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方法下载2003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河南省猩红热确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0年河南省猩红热发病5047例。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90/10万,2003年发病率最低为0.31/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发病主要集中在1~10岁年龄段,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分别占37.64%和38.7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应加强小学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1996~2005年大东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沈阳市大东区1996~2005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大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年报及区公安分局人口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6.19/十万,1997年发病率最低,为5.88/十万;男女性别比为1:0.68;年龄发病以5~岁和10~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52.04%和17.48%;发病居首位的是“学生”,占病例总数的60.77%;全年均有发生,发病最多的月份为6月,占病例总数的11.72%。[结论]大东区猩红热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已由1996年居全区传染病发病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盘锦市猩红热流行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盘锦市2005~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盘锦市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人1 211例,年均发病率为15.50/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39/10万、17.52/10万、14.15/10万、24.51/10万、17.11/10万、8.35/10万。2005~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双台子区为30.60,兴隆台区为21.45,盘山县为7.14,大洼县为7.42;0~4岁为68.45,5~9岁为56.85,10~14岁为149.31,≥15岁为0.53;男性为18.79,女性为12.09。1 211例病人中,4~6月发病的占35.51%,其他月份发病的占64.49%;托幼儿童占47.32%,散居儿童占10.98%,学生占40.46%,其他职业者占1.24%。[结论]盘锦市猩红热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福建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012年福建省累计报告猩红热1152例,年均发病率为0.63/10万,2011年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疫情呈散发状态。猩红热发病率,2008~2012分别为0.46/10万、0.45/i0万、0.32/10万、1.09/10万、0.82/10万。2008~2012年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厦门市(3.72/10万),其他地区均低于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0.79/10万,女性为0.46/10万(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0岁儿童为主,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3~4岁(6.63/10万),4~5岁(9.82/10万),5~6岁(9.27/10万),6~7岁(6.92/10万)。幼托儿童占58.14%,散居儿童占39.52%,学生占35.29%;高发期集中在4~6月和12~1月。结论福建省猩红热发病以散发为主,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此外,应努力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公主岭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发病688例,年均发病率为12.74/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居前10位的乡镇共报告454例,占发病总数的65.99%。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46:1。发病年龄集中在4--15岁,共报告624例,占发病总数的90.70%。从职业上看,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发病675例,占发病总数的98.11%。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高峰期间共发病585例,占发病总数的85.03%。结论猩红热疫情仍很严峻,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猩红热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古交市猩红热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古交市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古交市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329例,年均发病率为17.3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2年分别为14.24、10.92、10.41、2.83、7.52、5.63、1.87、37.05、68.25。2004~2012年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20.13,女性为14.25;0~4岁为133.58,5~9岁为158.82,10~14岁为19.30;城区和矿区为23.36,农村为4.21。2004~2012年的329例病例中,托幼儿童占55.02%,学生占31.61%,散居儿童占13.37%;4~6月发病的占49.54%。[结论]2004~2012年古交市猩红热流行强度处于中等水平,2011和2012年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对病例从不同年份、不同街道、不同人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3~2007年西城区猩红热发病1077例,发病人群年龄1~15岁为主,他们的职业主要为学生;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1993年、1994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1993年发病率高达40.74/10万。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西城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三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2003-2012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猩红热疫情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及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3-2012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7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80/10万,年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02,P<0.01);近10年呈逐年递增态势,流行周期为5年左右,2011年达发病峰值,每年冬季及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3~ 1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2.14%;职业以学生和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8.70%;男性多于女性;外来人口聚集、人口密集的镇、街发病率高.猩红热病原监测A群乙型溶血型链球菌阳性率为5.46%.结论 3~10岁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小学校是猩红热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疫情处理中应加强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及咽峡炎病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百色市1978~2005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市1978~2005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百色市1978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结果]百色市1978~2005年共发生猩红热664例,平均发病率为0.70/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5%,1979年发病率最高达7.56/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春季为主;发病以学生最多,其次为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病例主要集中在德保和靖西2个县,5~10岁为百色市猩红热高发年龄组.[结论]百色市近10年来猩红热流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只有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猩红热流行动态,研究猩红热发病规律和趋势,对今后进一步防控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网猩红热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8—2018年闵行区猩红热发病从2011年起明显上升,分别在2011、2015、2017年发病达到小高峰。全区各个街道镇均有疾病发生。发病年龄分布在0~45岁,主要集中在4~15岁,占发病总数的92.7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病例中,学生和幼托机构儿童发病占到95.5%,散居儿童占4.2%。结论2008—2018年闵行区猩红热发病明显上升,每年4—6月、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盘锦市猩红热流行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盘锦市2005~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盘锦市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人1211例,年均发病率为15.50/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39/10万、17.52/10万、14.15/10万、24.51/10万、17.11/10万、8.35/10万。2005~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双台子区为30.60,兴隆台区为21.45,盘山县为7.14,大洼县为7.42;0~4岁为68.45,5~9岁为56.85,10~14岁为149.31,≥15岁为0.53;男性为18.79,女性为12.09。1211例病人中,4~6月发病的占35.51%,其他月份发病的占64.49%;托幼儿童占47.32%,散居儿童占10.98%,学生占40.46%,其他职业者占1.24%。[结论]盘锦市猩红热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宁市猩红热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10年猩红热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对2011-201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4-2010年猩红热年均发病率为0.8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存在11~1月和3~5月两个高峰。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58:1,98.72%的病例是儿童和学生,3~7岁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2.05%。城区发病明显高于郊县。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1-2013年猩红热的发病仍维持在低位流行。结论托幼机构、学校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制的重点人群。应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疫情监测并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4.
1982-2007年攀枝花市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攀枝花市1982-2007年猩红热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加强猩红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攀枝花市1982-200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点.结果 1982-2007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累计发病7 4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23/10万,死亡2人,病死率为0.27%;1982-1985年平均发病率75.38/10万,2006-2007年为12.79/10万;全市5个县均有发病,城市发病率54.81/10万,农村发病率11.22/10万;大约7~8年为一个流行周期,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每年的夏季,年龄以5~9岁为主,职业以学生居多,其次为幼托和散居儿童.结论 攀枝花市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但当前攀枝花市猩红热发病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雨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9,(4):358-359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订消除猩红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1997-2006年猩红热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6年累计发病1 550例,累计发病率24.22/10万。1997-1998年猩红热发病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2年猩红热发病率呈现一次小高峰,2006年又呈现一次小高峰。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均有发病,其中4、11月发病达高峰。全区22个街道均有发病,但主要为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发病年龄以15岁人群为主,1 474例,占95.01%。[结论]我区猩红热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人群普遍易感是猩红热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病例确诊困难、误诊和漏报同时存在。加强监测工作是预防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措施。在中小学及托幼机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Jo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dO.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山东省2008-2017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0920例,年均发病率为4.21/10万;2008-2017年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0960.22,P<0.05);4-6月份和11月份-次年1月份为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5.85%和34.55%;各市均有发病,以莱芜市(11.79/10万)、济南市(11.69/10万)、青岛市(8.98/10万)、东营市(7.64/10万)和泰安市(5.49/10万)年均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5.23/10万)高于女性(3.20/10万)(χ2=2359.01,P<0.05);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尤其以3~9岁高发,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7.79%;幼托儿童、学生和散居儿童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8.57%。结论 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冬春季学校和托幼机构猩红热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北京市平谷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平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03—2009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平谷区猩红热发病153例。2006、2007年为平谷区猩红热高发时期。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8.24/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为0.25/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45.10%)和幼托儿童(47.06%)构成最高。男性(64.71%)高于女性(35.29%)。城区(53.59%)高于农村(46.41%)。近几年发病高峰集中在5、6月份(2个月发病占12个月中的52.9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科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宣传、指导。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卫生部门应联合教委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暴发,使平谷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