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梁  刘风  汪延斌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291-1293
目的:探讨全麻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老年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潮气量10ml/kg组(Ⅰ组),潮气量8ml/kg(Ⅱ组)和潮气量6ml/kg组(Ⅲ组),每组20例。机械通气后抽血测在麻醉后(T1)、麻醉后1h(T2)、麻醉后2h(T3)、麻醉后6h(T4)和麻醉后24h(T5)的TNF-а,IL-6,IL-10水平和RI值。结果:三组患者在麻醉后(T1)TNF-а,IL-6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在T2~4的TNF-а,IL-6均低于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IL-10水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RI麻醉麻醉后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在T3~5的RI均低于Ⅰ、Ⅱ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RI与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0.78(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是,通过低潮气量的早期干预,减轻机械通气性肺损伤和维持致炎-抑炎因子状态平衡,对肺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小潮气量通气致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方法对1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行临床观察。设定潮气量为6.4±1.1ml/kg,保持动脉血二氧化碳(PaCQ2)为5.97±1.41kPa,血氧分压8.54±3.19kPa。结果7例存活,未发现气压伤。说明小潮气量通气致一定程度高碳酸血症是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报宁  梁永华 《广西医学》2000,22(3):503-504
目的 为探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对重症哮喘的作用。方法 对14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了低潮气量、低频率的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PHCV)治疗。结果 PHCV可迅速改善动脉血的氧合,逐渐降低PaCO2,提高pH值。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说明采用PHCV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前,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键治疗措施。近10年来,对ARDS病理改变和呼吸力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VILI)的认识不断深入,使ARDS通气目标和策略发生重大改变。多数学者主张实施肺保护策略,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行[1] :①弃用传统的超生理大潮气量( 10~15ml/kg) ,应用小潮气量( 5~8ml/kg) ,严格限制跨肺压,推荐平台压<35cmH2 O ( 1cmH2 O =0 0 98kPa)———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 ;②加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 ,以保持肺泡的开放。我们在潮气量(VT)的设置和最佳呼气末正压…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并发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尽早撤机拨除气管导管十分重要,现在认为通过自主呼吸锻炼易使患者撤机成功,但对自主呼吸锻炼时间的长短存在不同的争议^[1],本文指在比较机械通气患者达到撤机标准后首次自主呼吸锻炼30min与4h的拨管成功率和撤机成功率,从而确定最适宜的自主呼吸锻炼时间。  相似文献   

6.
使用传统的机械通气 (MV)方式救治重症哮喘可加重肺过度膨胀 ,甚至造成气压伤 ,故目前多主张小潮气量、低频率 ,即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 (PHV)方式。本院内科 1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 ,采用PHV救治重症哮喘患者 2 2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2例患者 ,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11~ 84岁 , x±s(30 .5± 7.5 )岁。本组均为急性重度或危重度发作哮喘患者 ,其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 1997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 2届哮喘会议修订标准[1] ,其中嗜睡、意识模糊 12例 ,休克 2例 ,上消化道出血 1例。1.2 方法  …  相似文献   

7.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肯定[1,2]。国外推荐作为轻中度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3]。我们也曾比较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昏迷患者和轻中度患者的疗效,结果相似[4]。但目前尚无系统性报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皆大于13.3kPa(100mmHg)的资料。我们总结了近年来的11例患者,以期客观评价治疗效果。对象和方法病例选择 1995年2月至1997年12月收住呼吸监护室的COPD合并极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61~69(65.5±2.4)岁。基础疾病皆为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2±5)a。平时状况:2例能从事轻度劳…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患者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潮气呼吸流量 容积曲线 (TBFV)及其衍生参数 ,了解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的气流阻塞程度 ,以及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 )对TBFV各参数和呼吸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机械通气患者 2 6例 ,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2 4h以上 ,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和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保持患者处于镇静状态 ,应用定容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 (V SIMV) ,潮气量 (VT) 7~ 9ml/kg;采集 5次指令通气的TBFV数据 ,采用阻断法测定系统静态顺应性 (Cst)、气道阻力 (Raw)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吸入沙丁胺醇2 0min后重复测定上述各参数。结果  2 6例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后Raw由 ( 2 1 9±2 4 )cmH2 O·L-1·s-1降至 ( 13 1± 1 8)cmH2 O·L-1·s-1,PEEPi自 ( 6 9± 1 2 )cmH2 O减少至 ( 4 5±1 1)cmH2 O ,与吸入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Cst无明显变化 [( 4 7 5± 4 2 )与 ( 5 0 2± 3 5 )ml/cmH2 O](P >0 0 5 )。TBFV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 (TPTEF/TE)、TEF 5 0 /PTEF和TEF 2 5 /PTEF在吸入沙丁胺醇后呈显著增高 (P <0 0 5 ) ,PTEF和VPTEF/VTE仅轻度增高 (P >0 0 5 )。相关性分析显示除PTEF外 ,TBFV的其余各参数均与Raw和PEEPi显著相关 (P <0 0 5 )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与自主呼吸试验方法对准备撤机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指导临床撤机。方法入选32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达到撤机标准。所有患者先后采用3种方法的呼吸试验即ASV(适应性支持通气)、低水平PSV (7 cm H2 O)和T管试验,每次呼吸试验持续20 min,每种呼吸试验结束时,以下通气参数被记录:潮气量( VT)、呼吸频率( RR)、血氧饱和度( SaO2)、气道闭合压( P0.1)、最大吸气压( Pimax)和呼吸浅快指数( RSBI),比较在采用3种不同方法时各呼吸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成功完成了3种呼吸试验,在应用ASV、低水平PSV时,患者的P0.1、Pimax、RSBI和RR与T管比较均明显降低,而VT和SaO2均增加,ASV组、低水平PSV组各参数与T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水平PSV组P0.1、VT与ASV组比较是下降的,而RR是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ASV组、低水平PSV进行自主呼吸试验优于T管试验,ASV组更有优势,对临床进行撤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08-111,114
目的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气管插管全麻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气管插管全麻骨科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成常规MV组、保护性MV组各35例,比较两组生命体征(PaO_2、PaCO_2、体温)、血流动力学(HB、MAP、HR)、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部功能(FVC、FEV1、FEV1/FVC)及肺部并发症率。结果 (1)保护性MV组T_3、T_4时段的PaCO_2较常规MV组更高,T_1、T_2、T_3、T_4时段的PaO_2也高于常规MV组(P0.05);(2)保护性MV组T1、T2时段MAP、Hb、HR较常规MV组更高,T_1及T_4时段SP-A、TNF-α、IL-6与各肺功能指标高于常规MV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保护性MV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常规MV组的22.8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保护性机械通气有利于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PaCO_2、PaO_2下降幅度,促进术后肺功能改善,控制肺部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俯卧位对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不同手术类型病人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53例(其中脊柱侧弯手术病人20例,脊柱普通手术病人33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机械呼吸,潮气量6~10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术前仰卧位通气10 min后改为手术俯卧位通气10min,分别经麻醉机采集不同潮气量时压力-容积曲线,计算肺顺应性。结果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脊柱侧弯手术病人术前仰卧位肺顺应性为(33.6±10.0)ml/cmH2O,术前俯卧位的肺顺应性降低为(28.2±8.6)ml/cmH2O,术前仰卧位与俯卧位的肺顺应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手术组病人术前仰卧位肺顺应性为(40.2±9.1)ml/cmH2O,其术前俯卧位肺顺应性降低为(36.1±4.2)ml/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时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手术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正压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麻醉时机械通气较为理想的潮气量. 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颅脑手术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三因素四水平拉丁方设计,将40例患者先后使用4,6,8,10mL/kg四种不同潮气量施行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各30 min,呼吸频率固定为15次/min,监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肺顺应性、循环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静态肺顺应性(CSTAT)均逐渐增加, 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潮气量的增加, ETCO2,PaCO2逐渐降低,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潮气量组间PaO2,SPO2,MAP,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全麻仰卧位机械通气频率为15次/min时,4 mL/kg潮气量组(分钟通气量60mL/kg)氧合最好,但不能充分排出CO2而对改善肺通气功能不利;潮气量6~8mL/kg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单纯增大潮气量并不能明显改善麻醉所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高龄肺功能低下食管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术前肺功能(MVV≤50%和FEV1/FVC〉45%)低下的食管癌患者,年龄(72.3±4.1)岁。其中术后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37例为A组;术后常规治疗,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19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律失常、动脉血气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A组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7.6±1.4)%,心律失常发生率29.7%(11/37),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3.2±5.4)h,术后住院时间(7.6±2.3)d;B组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2.4±1.2)%,心律失常发生率47.4%(9/19),术后住院时间(10.1±3.1)d,其中2例因血氧饱和度降至80%,立刻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术后血气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功能低下的食管癌手术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现察小儿先心肺高压在心内直视手术麻醉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中度肺高压(M组)和24例重度肺高压(S组)的先心病患儿随机各分为三组:Ml、Sl组为PCV通气组;M2、S2组为PCV PEEP(2cmH2O)通气组;M3、S3组为PCV PEEP(4cmH2O)通气组。测定各组各时点的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生化指标。结果:与诱导插管后、体外循环(CPB)转流前比较,Ml、M2组以及S1、S2组体外循环转流后和术毕的Crs值有显著下降(P<0.01),而M3和S3组前后比较则Crs值无明显改变;M1、M2组以及S1、S2组体外循环转流后和术毕的SatPC/TP、SatPC/TPL比值下降显著(M1、Sl组,P<0.01;M2、S2组,P<0.05),而M3和S3组SatPC/TP、SatPC/TPL比值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4cmH20的PEEP对于防止术后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可视喉镜在保留自主呼吸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需保留自主呼吸气管插管患者30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德国Kawe喉镜)(A组)和可视喉镜组(Glidescope可视喉镜)(C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以1%丁卡因充分气管表面麻醉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和插管成功率;同时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t3)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不良反应。结果:(1)C组插管时间为(41.6±10.7)s,明显短于A组插管时间(68.7±11.5)s;C组插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A组(86.7%)(P〈0.05);(2)与C组比较,A组患者t2、t3时间点HR及MAP增加显著(P〈0.05);(3)A组患者躁动、呛咳、屏气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可视喉镜可安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气管插管术,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对循环系统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效果。方法 49例ARF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并行面罩机械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气分析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酸碱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痊愈出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ARF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易小萍  蔡耀婷  邓学学 《西部医学》2018,30(12):1763-1766+1770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电图影响。方法 8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指标(HR、RR、PH、PaO2、PaCO2),心功能指标(LVEF、cTnI、BNP、Pro BNP),APACHEⅡ评分,心电图P波变化情况,住院天数、气管插管次数和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观察组HR、RR、PaCO2、cTnI、BNP、pro BNP指标、APACHEⅡ评分、Pmax和Pwd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PH、PaO2、LVEF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气管插管次数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能够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效率、血气分析指标、心功能指标,同时具有无创、使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