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住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5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8例采用门静脉端端吻合,1例因受者门静脉主干长段闭塞,取栓无法再通,将供肝门静脉与受省下腔静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狭窄,现存活6例。结论: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活体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彩色多普勒手术专用探头,在33例亲体肝移植术中观察记录肝中静脉及其分支结构的解剖信息,监测11例供肝植入血管重建后疑似肝血流异常病例的血管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术中确认37例供体(其中双供体肝移植4例)肝中静脉全程走行并指导供肝切除分界线的选择;手术结束前发现1例肝动脉部分血栓形成、1例肝动脉痉挛、1例门静脉扭曲、1例门静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远端陈旧性机化血栓未彻底取除、1例门静脉吻合口成角狭窄.结论 在活体肝移植术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指导选择最佳的肝脏切面,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准确的评估血管吻合后血流的通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我们4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经验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肝移植受体和术式的选择.方法:4例肝移植受体均为男性,分别为晚期肝癌、早期小肝癌、肝硬化终末期和肝移植后胆道狭窄.供肝植入分别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静脉转流或未转流),背驮式肝移植.结果:4例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9个月,均肝功能正常、能够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是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降门脉压力效果和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本中心自2004年9月~ 2005年10月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PVP)、脾脏斜径、门静脉(PV)血流速以及术后有无再次出血,评估降门脉压力效果.以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失血量平均2 846 mL(1 200 ~ 4 800 mL).所有病例移植肝开放后PVP明显降低(P<0.0001),脾脏斜径变化不明显(P>0.05),PV血流速改变与术前门静脉有无栓塞有关.术后1例出现上消化道再出血;4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继而肺部感染,其中1例抢救成功, 3例(术前肝功能Child C级)均于术后2周内死亡.结论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而控制出血,但对于肝功能Child C级同时有合并症的病例需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改良式供肝获取的方法及经验,完善供肝获取技术,提高供肝质量.方法 自1999年1月~2006年8月共在35例次新鲜尸体上采用改进的方法获取供肝,其中26例次为模拟实验,灌洗液全部应用0~4℃乳酸林格氏液.5例次实施背驮式肝移植术,4例次实施经典式肝移植术.腹主动脉插管灌洗后,立即结扎肠系膜上血管,减少灌洗液的分流;根据不同时限调整门静脉灌注UW液的速度,延长灌注时间;修肝过程中再缓慢灌注0~4℃UW液1000ml.结果 35例次所获取的供肝均颜色苍白,质地柔软,各种管道均满足手术吻合需要.热缺血时间为5~8min.9例肝移植病人无手术死亡,供肝功能发挥良好,节约UW液用量约1000ml.结论 供肝获取的改良式方法较常用的经典式方法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例患儿经CT和CTA检查诊断为肝内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并伴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施行肝移植术治疗.从临床症状、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 例患儿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消失,且无复发;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水平等均接近或恢复正常;脾脏亦有一定程度缩小;1例患儿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另1例患儿术后失访2月, 3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大量腹水,门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再次手术重新植入另一供体门静脉,手术过程顺利,因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同时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于术后2周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可成为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近期疗效良好.对肝移植的远期效果和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联合手术治疗方法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合手术治疗的3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分别采用了肝切除或微波消融术处理肝癌病灶,脾切除术或脾动脉结扎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胃冠状静脉结扎术处理门静脉高压症.无手术死亡.术后腹腔包裹性积液5例,胸腔积液3例,腹水6例,肝肾功能不全4例,腹腔出血1例,脾/门静脉血栓5例.脾亢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5例失访,4例肝癌复发,其中死亡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套扎成功止血.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改良犬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犬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BOLT)动物模型.方法选择40只本地杂交犬,体质量10~17 kg,供体质量小于受体3~5 kg,共实施改良PBOLT 20例次.供体手术依次游离肝脏、冷灌注、切肝、修肝和4℃Euro-Collins保存.受体手术切除门静脉左支供血的肝叶,以供肝肝上腔静脉与受体肝左静脉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主干与受体门静脉左支端端吻合,端端吻合肝动脉,胆道置管外引流,最后结扎门静脉右支,切除剩余的肝叶.结果20例肝移植术后全部苏醒,存活时间48 h以上4例、24 h以上6例、24 h内死亡10例.手术无肝期0 min,失血(190±55)ml,输血(300±100)ml,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胃肠淤血发生.结论改良犬PBOLT模型术中无需转流或分流,血流动力学稳定,胃肠道无淤血,肾功能保护好,可用于临床前技术训练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应用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病人中,3例接受了肝圆韧带桥式肠腔分流联合断流术,1例接受肝圆韧带桥式脾肾分流术联合断流术.术中利用肝圆韧带长度4~6 cm,平均5 cm.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7.6 cm H2O,本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消失,彩超检查肝圆韧带桥无堵塞,吻合口通畅,无再出血.结论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马高祥  史留斌  傅利锋 《浙江医学》2007,29(10):1032-1034
目的在建立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该手术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为临床开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建模时间为8周,建模成功6只。另取健康良种幼猪6只作为供体组,参照有关文献进行麻醉、供体手术及供肝修整。术前、术后当天及第7天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和肝功能,同时用彩色B超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肝移植术后5只受体猪存活。术后第7天彩超观察存活猪两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肝回流通畅。BIL、ALT及AST等指标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开腹测量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术前(20.76±2.43)cmH2O,术中关腹前(17.6±2.33)cmH2O,术后第7天(14.7±2.25)cmH2O。结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提供一定肝功能支持,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幼猪模型,观察和评价原肝与供肝的功能再生情况。方法渐进缩窄原肝门静脉,供肝肝静脉与受体肝尾叶内下腔静脉吻合。供肝植入原肝下内方。对部分受体于术后3d行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d、1周行原肝、供肝肝功能检测。结果术后10例受体幼猪存活超过1周,术后1周供肝肝静脉血酶学指标较术后3d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血氨指标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5),供肝未见萎缩,不同程度获得了再生,供肝肝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所建立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幼猪模型,供肝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为模拟和研究人类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建立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改良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附二例成功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改良的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治疗门脉系统广泛栓塞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对2例门脉系统广泛栓塞患者进行改良的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采用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吻合 辅助性门静脉脾静脉吻合重建门脉血流),观察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门脉血流灌注、术后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结果: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门脉血流灌注良好,无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腔门静脉吻合半转位肝移植术是治疗门脉系统广泛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降门脉压力效果和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本中心自2004年9月~2005年10月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PVP)、脾脏斜径、门静脉(PV)血流速以及术后有无再次出血,评估降门脉压力效果。以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失血量平均2 846 mL(1 200~4 800 mL)。所有病例移植肝开放后PVP明显降低(P<0.0001),脾脏斜径变化不明显(P>0.05),PV血流速改变与术前门静脉有无栓塞有关。术后1例出现上消化道再出血;4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继而肺部感染,其中1例抢救成功,3例(术前肝功能Child C级)均于术后2周内死亡。结论急诊肝移植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而控制出血,但对于肝功能Child C级同时有合并症的病例需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门脉高压症病人的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2例病人中的30例显示了清晰的门静脉图像,2例显示不清者手术证实为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病变.全部病例的胃左静脉都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1例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有狭窄者也经手术证实.造影过程中也可见到萎缩的肝和增大的脾.结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术是评价门静脉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可提供完整清晰门静脉图像,有助于选择较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患儿经CT和CTA检查诊断为肝内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并伴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施行肝移植术治疗。从临床症状、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儿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消失,且无复发;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水平等均接近或恢复正常;脾脏亦有一定程度缩小;1例患儿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另1例患儿术后失访2月,3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大量腹水,门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再次手术重新植入另一供体门静脉,手术过程顺利,因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同时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于术后2周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可成为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近期疗效良好。对肝移植的远期效果和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门静脉血流过量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11月~ 2005年9月施行小儿肝移植术4例,其中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2例,巨大肝母细胞瘤1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并监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4例患儿移植物质量与患儿体质量之比(GW/RW)分别为1.24%、1.12%、2.1%和3.29%.1 例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患儿(GW/RW为1.12%),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上升(GW/RW为1.12%),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同时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小;该例与另外3例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对移植肝功能有相当程度损害.肝动脉血流量伴随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有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断流手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肝移植后门静脉流量,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随访肝移植患者194例,其中肝移植病因中门脉高压症174例,其中28例肝移植前不同时期行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未行断流术的146例作为对照组.统计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情况、术中血流量、术后近期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栓情况、门静脉血管重建、肝功能及远期肝功能.结果 28例肝移植术前行断流术的患者,术前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2.14%(9/28),对照组患者其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27%(15/146),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门静脉重建后即通过超声测定门静脉流量,断流组及对照组平均流量比为1320±55 mL/min vs 1130±36 mL/min (P =0.04);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14%(2/28) vs 0.68%(1/146)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断流组2例均为超过4年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断流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断流手术的患者行肝移植手术,门静脉血栓术前术后的发生率均较高,但肝功能恢复情况与未行断流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下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分析2007年1月~2009年8月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三雏影像重组下行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 35例患者随访8~37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近期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明显改善.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行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下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是安全有效的,门静脉三维影像重组对选择断流手术方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术式改良.方法 结合文献介绍之术式,对几种改良术式进行评价.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在病肝切除时间、肝流出道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优于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4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中,3种不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优于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结论 供受体下腔静脉吻合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应为背驮式肝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赵雪峰  彭心宇 《医学综述》2009,15(8):1215-1220
传统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有断流术和门体静脉分流术2大类。断流术是一类相对简便的手术,不足之处在于术后再出血率明显高于分流手术。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加肝动脉强化灌注术联合术式,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供和提高肝动脉对肝脏的供氧量,又能疏通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均有明显下降,疗效好。肝移植手术的出现,对彻底治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带来了希望。但对我国大量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不可能全都采用肝移植治疗。因此,传统疗法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有用武之地。术前综合分析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