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在双歧杆菌中表达重组人颗粒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肽(GrB-VRB)融合蛋白并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II(KDR)阳性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双歧杆菌,以ELISA和免疫印迹鉴定表达产物,以细
胞增殖试验和TUNEL法分析其对KDR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工程化化双歧杆菌培养物的上清和菌体中均有重组产物,重组
人GrB-VRB能有效抑制KDR阳性如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增殖、细胞死亡,这种死
亡的机制是细胞凋亡;但对KDR阴性细胞则无这些作用。结论工程化双歧杆菌能分泌性表达重组GrB-VRB融合蛋白,其在
VRB的靶向作用下,GrB可有效地诱导KDR阳性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表达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VP1基因的重组双歧杆菌免疫后小鼠IgG、IgA表达变化,并对免疫的孕鼠产下的新生小鼠注射EV71病毒,以检测免疫保护作用可否从母代传给子代。方法 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IgG、IgA抗体效价;用EV71毒株对免疫孕鼠所产下的新生小鼠攻毒。结果 两种抗体效价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受病毒攻击新生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口服表达VP1蛋白的双歧杆菌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重组双歧杆菌可通过免疫孕鼠而使新生幼鼠获得保护性抗体。为研制EV71亚单位口服活疫苗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歧杆菌及其发酵液的免疫及抗肿瘤作用,探讨其抑瘤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观察两种肿瘤细胞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右腋下荷瘤后,进行病理切片观察。MTT法计算给予不同方法后的抑瘤率,并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仪和TUNEL技术检测凋亡情况。制备电镜标本,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双歧杆菌能够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死菌液、活菌液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11.36±3.20)%和(8.08±2.00)%为均高于对照组(1.80±0.50)%(P<0.01),TUNEL技术检测,对照组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阳性率(0.8±0.3)%显著低于活菌液组(1.2±0.4)%(P<0.05)。[结论]双歧杆菌死菌液、活菌液在体内外均有较好的抑瘤作用,发酵液并未显示出抑瘤作用,说明双歧杆菌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来源于菌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B-CW)对干扰素(IFN)诱导而发挥的抗肿瘤作用。方法:荷S180肿瘤小鼠经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治疗后,收集腹腔巨噬细胞,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培养上清的INF活性;结果: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均能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内IFN的活性。结论:两者都能够通过增强机体的IFN活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B-CW)对干扰素(IFN)诱导而发挥的抗肿瘤作用。方法:荷S180肿瘤小鼠经双歧杆菌及其细胞壁治疗后,收集腹腔巨噬细胞,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培养上清的INF活性;结果:双歧杆菌厦其细胞壁均能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内IFN的活性。结论:两者都能够通过增强机体的IFN活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衰老小鼠肝脏与骨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对衰老小鼠肝脏形态、p16蛋白、c-Fos蛋白表达及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抗衰老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组,在建立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同时,每日ip双歧杆菌LTA.40 d后,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Gimesa 染色和其他它方法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形态、p16蛋白、c-Fos蛋白及骨髓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 与青年对照组小鼠相比,衰老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肝脏c-F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16蛋白表达及骨髓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增高(P<0.05);给予双歧杆菌LTA,衰老模型小鼠体质量与肝脏c-Fos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p16蛋白水平及骨髓红细胞微核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肝脏组织形态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LTA可延缓肝脏与骨髓衰老,抑制染色体畸变,上调c-fos,下调p16表达.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为微生物DNA制剂开发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纯化提取双歧杆菌基因组DNA,并鉴定DNA制品CpG基序甲基化程度.收集双歧杆菌DNA(10μg/ml)体外诱导培养24 h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12的含量,用Griess试剂检测其NO的含量;FACS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实验组(双歧杆菌DNA组)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12及NO的水平分别为120.12±13.21 pg/ml、405.51±51.80 pg/ml和11.12±1.01μmol/L,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平均荧光强度为28.12±3.58;对照组(PBS组)分别为5.82±1.54 pg/ml、10.17±1.27 pg/ml、2.14±0.28 μmol/L和9.32±1.01,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DNA能激活巨噬细胞,可增强巨噬细胞TNF-α、IL-12及NO产生的水平及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顺铂及二者联合对黑色素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黑色素瘤荷瘤小鼠模型,分别以皮下及腹腔注射双歧杆菌和顺铂,处死小鼠后测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病理切片后HE染色观察瘤组织及瘤细胞变化,流式细胞仪测瘤细胞周期,MTT法测小鼠淋巴细胞活性,CD3,CD4,CD8双荧光标记法测小鼠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注射1×1010 cfu/L的双歧杆菌其抑瘤率可达54.0%,与顺铂组相似,与顺铂联合作用后其抑瘤作用更强,达74.4%;病理切片显示双歧杆菌抑制瘤细胞生长,且加强了顺铂杀伤瘤细胞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作用后瘤细胞生长阻滞于G1期,顺铂作用后瘤细胞生长阻滞于S期;双歧杆菌作用后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增强,主要表现为CD4 比例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歧杆菌联合顺铂对黑色素瘤小鼠具有较强的抑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瘤细胞生长及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双歧杆菌对人肠腺上皮细胞β-防御素-2(hBD-2)基因的激活作用及其活性组分.方法 应用遵转录聚合膏链反应(RT—PCR)法和Northern杂交检测HT-29细胞hBD-2mRNA的表达;采用超声破碎细胞、超速离心、蛋白萃取等方法分离双歧杆菌胞璧蛋白质成分.结果 RT—PCR和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在正常培养条件下HT-29细胞无可见的hBD-2mRNA表达信号,但在双歧杆菌菌体、细胞璧和胞璧蛋白刺激下均检测出显著的hBD-2mRNA表达.结论 双歧杆菌能诱导人肠腺上皮细胞hBD-2基因的表达。双歧杆菌胞壁蛋白可能是其诱导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成熟的影响. 方法:纯化提取双歧杆菌DNA,并鉴定DNA制品CpG基序甲基化程度;FACS检测BMDC的吞噬功能和表面标志分子,ELISA法检测BMDC分泌细胞因子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双歧杆菌DNA诱导24 h后BMDC高表达Ia, CD40, CD86和CD11c分子,明显增加IL-6, IL-12(p40), TNF-α的分泌,显著增强同种异体和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论:双歧杆菌DNA能够促进BMDC成熟,增强BMDC的抗原提呈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在短肽肠内营养液中的存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秋玲  李晓明  李富军  李菊莲 《医学争鸣》2007,28(22):2031-2033
目的:研究双岐杆菌在短肽肠内营养液中的存活力.方法:将50g/L两歧双歧杆菌菌悬液加入120g/L短肽营养液中,37℃厌氧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0,4,8,12,14,16,20,24h时间点取样进行活菌数、A550、酸度和pH测定.结果:在短肽肠内营养液中接种两歧双歧杆菌后,活菌数在培养0~16h生长速度较快,16h达最高峰,以后下降.A550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酸度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0—14h之间增加较快,14h以后增加缓慢.pH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培养0~12h之间下降较快,12h以后下降缓慢.结论:双歧杆菌能在120g/L的短肽肠内营养液中较好地存活,且在12~14h期间应停止发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诊断确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在补液、纠酸、补充电解质及饮食调整方面均相同,对照组予思密达,观察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及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的显效率、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儿的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血管形成这一角度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的抑瘤机理。方法 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VEGF的阳胜细胞密度和MVD的数量均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能抑制大肠癌的血管形成,其途径可能是下调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DN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纯化提取双歧杆菌基因组DNA ,并鉴定DNA制品CpG基序甲基化程度。用双歧杆菌DNA (10 μg ml)体外诱导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双歧杆菌DNA组巨噬细胞表达Ia、CD4 0、CD86和CD5 4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4 3 176± 5 5 6、4 7 6 8± 4 6 5、15 6 4 9± 2 0 6 8和 6 9 37± 4 10高于PBS对照组 15 0 2± 2 31、15 72± 3 2 1、88 5 1± 6 38和 4 8 81± 3 2 1;双歧杆菌DNA组巨噬细胞产生IL 1β的水平为 2 70 12± 31 5 1pg ml高于PBS对照组 138 12± 9 2 4 pg ml;两组之间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DNA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刺激分子、MHCⅡ类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 ,增强巨噬细胞IL 1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严重烧伤后小儿肠道双歧杆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严重烧伤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肠道是主要的受累器官之一[1 ] 。大量研究表明人体肠道的原籍菌群主要是由双歧杆菌等为主的厌氧菌群构成 ,在儿童时期双歧杆菌是绝对的优势菌种 ,双歧杆菌在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2 ] 。有关烧伤后小儿肠道双歧杆菌的变化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为了探索双歧杆菌在小儿烧伤后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 ,我们对 43例烧伤小儿进行了肠道菌群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用在本所就诊入院的患儿 43例 (男 2 9例 ,女 14例 ) ,烧伤原因 :各种火焰烧伤 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75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处理.观察用药2月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炎性因子TNF-α与炎性抑制因子IL-8、IL-10的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IL-8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大于对照组(P<0.01);而IL-10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能影响溃疡性结肠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应激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肠内营养组及联合治疗组各10只,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接受不同营养支持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大鼠血浆炎症因子、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下丘脑TNF-α及CRF蛋白表达、下丘脑及结肠VIP含量等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大鼠的血浆IL-6、IFN-γ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大鼠,IL-10、IL-2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面积百分比大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下丘脑TNF-α及CRF蛋白表达量小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下丘脑及结肠VIP染色指数低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结论:应激大鼠采用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黏附素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全身炎症状态,优化下丘脑及结肠的应激相关因子蛋白表达,通过维持肠道局部及全身的稳态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楠楠  武宜婷  赵峰  刘燕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1):1510-1512, 1516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在胃癌FOLFOX6方案化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治疗。比较2组的淋巴细胞总数(T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肠道菌群,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人化疗后TLC、WBC和N均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上升(P < 0.05);对照组化疗后TLC、N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 < 0.01),2组化疗后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对照组乳酸杆菌低于观察组(P < 0.01),肠杆菌、肠球菌、GSRS均高于观察组(P < 0.05~P < 0.01)。2组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双歧杆菌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道菌群分布及症状,从而降低FOLFOX6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粘附大鼠肠上皮细胞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青春型双歧杆菌粘附大鼠肠上皮细胞株IEC-6为实验模型,探讨影响粘附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体外定量微生物分析方法观察粘附等指标。结果 双歧杆菌粘附需要一定时间、浓度、温度的作用,且酸性环境有利于粘附,胰蛋白酶能完全抑制其粘附。结论 双歧杆菌能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其粘附素成分可能为细胞壁中的蛋白成分和脂磷壁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