);悲观困惑、狭隘生命价值观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对珍爱生命、积极进取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P〈0.01),而父母拒绝对悲观困惑、狭隘价值观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越是正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越是积极、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70后和80后父母对幼儿日常习惯教养方式的特点,为科学育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统一问卷对哈尔滨市379名幼儿父母进行日常习惯教养方式的调查。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父亲中,80后父亲比例(19.3%)明显低于70后(31.7%)(P<0.05);70后父亲本科及以上学历(64.2%)明显高于80后(52.9%)(P<0.05);70后和80后父母自己带养幼儿分别占74.2%和54.4%(P<0.05);56.7%的母亲每天陪伴孩子玩耍1 h以上,但父亲仅占30.3%;95.5%的幼儿饮食习惯与父母相同,86.5%的父母对幼儿穿着以经济实用为主;90.2%的父母允许幼儿与邻里家庭互动交往,但经常进行户外运动(3次/周)仅占29.8%。结论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角,父亲教养缺位严重;父母对幼儿日常习惯和社会交往教养比较重视,户外运动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