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配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5);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36例系膜转移阳性直肠癌25例(69.4%)VEGF表达阳性,而20例系膜转移阴性直肠癌仅7例(35%)VEGF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殷盲肠癌盲肠系膊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胃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自1992年11月至1994年6月应用膜上皮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连续对88例胃癌患者进行了113次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的检测。88例中查出阳性癌细胞者58例,阳性率为65.9%。癌细胞阳性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以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0.9%和93.9%。胃癌TNM分期Ⅰ、Ⅱ、Ⅲ和Ⅳ期阳性率分别为42.9%、57.1%、73.7%和69.0%。骨髓转移癌细胞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单纯手术、手术+化疗以及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三组癌细胞转阴率分别为25.0%、42.8%和62.5%。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感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有报道临床确诊为结直肠癌时,已有20%~40%发生了肝转移[1]。一般认为结直肠癌较少转移到肝硬化的肝脏。我们统计本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338例,发现肝硬化患者并不多,而乙型肝炎表而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者相比,前者肝转移率较低。 1.临床资料:338例患者中,男203例,女135例,年龄25~91(平均62)岁。,HBsAg阳性者(即感染组)50例,阴性者(即非感染组)288例,肝转移率,感染组8.0%(4/50),非感…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骨转移1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大肠癌骨转移发病规律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23例大肠癌术后患者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结果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191例确诊为骨转移,占同期我院治疗3454例大肠癌的5.5%(191/3454)结肠癌骨转移率2.9%(45/1520),直肠癌转移率7.5%(146/1934),结、直肠癌转移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X^2=34.3,P<0.01),高、中分化腺癌325例,骨转移140例,阳性率43.1%)140/325),分化差型癌98例,骨转移51例,阳性率52%(51/98),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X^2=2.44,P>0.05)。191例骨转移病例中局部转移108例,全身多发转移83例,155例骨转移患者确诊时已有其它部位转移,单纯骨转移仅36例。结论 大肠骨转移大多继发在肝、肺转移之后。直肠癌骨转移多于结肠癌骨转移。  相似文献   

6.
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方法:对26例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采用RT-PCR方法检测角蛋白19(keratin,KT19)mRNA的表达,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骨髓涂片中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结果26例患者KT19mRNA表达中,外周血阳性4例(15.4%,骨髓阳性10例(38.4%),其中3例外周血与骨髓同时阳性,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患者骨髓中有7例(26.95),EMA阳性,其KT19mRNA均为阳性,有3例(11.5%),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而KT19mRNA表达阳性。结论:RTPCR方法检测KT19mRNA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同时免疫化还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外周血中KT19mRNA的检测结果还不能完全取代骨髓的微小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结肠癌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根治术后复发的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结直肠癌(结肠癌36例,直肠癌96例)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结肠癌与直肠癌复发者其原发肿瘤在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与直肠癌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4.0个月和21.5个月(P=0.028);并分别有16例(44.4%)和65例(67.7%)多部位复发(P=0.014);两组复发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5.6%和24.8%(P=0.02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直肠癌复发患者预后优于结肠癌复发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 mRNA的检测对肝脏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1例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CK20 mRNA。结果:全组检出CK20 mRNA阳性率为25.81%,随访时间平均(18.5±10.6)个月(6~32个月)。1例术中发现肝转移且门静脉血CK20为阳性; 术时未见肝脏转移而门静脉血CK20阳性的7例中3例术后(6~15个月)出现肝转移(42.85%); 术时未见肝转移且门静脉血CK20阴性的23例,2例出现肝转移(8.69%)。结论:结肠癌术中门静脉血CK20 mRNA的检测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结直肠微小乳头状癌(M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8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有MC成分的25例腺癌,以及45例普通型腺癌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C与普通型腺癌多数为中等分化,MC的比例为5%~80%。MC和普通型腺癌相比,在淋巴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和最大平均数、远处转移以及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显著,P〈0.05。CK7、CK20、CDX2、MI.H1在MC及普通型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高分期的MC易发生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MC在肿瘤中的比例与患者预后无关;MC的免疫构型与普通型腺癌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髓与外周血中角蛋白19与乳腺癌微小转移的关系。方法对26例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采用RT-PCR方法检测角蛋白19(keratin,KT19)mRNA的表达,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骨髓涂片中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结果 26例患者KT19 mRNA表达中,外周血阳性4例(15.4%),骨髓阳性10例(38.4%),其中3例外周血与骨髓同时阳性,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患者骨髓中有7例(26.9%)EMA阳性,其KT19 mRNA均为阳性,有3例(11.5%)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而KT19 mRNA表达阳性。结论 RT-PCR方法检测KT19 mRNA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同时免疫组化还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外周血中KT19 mRNA的检测结果还不能完全取代骨髓的微小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S)、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应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离体标本分析的可行性,探索其用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新途径。方法2007年3月-2008年4月,对47例新鲜、离体的结直肠正常黏膜和癌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应用FTIRS、MRS进行分析并研究结直肠正常黏膜与癌组织之间的差异。结果以病理学结果作为参照,FTIRS和MRS判定正常黏膜以及癌组织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89/94)和97.8%(45/46),敏感率分别为93.6%(44/47)和100%(23/23),特异率分别为95.7%(45/47)和95.7%(22/23),假阳性率4.2%(2/47)和4.3%(1/23),假阴性率6.4%(3/47)和0%(0/23),阳性预测值95.7%(44/46)和95.8%(23/24),阴性预测值93.8%(45/48)和100%(22/22)。结论FTIRS、MRS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结直肠组织的良、恶性,有可能发展成为微创、早期、快捷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组织蛋白酶 D(CathpsinD ,Cat D)和nm 2 3 H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 ,探讨组织蛋白酶 D和nm 2 3 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7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at D和nm 2 3 H1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病例中Cat D的阳性表达率为 70 .3 % ,Cat D阳性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Cat D阴性组 ( P <0 .0 5 ) ,Cat D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nm2 3 H1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结论 Cat D和nm 2 3 H1均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术前联合检测两者对临床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Tspan-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Tspan-1基因蛋白在80例结直肠癌组织,13例结肠腺瘤组织及27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本组80例结肠癌组织中Tspan-1阳性表达率为90%,13例结肠腺瘤组织中表达率为23%,27例正常结肠黏膜中表达率为7%,3组之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an-1阳性表达在低中分化癌中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中表达显著高于Ⅰ期组(P<0.01).Tspan-1与肿瘤浸润深度、5年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结论 Tspan-1基因表达可以被用作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标志;Tspan-1蛋白的表达可能在大肠腺瘤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D)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at-D和nm23-H1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Cat-D的阳性表达率为70.3%,Cat-D阳性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Cat-D阴性组(P<0.05),Cat-D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nm23-H1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Cat-D和nm23-H1均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及术后联合检测两者对临床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细胞角蛋白(CK20 mRNA)和肿瘤组织VEGF蛋白作为大肠癌肿瘤细胞血行播散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大肠癌术中抽取的外周血CK20 mRNA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并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大肠癌病人的CK20 mRNA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0.0%、50.0%和84.6%、92.3%,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DukesA、B期和C、D期大肠癌病人CK20 mRNA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2.4%、56.8%和53.8%、61.6%,无显著性差异(P>0.05)。CK20 mRNA与VEGF作为单项指标测定的阳性率分别为41.3%和58.3%,联合检测时阳性率升至69.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病人外周血CK20 mRNA和肿瘤组织VEGF可作为衡量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指标;两者联合检测时,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eclin-1和SIRT-1在58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3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Beclin-1及SIRT-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79.3%,75.9%)显著高于大肠腺瘤(53.3%,50.0%)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20.0%,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eclin-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SIRT-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Beclin-1与SIRT-1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 。Beclin-1和SIRT-1表达阳性的大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P<0.05) 。 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SIRT-1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可能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正常直肠痔组织、腺瘤组织标本各16例及结直肠癌80例石蜡标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FHIT mRNA,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1)正常直肠组织平均FHIT mRNA阳性细胞率为45.67%±9.39%,腺瘤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率为23.45%±5.06%,结直肠癌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率为15.1%±4.1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血清CEA水平、组织学类型的FHIT mRNA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的FHIT mRNA阳性细胞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FHIT mRNA表达程度不同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FHIT mRNA阳性细胞率高患者平均生存期为42.7个月,阳性细胞率低患者为29.8个月,前者的年累计生存率(88.10%,37/42)显著低于阳性细胞率低者(74.19%,23/31)(P<0.01)。结论FHIT基因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调节,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上皮型钙粘蛋白 (E cadherin)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探索评估结直肠癌病人临床预后的指标。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3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VEGF和E cadherin在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VEGF和E cadherin在结肠癌原发灶中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膜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0 .0 %和 34.4 %。VEGF的阳性百分率肿瘤与局部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VEGF的过度表达和E cadherin的低表达与肿瘤局部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唾液酸化LewisX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唾液酸化Lewis X(sialy-LeX)表达状况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90例大肠癌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进行sialyl-LeX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ialyl-LeX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率为16.7%(5/30), 仅限于一些深部腺腔缘游离面;而大肠癌组织中sialyl-LeX阳性表达率高达92.2%(83/90),主要分布于腺管顶面细胞浆、腺腔内和癌细胞胞浆内以及粘液湖内。图像分析,sialyl-LeX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低分化腺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年内死亡患者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1)。结论 sialyl-LeX表达阳性率和反应强度对反映大肠癌组织发生、判断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nchor Attachment蛋白(AA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并分析AAP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5%、53.0%、69.8%和80.0%;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42.349,P<0.01),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阳性率又高于癌原发灶(x2=6.666,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AAP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x2=10.056,7.705,P<0.01);Dukes分期A、B、c、D期患者AAP阳性率逐渐增高,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3,P<0.01).8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AP水平为(6.3±2.8)ng/ml,30例志愿者AAP水平为(2.2±0.9)ng/m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1);Dukes分期A、B期患者血清AAP水平为(5 2±2.6)ng/ml,C、D期患者AAP水平为(7.1±2.9)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P<0.05).结论 AAP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外周静脉血AAP水平对预测和判断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和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