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构建NDRG家族4个成员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验证其在酵母中的表达并检测其自激活作用,为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与NDRG家族相互作用的分子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用PCR方法获得NDRG家族4个成员cDNA全长,将4个片段按正确读框插入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经限制性酶切鉴定正确后,PEG/LiAc法转化酵母菌株AH109,Western验证4个分子的正确表达,用表型筛选法及颜色筛选法检测其自激活作用. 结果:构建了NDRG家族4个成员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并在酵母中正确表达,除NDRG4-B外NDRG1,2,3均无自激活作用. 结论:NDRG1,2,3可以用酵母双杂交方法钓取与之相互作用的分子. NDRG4-B由于有自激活作用不能用于酵母双杂交的筛选.  相似文献   

3.
李郝  唐玉萍 《医学综述》2013,(22):4168-4171
目的构建Ku70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研究Ku70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扩增出Ku70cDNA全长片段,用SalI和EcoRI双酶切Ku70cDNA片段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GBKT7,获得诱饵质粒pGBKT7-Ku70,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到酵母菌株AHl09,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中观察pGBKT7-KuT0的自激活作用,同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诱饵蛋白Ku70的表达。结果Ku70cDNA正确克隆到载体pGBKT,转化到酵母菌株AHl09中的诱饵载体pGBKT7-KuT0经表型筛选证实无自激活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显示pGBKT7-KuT0在酵母细胞中稳定表达诱饵蛋白Ku70。结论成功构建了Ku70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并且在酵母菌株AHl09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4.
李静  杨守京  刘彦仿  周鹏  韩骅 《医学争鸣》2003,24(5):457-459
目的: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载体pGBKT7-Hsp70,并检测其是否具有自激活作用。方法:用PCR的方法从质粒pGBKT7-Hsp70中扩增出Hsp70基因片段,引入酶切位点EcoRⅠ,BamHⅠ,测序正确后,将Hsp70基因克隆至载体pGBKT7中,并检测pGBKT7-Hsp70在MATHMAK-ER GAL4 Two-Hybrid System3中的自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Hsp70,并证明其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无自激活作用。结论:pGBKT7-Hsp70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寻找与Hsp70相互作用的分子。  相似文献   

5.
用于酵母双杂交的M-CSF诱饵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结合域(binding domain,BD)诱饵载体pGBKT7-M—CSF,并检测其是否具有自身激活作用。方法用PCR方法从M—CSF cDNA中扩增出M—CSF的胞外活性区,引入酶切位点SalⅠ、NcoⅠ,与pGBKT7载体连接起来,并检测pGBKT7-M—CSF在酵母双杂交系统3中的自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BD诱饵载体pGBKT7-M—CSF,并证明其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无自激活作用。结论pGBKT7-M—CSF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找出与M—CSF相互作用的分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变异蛋白(Promyelocytie leukemia,PML-V)的诱饵表达载体,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筛选与PML-V相互作用的蛋白建立实验基础.方法:PCR扩增PML-V,克隆人诱饵载体pGBKT7中,经测序鉴定后,将构建好的诱饵载体pGBKT7-PML-V转化到酵母细胞AH109中,并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诱饵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诱饵蛋白有无毒性、渗漏和自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扩增了PML-V基因片断,并克隆人pGBKT7中,测序结果正确.诱饵载体成功转化到酵母细胞AH109中,诱饵蛋白无毒性、渗漏和自激活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酵母细胞表达诱饵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PML-V结合域的酵母诱饵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载体pDBLeu-Dnd1,并检测其是否有自身激活作用。方法:设计引物引入SalⅠ、NotⅠ酶切位点,使用PCR方法从质粒pcDNA3.1-Dnd1中扩增小鼠Dnd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连至pMD18-T载体。酶切验证及测序正确后,用SalⅠ,NotⅠ内切酶分别消化pMD-T-Dnd1及pDBLeu载体而后构建诱饵载体pDBLeu-Dnd1,并检测其在G IBCO/BRL公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自身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构建诱饵载体pDBLeu-Dnd1,并证明其在该系统中无自身激活作用。结论:pDBLeu-Dnd1可应用该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  相似文献   

8.
丁德平  冯国和 《中国热带医学》2012,(4):427-430,F0003
目的构建日本脑炎病毒核心蛋白(JE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并检测其蛋白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的毒性及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的自激活效应。方法 PCR扩增JEV C蛋白cDNA全基序并克隆入载体pGBKT7的EcoRI/BamHI酶切位点之间,酶切及测序鉴定;PEG/LiAc法将构建好的诱饵质粒pGBKT7-JC及载体pGBKT7分别转化入酵母菌株Y2H Gold感受态细胞,经酵母氨基酸缺陷培养及表型筛选检测其对酵母细胞毒性及自激活作用;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酵母菌中诱饵蛋白BD-JC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GBKT7-JC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与Genebank公布的JEV SA14-14-2株中JEV C蛋白编码基序完全一致;成功转化质粒pGBKT7-JC及空载体pGBKT7的酵母菌株Y2H Gold感受态细胞均只在SD/-Trp、SD/-Trp/X培养基上生长,二者菌落数、菌落大小、分布无明显差异且不变蓝,且SD/-Trp液体培养基30℃过夜培养测OD600值均〉0.8,在SD/-Trp/X/A培养基上均不生长;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到酵母菌能表达分子量约为35KDa的特异性融合蛋白BD-JC。结论成功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质粒pGBKT7-JC;其诱饵蛋白BD-JC对酵母细胞无细胞毒性及自激活效应,为筛选及验证与pGBKT7-JC相互作用蛋白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日本脑炎病毒核心蛋白(JE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并检测其蛋白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的毒性及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的自激活效应.方法 PCR扩增JEV C蛋白cDNA全基序并克隆入载体pGBKT7的EcoR1/BamHI酶切位点之间,酶切及测序鉴定;PE G/LiAc法将构建好的诱饵质粒pGBKT7-JC及载体pGBKT7分别转化人酵母菌株Y2H Gold感受态细胞,经酵母氨基酸缺陷培养及表型筛选检测其对酵母细胞毒性及自激活作用;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酵母菌中诱饵蛋白BD-JC的表达.结果 重组质粒pGBKT7-JC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与Genebank公布的JEV SA14-14-2株中JEV C蛋白编码基序完全一致;成功转化质粒pGBKT7-JC及空载体pGBKT7的酵母菌株Y2H Gold感受态细胞均只在SD/-Trp、SD/-Trp/X培养基上生长,二者菌落数、菌落大小、分布无明显差异且不变蓝,且SD/-Trp液体培养基30℃过夜培养测OD600值均>0.8,在SD/-TrpPMA培养基上均不生长;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到酵母菌能表达分子量约为35KDa的特异性融合蛋白BD-JC.结论 成功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质粒pCBKT7-JC;其诱饵蛋白BD-JC对酵母细胞无细胞毒性及自激活效应,为筛选及验证与pCBKT7-JC相互作用蛋白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杜氏盐藻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HH)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SAHH,并检测其对酵母细胞的毒性和自激活作用。方法:应用RT-PCR扩增杜氏盐藻的SAHHcDNA,测序分析后与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连接,构建诱饵载体pGBKT7-SAHH。用PEG/LiAc法将诱饵载体转入AH109和Y187酵母中,通过表型筛选检测诱饵蛋白对酵母有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SAHH并成功转化到酵母细胞AH109和Y187中,表达的融合蛋白对宿主酵母细胞无毒性。在AH109和Y187酵母细胞中诱饵载体均未激活报告基因HIS3和ADE2,但是激活了报告基因MEL1。结论:诱饵载体pGBKT7-SAHH可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与SAHH相互作用的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区(GR-LBD)片段构建酵母双杂合系统中的诱饵载体,方法:根据GenBank GR-LBD序列设计引物,以人胎肝cDNA文库为模板,PCR扩增GR-LBD片段,该片段与pGEM-T Vector Systems连接,Sma I/Sal I双酶切鉴定,回收相应连接片段,与酵母表达载体pGBKT7连接,重组质粒命名为pGBKT7-GR LBD,送大连宝生物公司测序,用醋酸锂法转化酶母菌AH109,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pGBKT7-GR LBD在AH109中的表达情况,酵母双杂交检测GR与已知阳性蛋白SRC-1的结合,鉴定转化酵母株表型及表达,结果:PCR扩增出的DNA片段约893bp,大小正确,并成功连接到T-载体,释放出所需片段893bp,构建与Gal4-BD融合表达载体pGBKT7-GR LBD,测序结果表明序列完全正确,融合区域的读码框正确,pGBKT7-GR LBD转化感受态AH109,在SD/-Trp板上生长良好,AH109[pGBKT7-GR LBD]与Y187[pTD1-1]杂交后在SD/-Trp,/-Leu,/-Trp-Leu板上生长而不能在/-His-Leu-Trp,/-Ade-His-Leu-Trp板上生长,说明AH109[pGBKT7-GR LBD]转化成功但并未自主激活报告基因,酵母双杂交测定GR LBD与SRC-1有结合作用。结论:获得了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未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GBKT7-GR LBD,可作为酵母双杂合系统中的“诱饵”。  相似文献   

12.
人端粒酶RNA突变体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人端粒酶RNA进行多位点的突变并构建该突变体的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且进行毒性检测.方法 根据人端粒酶RNA(hTR)序列及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运用重叠延伸PCR法埘hTR基因的第41位、第80位及第102位碱基进行T→A突变,将突变后的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经测序正确后再亚克隆到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PRH3′中,PCR及酶切鉴定.鉴定成功的重组诱饵质粒转化到酵母细胞L40ura3/pHyblex/ZeoMS2进行毒性检测.结果 经过测序验证,该基因预期位点突变成功且其他序列未发生随机突变,重组诱饵质粒构建成功,转化酵母菌之后对宿主无毒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hTR突变体的重组质粒PRH3′-hTRm,可作为酵母三杂交系统中的"诱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酵母细胞中构建LRP16诱饵质粒,以期从人cDNA文库中钓取可与LRP16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pLPC-LRP16质粒经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获得LRP16的基因片段,将其连接至酵母双杂交系统诱饵载体pGBKT7中,经酶切验证其正确插入方向后,将重组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AH109和Y187,并检测其在酵母中有无自激活作用和毒性。随后提取转化后的酵母总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诱饵质粒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以鉴定其作为诱饵蛋白的可行性。结果:重组诱饵质粒经酶切验证,片段大小和插入方向均正确,将其转化入酵母菌后无自激活作用和毒性,Western blot证实在酵母中重组诱饵质粒可正确表达人LRP16蛋白。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pGBKT7-LRP16能够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可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质粒。  相似文献   

14.
安哲  王香玲  雷珂  屈梦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17-16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对HB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PreS1蛋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DN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外周血HBeAg、HBsAg。结果按13→135→145→15的模式转换次序PreS1阳性率依次为91.84%、85.79%、71.01%、78.82%;PreS1阳性率随HBV-DNA水平升高而升高,对HBV-DNA的Se=0.81、Sp=0.27、kappa=0.1;在各模式中PreS1阴性组和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HBeAg定量>1 U/ml)对于PreS1的OR=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MH=4.34);PreS1阳性率随HBsAg定量水平升高而升高。结论外周血PreS1受HBV-M模式、HBV-DNA、HBeAg、HBsAg的影响;在H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上述因素对其检测结果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HBV感染者血清HBV PreS1抗原检测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丽雅  王琼 《浙江医学》2004,26(9):652-65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1抗原与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PreS1抗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对检测结果作分析.结果HBVPreS1抗原和HBV-DNA在HBeAg阳性标本组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在HBeAg阴性标本组中的检出率(P<0.01);HBV PreS1抗原和HBV-DNA有较高相关性(P<0.01).结论HBV PreS1抗原与具有病毒活动性复制意义的指标(HBeAg和HBV-DNA)有良好的相关性,HBV PreS1抗原的检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6.
Dou YL  Han JH  Li YZ  DI Q  Ni A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8):1984-198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定量PCR内标法检测HBV DNA,筛选出100例未经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且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记物。筛选出40名健康人作为质控对照。结果 HBV DNA阳性乙肝患者:(1)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率为75%;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率25%;乙肝前s1抗原(PreS1-Ag)阳性率为69%;乙肝前S2抗原(PreS2-Ag)阳性率为77%;(2)75例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54例,PreS2-Ag阳性60例;25例抗-HBe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14例,PreS2-Ag阳性17例。PreS1-Ag、PreS2-Ag阳性率在两种情况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HBeAg阳性时,PreS1-Ag、PreS2-Ag均阴性的阴性率(8%)低于抗-HBe阳性时的阴性率(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reS1-Ag与PreS2-Ag同为阳性、阴性的72例。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PreS1-Ag、PreS2-Ag阳性与HBV—DNA阳性的符合率较高。PreS1-Ag、PreS2-Ag阳性率与HBeAg的阳性无明确相关。PreS1-Ag、PreS2-Ag阴性率与抗-HBe阳性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真核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包含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免疫以及对宿主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2对寡核苷酸引物,以adr亚型HBV质粒pHBVDNA为模板,采用PCR法分别扩增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preS1/S2/S基因)片段;用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后,连接到质粒pcDNA3.1( )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宿主菌DH5α,分别用上述内切酶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鉴定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白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3(PS1TP3)的结合蛋白。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获得的PS1TP3基因,构建诱饵质粒pGBKT7-PS1TP3,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的质粒pACT2的单倍体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涂有X-α-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提取阳性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经BglII酶切后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30个与PS1TP3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泛素蛋白酶E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β2-微球蛋白、磷酸酯酶张力蛋白等已知功能基因及4个未知功能序列,以及拼接新基因1个。结论成功克隆出PS1TP3蛋白的结合蛋白,为研究PS1TP3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HB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9.
By using a yeast two-hybrid system,a yeast two-hybrid bait vector was constructed and identified for screening of the HPV18 E6-interacting proteins,and its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yeast cells and the activation of reporter genes were investigated.Total mRNA extracted from Hela cells was reversely transcribed into cDNA.Fragment of HPV18 E6 cDNA was amplified using RT-PCR and directly ligated to the pGBKT7 vector.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