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进展杨得启,张嘉庆,乔新民乳腺囊性增生病于一1845年由英国人COoper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本病的命名在国内外文献中很混乱,自被称为囊性剥脱性上应增生、乳腺囊腺病、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等。1972年全...  相似文献   

2.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mastopa-thy),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1]。常见于中年女性,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乳腺导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增宁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乳增宁共治疗了668例临床症状明显的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结果668例中显效568例(85.0%),有效61例(9.1%),总有效率94.2%,无效39例(5.8%)。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未发现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子宫内膜癌。结论:乳增宁对乳腺囊性增生病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CerbB2基因变化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检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CerbB2基因产物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细胞增生Ⅰ级者均无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Ⅱ、Ⅲ级和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癌基因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0.0%、40.0%和54.2%。提示该基因的异常改变可发生于正常细胞经不典型增生向癌细胞转化期中,可能是部分不典型增生细胞异常增生的原因或促进因素,是乳腺上皮细胞向恶性转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114例乳房囊性增生病和25例对照组进行血清T3、T4水平检测,并对80例患者采用甲状腺素或逍遥丸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资料证明不支持甲状腺功能不全妇女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发病率较高的观点;认为采用甲状腺素治疗本病缺乏理论基础,甚或有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并存乳腺囊性增生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评价围手术期配合中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年间86例临床资料,单行瘤体连同增生组织整块切除42例(传统组),围手术期配合中药择期行瘤体局灶切除44例(改进组),两组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采用不同方法均达到全部治愈效果,改进组仅施行瘤体局灶切除,其创伤、技术难度及术后乳房外形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本研究解决了因整块组织切除并大部分需行乳房重建问题,最大限度保留了乳腺组织,降低了手术创伤与技术难度,变较大手术为较小手术,不再需要乳房蓖建整形,对青年女性尤其重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与雌激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雌激素对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的影响各家报道不一。本文综述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妇女体内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乳腺密度和进行雌激素补充治疗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认为只要定期监测,有补充激素指征的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妇女使用雌激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全乳腺切除同时置入硅胶乳房假体保持乳房外形的可能性。方法:经乳晕缘半环状切口,完整切除乳腺,胸大肌肌下分离形成合适大小腔隙,置入硅胶乳房假体,分层缝合胸大肌、皮下脂肪、真皮及乳晕皮肤。结果:8例患者手术创口一期愈合。本人及配偶对手术后外形均满意。皮下脂肪较丰满者,外观和触诊效果与一般隆乳者区别不明显。结论:中年女性双乳多发性结节及囊性肿块,特别是有乳癌家属史的高危人群,在乳腺全切除后置入硅胶乳房假体,在解除乳房的疼痛、阻断乳癌形成的可能进程的同时,保持乳房外形,减轻患者对乳腺切除后乳房外形破坏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9.
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肌上皮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肌上皮细胞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变化。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乳腺组织、Ⅰ级一般性增生和Ⅱ级、Ⅲ级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电镜观察肌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和Ⅰ级一般性增生乳腺组织中肌动蛋白只在肌上皮细胞中表达,在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 而Ⅲ级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上皮细胞中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7/10)和90%(9/10),明显高于Ⅱ级不典型增生的10%(1/10),P<0.01。乳腺不典型增生时肌上皮细胞数目增多,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见: ①细胞表面的棒状突起消失; ②Ⅱ、Ⅲ级不典型增生时胞浆内的肌微丝和吞饮小泡减少; ③细胞核增大,不规则,异染色质增多。结论 乳腺不典型增生时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肌上皮细胞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11.
重视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乳腺囊性增生病 (cystichyperplasiaofbreast) ,也称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 (chronicfibrocysticdiseaseofbreast) ,简称乳腺病 (mastopathy)。本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症。为此 ,WHO命名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一般估计 ,城市妇女中每 2 0个就有 1个于绝经期前可能在临床上出现乳腺病。本病近年来受到广泛注意 ,不仅因为它的发病率高 ,且易与乳腺癌混淆 ,甚至被认为是癌变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言而喻 ,加强临床上对乳腺的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筛选 ,实际上对乳腺癌的“三早”…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C-erbB-2基因变化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检测正常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C-erb B-2基因产物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细胞增生Ⅰ级者均无C-erb 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Ⅱ、Ⅲ级级和乳腺癌组织中C-erb B-2癌基因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0.0%、40.0%和54.2%。提示该基因的异常改变可发生于正常细胞经不典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病变腺叶切除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效果。方法 2016-06—2018-06间鲁山县人民医院对46例严重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实施小切口病变腺叶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5.27±10.47)min,术中出血量(10.42±4.28)mL,术后住院时间(4.24±1.38) d。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随访3~6个月,术区局部无凹陷,双侧乳房对称性良好,患者对手术的总满意度达97.78%(44/45)。结论小切口病变腺叶切除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能保证乳房的正常外形,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Tenasci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Tenascin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50例不同乳腺组织中T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及Ⅰ级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无TN表达,2例Ⅱ级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中有TN表达,Ⅲ级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导管癌中TN表达阳笥率分别为80%和90%,与Ⅱ级不典型增生相比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碘化钾治疗大鼠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根据目前对甲状腺功能与乳腺小叶囊性增生关系的认识 ,实验观察碘化钾治疗大鼠乳腺囊性增生的疗效 ,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1.材料与方法 :碘化钾 (江苏武进药厂 )、雌二醇 (E2 )、雌三醇 (E3 )、黄体生成素 (LH)、孕酮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 (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选180~ 2 0 0gSD大鼠 (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 ,连续肌注E2 0 5mg/ (kg·d) 2 5d ,第 2 6天起连续肌注LH 4mg/ (kg·d) 5d ,建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鼠模型。预防治疗组在建模型开始日起碘化钾 9mg/(kg·d)连续灌胃 30d。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基因产物和雌激素受体(ER)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p53基因产物和ER表达。结果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级者上皮细胞ER染色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似,不典型增生Ⅱ级ER表达明显增强,22/24例阳性,不典型增生Ⅲ级20/22例见ER染色阳性。在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级无p53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中分别有3/24和7/22例p53蛋白表达。乳腺癌59例,ER阳性率为36/59(61.02%)。乳腺癌p53蛋白表达阳性22/59(37.29%)。结论p53可促进正常细胞以不典型增生向癌的转化,ER对不典型增生癌变起重要的刺激、激活作用。p53-/ER 代表正常组织、良性增生与高分化和好的预后,p53 /ER-多为不典型增生、低分化癌和差的预后。所以同时检测p53、ER对判断不典型增生向癌的转化及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基底膜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乳腺良性疾病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基底膜的变化。变化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和两种特殊染色方法(Foot及PAS染色法),并利用电镜观察基底膜的变化。结果 Ⅱ级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已有基底膜的变化,Ⅲ级不典型增生时基底膜的变化更明显,主要表现为光镜下基底膜明显薄不均,电镜下则可见小的缺失,而乳腺癌组织中基底膜完全缺如。结论 在乳腺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底膜的变化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腺囊性增生病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和c—erbB-2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中ER、PR、p53和c—erbB-2表达分布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ER阴性6例,占10%;阳性56例,占90%。PR阴性7例,占11%;阳性55例,占89%。p53阴性35例,占57%;阳性27例,占43%。c—erbB-2阴性41例,占66%;阳性21例,占34%。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与ER、PR有关,其病变发展与c—erbB-2和p53关系密切,同时也是检测是否癌变的一种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0年来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923例,其中纤维囊性乳腺病癌变或与乳腺癌并存有225例,并发率为24.4%。结合文献探讨乳腺癌和纤维囊性乳腺病的关系。从雌激素致病因素、GCDFP-15表达、乳腺血管增生密度增加和肽生长因子的作用等方面证明纤维囊性乳腺病和乳腺癌之间关系密切,应视为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合并纤维囊性乳腺病的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轻、病程较长、恶性程度较低、淋巴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等特点。应提倡多种检查协助诊断。对纤维囊性乳腺病积极的手术治疗是防治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