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脾脏外科有了长足进展,主要标志之一是对脾脏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脾脏功能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又促进了脾脏外科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自体脾组织移植(以下简称脾组织移植)在国内外已被接受为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的主要措施之一。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4月,因外伤脾破裂无法修补,行全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组织移植32例,术后随访观察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 鉴于脾切除后可出现凶险感染(OPSI),从而认识脾脏的抗感染免疫功能。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作为一种保留脾功能的方法受到外科界重视。但移植脾的免疫功能如何,仍不清楚。我们用兔进行脾组织自体移植,探讨再生脾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自体脾组织移植量抗肺炎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脾脏各种功能的认识以及脾切除后严重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脾损伤后采用各种保脾术越来越多。当严重脾损伤无法保留脾脏时,很多学者仍主张将自体脾组织再移植,但移植后再生的脾组织结构及功能怎样?能否防止发生“OPSI”?尤其是对脾组织的临界移植量问题,无论在临床或是动物实验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本实验采用大鼠进行不同量脾组织网膜内移植,然后进行抗感染能力和实验研究,试图阐明移植脾组织的抗感染作用。移植多少脾组织才是抗感染的理想量,从而为临床处理严重脾损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严重脾损伤后,可施行自体脾组织移植,但移植后功能怎么样?意见还不统一。本研究拟探讨不同量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中Fn和吞噬细胞活性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脾切除组、25%、40%、60%、80%、脾组织移植组。移植方法按文献[3]进行。移植半年后,各组动物取血1ml,,肝素抗凝备用,用改良董元标及Ludtke的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中吞噬细胞活  相似文献   

5.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损伤或切除后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凶险性爆发性感染(overwhelmign postsplentctonry infection,OPSI)及AIDS。当脾脏严重创伤时自体脾组织移植能够部分地恢复其结构特点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自体脾组织移植血供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自体移植脾组织再血管化的形态构筑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同时阐明其血供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Wistar大鼠,行脾切除半脾大网膜内移植术,定期采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微血管构筑;通过碳素墨水混悬液灌注后脾组织切片,观察再血管化的演变过程;借助MAS图像分析测定微血管的面积分数(Aa)。结果:自体脾移植术后180d,微血管构筑的主要特征是:中央动脉不够清楚,白髓减少,边缘窦微血管网形态不规则,呈球囊状扩张,红髓内静脉窦扩张尤为显著,形成大的“血管湖”。组织学和图像分析Aa观察到移植脾组织呈动态变化,经历一个坏死再生、再血管化的过程。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再生及再血管化在术后180d基本完成,符合形态与功能相一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自体脾组织移植后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100只小鼠进行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切取移植脾组织,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自体移植脾组织的生长特点及规律。结果 自体移植脾组织经过坏死再生过程,于移植术后6月移植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结构相近。结论 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有正常脾组织的基本结构,有发挥脾功能的结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脾功能。  相似文献   

8.
脾切除后的凶险性感染(OPSI)是致命的并发症,因此不同部位和方法的自体脾组织移植深受关注,本文采用6只体重28~32kg Danish猪来观率在有完整血供的游离肠段内自体脾组织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脾脏抗感染免疫功能日臻重要。脾切除患者对病原易感性增加,有可能发生凶险性感染(OPSI)。据统计其中半数以上是由肺炎球菌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而脾脏的去留对肺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怎样,文献上研究得很少,尤其外伤性脾切除后自体移植脾组织能否维持肺的正常防卫能力,从而起到保留脾的作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就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以确定其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蒋登金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F0002-F0002
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脏不仅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内分泌、调节周围血循环量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患者高质量生存的重要器官。因此,脾修补、脾部分切除、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脾动脉缩扎、结扎等保脾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微创外科手术的兴起及影  相似文献   

11.
肝脾细胞输注在异种移植中的耐受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脾细胞输注诱导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性。方法 :采用STZ制备BALB C小鼠糖尿病模型 ,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猪肝细胞和 或脾细胞 3次后 ,腹腔内注射法进行猪胰腺细胞移植。测定血糖浓度变化 ,观察小鼠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选择常规方法测定小鼠移植后NK细胞活性变化 ,T细胞亚群和B细胞体外抗体形成实验。结果 :肝脾细胞联合胰岛移植组血糖在移植后 2 0d内均处于较低水平 ,并与同期其他各实验组的血糖有明显差异 (P <0 0 5 )。于 35~ 4 5d内出现移植物功能丧失。NK细胞杀伤活性移植后肝脾细胞联合胰岛移植组没有明显变化 (P >0 0 5 )。其他各实验组的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明显升高 (P<0 0 5 ) ,T细胞亚群亦与NK细胞杀伤活性一样出现同样变化。脾脏B细胞体外溶血功能均增强 (P<0 0 5 )。结论 :少量多次供体肝细胞和脾细胞提前输注可以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增加自体脾组织移植量的方法,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贵州小型香猪3头,经肌注麻醉后剖腹切除脾脏,取脾脏的1/2约150g,切成1mm×1mm×1mm小块备用。在距Treitz韧带50cm处,切取保留肠系膜血管的空肠30cm旷置,再吻合肠管恢复肠腔通道,缝闭肠系膜裂口。旷置空肠等分2段,去除肠粘膜,缝闭一端,将约50g脾组织块分别植于2段肠浆肌膜腔内,缝闭另一端口,妥善固定于肠系膜上。大网膜内移植30g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结果4个月饲养期间内无肠梗阻发。3段肠浆肌膜腔内脾组织再生良好,组织结构与大网膜内移植脾组织无明显差别,2段再生较差,1段形成脓肿。结论肠浆肌膜腔内移植脾组织的量较大,可作为自体脾组织的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自体移植脾组织内GAP-43神经的再生机制,将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切除脾脏以后,切取1/2脾脏,切成1 mm×1 mm×1 mm大小的组织块植入大网膜内,术后7、14、30、60、90、120、180 d取脾组织标本通过原位杂交检测GAP-43 mRNA、NGF mRNA和TrkA mRNA,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AP-43神经。对照组手术松动脾脏,在术后相同时间点取脾组织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术后30 d检测到移植脾组织内有GAP-43 mRNA、NGF mRNA和TrkA mRNA表达,90 d达高峰后开始下降;术后60 d明显可见GAP~43染色阳性神经纤维,90 d密度最大,主要存在于血管周围,以后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自体移植脾组织内GAP-43神经再生与内源性NGF和TrkA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脾脏是体内单核巨噬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可产生细胞团刺激因子,调节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并产生促吞噬素,使粒细胞寿命增加;吞噬速度加快。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由脾切除所引起的机体多种血清成份改变和抗感染能力降低可通过脾组织自体移植得到部分或完全纠正。为此,我们对脾切除兔和脾组织自体移植兔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嗜中性(N)、淋巴(L)、单核(M)、嗜酸性(E)、嗜碱性(B)五种分类白细胞及T细胞数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脾切除后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的杀菌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网膜内植入自体脾组织与原位脾组织的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应用自体脾组织植入术提供实验研究资料。方法 :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前者切取 1 /2脾脏去包膜后切成 1mm× 1mm× 1mm大小均匀组织块 ,植入大网膜囊袋内。饲养 6个月后取 2组脾组织制片 ,光镜和电镜定性观察组织结构变化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比较血管、红髓、白髓及胶原纤维的面密度 ;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神经肽 (NPY)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神经和边缘窦内皮细胞结构恢复较好 ,血管 ,白髓的面密度值较对照组减少 ,红髓与对照组相当 ,胶原纤维面密度增加。结论 :大网膜内植入的自体脾组织通过再生能恢复脾脏的主要组织结构 ,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F-κB在外周耐受发生中的活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者,输注1×108个供者脾细胞3d和7d的C3H小鼠为受者,建立皮肤移植模型。每天观察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于术后第7天取移植皮片和脾脏,通过对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了解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脾脏和皮肤移植物中NF-κBp65活性的变化。结果: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后第7天进行手术,可使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受抑制;皮肤移植物中NF-κBp65的活性增加,脾脏NF-κBp65的活性降低。结论:输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诱导的外周耐受,可能与不同部位的免疫细胞内NF-κBp65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单侧、双侧髂骨取血及取血量是否会影响骨髓单个核核细胞的浓度呢?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浓度差异对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髓心减压加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患者120例/168髋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骨取血200 mL,27例/39髋,单侧髂骨取血300 mL,29例/40髋;双侧髂骨取血200 mL,30例/42髋,双侧髂骨取血300 mL,34例/47髋。髂骨取血后在细胞分离机将骨髓血梯度离心,细胞分离前后行单个核细胞计数,髓芯减压后移植注入骨坏死区。随访12~3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影像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改变。 结果与结论:单侧及双侧髂骨取血 200 mL分离后所得单个核细胞计数与取血300 m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双侧明显高于单侧(P < 0.01)。各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显著提高(P < 0.05, P < 0.01)。与单侧髂骨取血组比较,双侧髂骨取血移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髓芯减压加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双侧髂骨取血所分离单个核细胞浓度明显侧高于单侧,且短期随访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VEGF及KDR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105只,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采用免疫组化VEGF、KDR、NPY^ 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d神经开始再生,180d趋于正常;术后7、14d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d达高峰,180d趋于正常;术后30d出现:NPY^ 神经纤维,120、180d NPY^ 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早期升高,血管再生完成时恢复正常水平;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9.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GAP-43+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GAP-43^ 神经纤维再生及分布规律。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术后7、15、30、60、90、120、180d取移植脾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GAP-43^ 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不同时相点免疫组化GAP-43^ 染色区域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30d,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内可见GAP-43^ 神经纤维,并向移植脾组织内伸展;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60~120d,移植脾组织内再生神经纤维逐渐增多;术后180d,移植脾组织中GAP-43^ 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度接近正常。结论GAP-43^ 神经纤维于脾移植术后60d开始出现,术后180dGAP-43^ 神经纤维接近正常脾。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脾脏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鼠脾脏的组织发生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脾原基发生在妊娠第16天,继则血管出现,血窦形成,脾脏造血开始。妊娠第19天,网状细胞围绕着发生中的小动脉形成动脉周围鞘。随之淋巴细胞聚集于小动脉周围。出生后,各种血细胞造血相继终止,红、白髓不断发育成熟,生后第5天观察到淋巴树突细胞。边缘带、边缘窦和脾小结相继出现。生后第25天观察到原始生发中心。第40天后,脾脏各部结构基本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