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危肺栓塞采用溶栓或抗凝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对既往肺栓塞患者中符合中危标准共66例患者,以曾接受的治疗分为溶栓组与抗凝组,通过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 h的心动超声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28 d病死率,比较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溶栓组在治疗前后心动超声右心室功能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损伤指标以及d28病死率的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在降低中危肺栓塞早期病死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中危肺栓塞患者采取溶栓治疗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2.
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肺栓塞患者的急救和抗凝治疗的配合及护理特点进行探讨。介绍了肺栓塞的急救护理措施、抗凝治疗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肯定了密切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与抗凝治疗中的护理配合和做好出院指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谷巧霞 《临床医学》2021,41(1):16-19
目的 分析以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为依据对中危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22例肺栓塞中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61例.常规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以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为依据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由Dresdale等[1]于1951年首先正式提出,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助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笔者将护理干预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探讨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01-2010-12收治的PAH患者4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3例,对照组22例。年龄54~85岁,平均69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为正常认知功能且自愿接受有关知识指  相似文献   

6.
吴琦  陈光瑾  钟殿胜  王燕 《临床荟萃》2001,16(9):399-399
肺栓塞是常见病、多发病。美国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占第 3位 [1 ]。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因此 ,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1年来我科诊治肺栓塞 12例 ,分别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我科住院患者 12例 ,按照全国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手册的规定 ,将其分为溶栓 +抗凝组和单纯抗凝组。其中溶栓 +抗凝组 5例 ,男 4例 ,女1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年龄 47.80岁。单纯抗凝组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年龄 19~ 75岁 ,平均年龄 6 0 .14岁。患者具有…  相似文献   

7.
<正>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脱落流入肺动脉系统,造成肺动脉或其分支堵塞,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肺栓塞是常见的肺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的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被称为肺栓塞三联征,漏诊、误诊率较高。目前,中国的肺栓塞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抗凝治疗是肺动脉栓塞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抗凝治疗不仅有效预防血栓进一步的扩大及新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治疗老年肺栓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3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时采取多项护理措施,比较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32例老年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治疗前.老年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显著低于治疗前.本组老年肺栓塞患者,治疗后有31例病情好转出院且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因入院时间过晚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 对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完善的治疗方案以及精心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周果  任涛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12):2176-2181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易合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随着ICH合并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抗凝治疗的研究数据增多,ICH合并VTE抗凝治疗的质量等级也逐渐升高。脑血肿稳定的时机,是启动抗凝治疗的关键。高血压性ICH患者脑内血肿大部分可于30 min内稳定,故在抗凝治疗时机的选择上,由探索及对比不同时间抗凝治疗脑再出血情况的比较,逐步转变为评估脑血肿稳定后24或48 h前后抗凝治疗效果的对比。总结ICH患者合并VTE研究数据及ICH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将更加有利于临床医师在面对类似情况下选择抗凝药物及把握抗凝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确诊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45例及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肺动脉高压分为无肺高压组及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测量这四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左心输出量(LVCO)以及心脏指数(CI).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两两比较用SNK检验,变量间相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重肺动脉高压组LVE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轻度肺高压组LVSV、LVCO、C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肺高压组LVSV、LVCO、C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LVSV、LVCO、CI与肺动脉压力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肺动脉栓塞患者存在明显左室血流动力学障碍,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仅测量LVEF无法准确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LVSV、LVCO、CI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肺栓塞患者的急救和抗凝治疗的方法及护理特点。针对肺栓塞的急救护理措施、抗凝治疗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做了介绍,认为密切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与抗凝治疗中护理配合和做好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肺栓塞患者的急救和抗凝治疗的方法及护理特点。针对肺栓塞的急救护理措施、抗凝治疗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做了介绍,认为密切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与抗凝治疗中护理配合和做好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以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多见,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肺栓塞以住院治疗为主[2],急性期治疗包括血液动力学和呼吸支持、抗凝、溶栓、外科血栓清除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等[1]。常用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以及传统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近年的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与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相比,具有口服方便、依从性好及无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优势,使肺栓塞门诊治疗理论上成为可能[2]。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血栓专家Philip S.Wells等[3]最早提出肺栓塞门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危(次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是否需要溶栓治疗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中危肺栓塞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因此,有人建议给予中危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以更快地溶解血栓,从而降低中危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但也有研究表明,与单纯抗凝治疗比较,溶栓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且并发出血率较高。该文就中危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的72例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抗凝效果,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肺栓塞的超声诊断参数体系,并据作者单位:11602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此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后肺循环的改善情况。资料与方法:因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9例,给予70~150万u/次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继用肝素抗凝4~5天后,再用华法令...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多见的为肺血栓栓塞(PER),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抗凝、介入和手术治疗。抗凝治疗是PER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掌握PER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PER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我科经过对92例PER患者抗凝治疗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中危组的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APE中危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测定两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主肺动脉径(PA)、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PaO_2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 Tn I、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VED、PA、PASP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E中危组患者采用溶栓联合抗凝或单纯抗凝治疗,均可明显改善PaO_2、cTnI、BNP水平及右心功能,但前者整体疗效更好,不良事件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2 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2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A组10只)、局部溶栓不加抗凝(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股动脉收缩血压(SAB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 、PaCO2 、pH)、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 两组SPAP、CI、PaO2 、PaCO2 、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 <0 0 5 ) ,A组的SPAP、PAP的变化较B组的变化更显著(P <0 .0 5 )。结论 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加抗凝的疗效优于单纯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