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冠状动脉并非终动脉 ,其间有许多直径为 2 0~35 0 μm的吻合支 ,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 ,没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当冠脉狭窄或闭塞时这些吻合支开放、逐渐发展成为有功能意义的侧支循环。及时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可以代偿性提供血流、防止心肌梗死(MI)及猝死。本文综述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1 影响因素1.1 机械因素 :过去研究认为 ,冠脉侧支循环能否建立主要取决于跨吻合段两侧的压力阶差、狭窄的部位、支数和供血动脉的状况等要素。通畅的冠状动脉压力与主动脉相同 ,吻合支两端的压力梯度接近零 ,侧支循环不…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7例作为研究组,以病变程度相同但无侧支循环形成者58例作为对照组;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病变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吸烟呈负相关,与服用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胸痛时间、有无高血压病、有无高脂血症、家族史、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服用ACEI类、硝酸酯类药物无关。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吸烟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糖尿病患者即使形成侧支循环,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也较差。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的临床特征。方法:AMI患者103例,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按有无CC分为2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特点。结果:有CC组中糖尿病发生率和有吸烟、饮酒史者的比率显著低于无CC组,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C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CK和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CC组。有CC组中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C组,单支血管发生率显著低于无CC组;室壁运动积分、室壁瘤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CC组。结论:糖尿病不利于CC形成,存在CC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比例高,CC有利于保护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为阻塞远端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因此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近年来,对影响冠脉侧支形成的临床和生化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增加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急性或慢性冠脉阻塞的潜在临床前景。该文简要介绍冠脉侧支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形成机制、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预后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98例患者被分为CHD无侧支循环组(62例)、CHD有侧支循环组(20例)、正常对照组(16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HD组(无论有无侧支循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外(P〈0.01),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侧支循环与无侧支循环CHD患者相比,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率(29.0%比10.0%),心肌梗死(61.3%比30.0%)、室壁瘤(22.6%比0)的发生率较有侧支循环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MCA供血区域梗死患者(观察组),于发病1周内进行TCD检查,并在入院当天及第2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显示64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35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7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观察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患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或〈0.05)。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时、发病第21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结论MCA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糖尿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脉血管支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再以55岁为界分成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5.7%)低于非糖尿病组(69.2%),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9.2%)高于非糖尿病组(38.9%),P<0.01;≥55岁糖尿病组(40.4%)低于非糖尿病组(67.2%)P<0.01。提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整体上,糖尿病是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在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别,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55岁者,而<55岁者的抑制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表现为侧支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14.
Mehmet Kadri Akboga Ahmet Akyel Asife Sahinarslan Canan Yilmaz Demirtas Cagri Yayla Bulent Boyaci Ridvan Yalcin 《Atherosclerosis》2014
Objective
Coronary collaterals play a crucial role during an acute ischemic attack. Angiogenesis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oronary collateral vessels. Previously, it was shown that apelin is a potential angiogenetic factor. Thu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apelin levels and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s
Among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with a stenosis of ≥90% were included in our study. Collateral degree was graded according to Rentrop–Cohen classification. Patients with grade 2 or 3 collateral degree were included in good collateral group and patients with grade 0 or 1 collateral degree were included in poor collateral group.Results
Plasma apeli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ood collateral group (0.69 ± 0.2 vs 0.59 ± 0.2 ng/dl, p < 0.001). Serum nitric oxide levels we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I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apelin [6.95 (1.46–33.15), p = 0.015] and presence of total occlusion [4.40 (1.04–18.62), p = 0.044] remain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good coronary collateral development.Conclusions
Higher plasma apelin level was related to better coronary collateral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of favorable affects of apelin on good collateral development may lead to consider apelin in antiischemic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collate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组织与不同时期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发病后4、8、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相应导联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应用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测量室壁运动应变比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后不同病理阶段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心肌瘢痕范围及心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联合fQRS及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可使临床诊断心肌瘢痕的阳性预值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8.7%;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fQRS阳性导联比率明显降低,室壁运动应变改善,LVEF提高(P均(0.05)。结论早期行PCI治疗开通冠状动脉血流可减少心肌瘢痕形成,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运重建前后整体和局部心功能变化。方法选择38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并血运重建成功的CTO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显示CTO处存在通畅的侧支或逆灌血流患者22例;B组为术前显示CTO处无侧支或逆灌血流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周均行RT3DE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室壁运动评价。结果A组患者术后6周LVEF由(53.8±5.6)%增加至(6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显著改善(P<0.05),B组患者术后6周LVEF由(49.7±5.0)%增加至(51.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改善不明显。结论使用RT3DE评价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CTO患者心脏功能和血运重建对于CTO存在良好侧支循环并保持通畅的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功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70.23±7.86)岁。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2组:CCC形成良好组和CCC形成不良组,并同时测定2组血中以下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及浓度:ACE,Ang Ⅱ,ALD,ET和NO。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患者血中ACE活性[(38.07±6.25) vs (27.02±4.15)U/L],AngⅡ浓度[(90.27±10.31) vs (70.13±7.30)ng/L], ALD浓度[(170.75±23.46) vs (130.34±11.23)ng/L],ET浓度[(74.78±7.35) vs (57.23±6.04)ng/L]明显高于CCC形成良好组(P<0.05),而NO浓度则相反[(34.8±6.24) vs (49.34±6.67)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病变的老年患者中ACE,AngⅡ,ALD和ET不利于CCC的形成,而NO有利于CCC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冠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指同一或不同冠脉血管之间相互吻合的微小血管。这些微小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有重塑和扩张的潜能,为受损心肌提供了另一种血液供应来源。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有保护作用,即减小心肌坏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减少室壁瘤的发生等。临床上发现,冠心病人群中侧支生成开放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对于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机制,各因素与侧支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后3~7天及6个月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于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采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5%和>75%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97.6±17.3ng/L、241.6±28.9ng/L和391.7±48.4n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与52例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410.3±42.9ng/L和220.9±105.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愈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愈重,愈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