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9例AI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均在发病后72h内给予治疗。A组和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静滴,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C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P<0.05)。B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显著(χ2=7.04,P<0.01)。A、B、C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3.3%、30.3%和33.8%,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且与葛根素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和肽素(copeptin)水平变化趋势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每组40例,在发病后24 h、48 h、72 h、1周、2周等不同时间点行和肽素水平检测,在发病24 h、1周、2周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在患者患病后第90天随访mRS;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行和肽素水平检测,分析和肽素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mRS的相关性。结果 CE组、LAA组和肽素水平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LAA组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存在正相关。结论和肽素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特征及其与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性首发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40例(高血压卒中组),同期纳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单纯高血压者105例(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者101例(正常血压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探讨了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3-2019.6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EVT)、且血管再通均达到术后脑梗死溶栓 (TICI)分级2b以上的病例。分析患者的术前和术后24h的血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临床预后包括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3个月死亡率。mRS 评分≤2 定义为预后良好, mRS≥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P <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寻找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24h平均收缩压(mSB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术后24hmSBP值分为三组:低mSBP组101-120mmHg;中mSBP组121-140mmHg;高mSBP组:141-160mmHg,分析三组间预后的差异;再分析低中mSBP(≤140 mmHg)两组患者与高mSBP组(>140 mmHg)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取栓成功再通患者238例,其中预后良好161人,预后不良77人。术前Alberta卒中早期 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24hmSB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mSBP增高预后良好率下降、死亡率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随着mSBP的增高,24h sICH发生率增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9)。低中mSBP(≤140 mmHg)患者较高mSBP(>140 mmHg)患者的良好预后率高(OR:2.039,95%CI:1.043-3.984,P=0.037),sICH率低(OR:0.203,95%CI:0.062-0.664,P=0.00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24h mSBP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血压管理的重点。建议将术后24h mSBP积极控制在140 mmHg以下,如果出血转化的风险大,可控制在120 mmHg以下。需RCT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压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化血压管理,对照组只给予传统血压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人院时及人院1周、2周、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及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CCSS、SSS评分分别为(22.89±8.61)分、(40.59±12.39)分,对照组分别为(31.29±9.59)分、(26.56±15.67)分,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为(14.194-10.71)分,对照组为(30.25±10.11)分、(25.43±16.78)分,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脑出血病人实施合理化血压管理,对病人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会出现血压升高,以提高脑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加剧。但血压过高使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紊乱,血管被动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内压超过脑间质压使血管床液体外渗,迅速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血压骤升导致小动脉痉挛,使病情加重,所以缺血性急性期血压管理受到神经科医生高度重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病人将血压维持在180~170/100~95mmHg之间,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急性卒中患者动脉血压的最佳处理方式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过去几年来,对这一问题有很多文献报道,但迄今为止仍缺乏权威性的临床证据。由于卒中是一种不均一的疾病,病情复杂多变。根据卒中的类型如脑缺血或出血,以及缺血或出血性卒中亚型,有不同的动脉血压的处理方式。本文就缺血性卒中、原发性颅内出血(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血压与病理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血压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结果 36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根据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组(76例)和非杓型组(291例),随访(19.0±5.0)个月。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非杓型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数值上低于杓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有无糖尿病分层分析,在非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未观察到血压昼夜模式与预后的相关性(P=0.763);然而,在糖尿病亚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非杓型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显著低于杓型患者(P=0.030)。Cox回归显示高龄(HR=1.037, 95%CI:1.008~1.067, P=0.013)、糖尿病(HR=2.406, 95%CI:1.340~4.319, P=0.003)、高的入院改良Rankin评分法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HR=1.379, 95%CI:1.143~1.664, P=0.001)、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非杓型)(HR=0.964, 95%CI:0.928~1.001, P=0.056)是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而在非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却未发现血压昼夜节律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患者发病数小时内常伴有血压的升高,对患者的溶栓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早期积极治疗高血压以减少院内时间延误,有效进行溶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 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Hg(1 mmHg=0.133 kPa)vs(18.42±3.87)mmHg,t=2.437,P=0.025;(11.23±4.02)mmHg vs(15.48±5.16)mm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高丽  段蕴  王雪胜  张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194-1195,119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脉压指数(PPI)和收缩压变异性(SBpV)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208例高血压患者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颅脑CT及MRI平扫,计算PPI,并以PPI≥0.40和SBpV标准差(SBpV-SD)≥12 mmHg为基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90例,总发生率43.27%。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的患者(P<0.01)。结论:24 h ABpM中PPI≥0.40和SBpV-SD≥12 mmHg是预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血压波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静脉 rtPA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测量静脉溶栓前血压,开始溶栓治疗后使用心电监护仪测量24h 内的血压,溶栓24h 内复查 CT 或 MRI 评估出血转化。结果:HI 型出血患者的基线 SBP、SBPmean、SBPmax 均较无出血患者低;PH 型出血患者的 SBPsd、SBPsv、SBPsvmaxrise、基线 DBP、DBPmean 均较无出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 型出血患者溶栓后 SBPmean0-6、SBPmean6-12均较无出血患者低;PH 型出血患者溶栓后 SBPsv0-6、DBPmean0-6、DBPmean6-12均较无出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收缩压变异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PH 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仅静脉溶栓后0~12小时内的血压波动水平与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脉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诊治的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控制情况将其分为A(血脂正常)、B(血脂异常)两组,测定比较两组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指标及冠脉事件发生率,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TC、TG、LDL-C、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均显著低于B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冠脉事件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B组的33.7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与TC、TG显著正相关,24hDBPSD、24hSBPCV与LDL-C显著正相关,24hSBPSD、24hDBPSD与HDL-C显著负相关.结论:血脂异常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冠脉事件发生几率,需加强血脂控制以维持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稳定,减少冠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6例,急性期收缩压或舒张压定义为卒中发病7d内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MoCA分值<26分判定为认知障碍.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发病3个月、发病6个月、12个月的MoCA分值和认知障碍患病率,并将急性期血压值按五等分分组(Q1 ~Q5),采用多参数对数回归分析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发病3个月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卒中发病3个月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病率最高(71.89%),以后各时相点逐渐下降.以03为参照,经多参数调整后,血压过低(Q1-SBP 102~ 127 mmHg)或过高(Q5-SBP> 170~215 mmHg),PSCI发病风险均高(Q1-SBP的OR=1.83,95%CI=1.64~2.28,P=0.007;Q5-SBP的OR=2.32,95%CI=1.74 ~2.90,P<O.01).DBP和MBP与SBP具有类似特征.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是PSCI发病的风险因素,将血压维持在某一“适当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PSCI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后血压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血压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卒中和126例非脑卒中(对照组)患者发病后7d的血压进行了连续动态观察.结果 发病后首次血压升高,脑卒中组、对照组分别为84%和21%(P<0.01).在未采用降压治疗的情况下,脑卒中血压自然下降,第4d两组下降的幅度为4.00/2.00 kPa、0.93/0.67 kPa,然后趋于稳定.结论 急性脑卒中后血压的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强化降脂联合强化降压预防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采用强化降脂联合强化降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脂联合常规降压治疗,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压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强化降脂联合强化降压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和血脂,还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故可将其作为治疗脑卒中的优先考虑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的合理控制对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降压干预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治疗,血压超过正常值即行降压治疗;治疗组50例治疗方案为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在(160-190)/(100-110)mmHg,或既往无高血压病,血压在(100-180)/100mmHg,不需降压治疗,维持上述血压水平1周后再加用降压药物。若确诊为脑卒中者血压〉220/110mmHg则在急性期启动降压治疗,并维持血压在上述水平1周,再降至正常水平。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总有效率为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P〈0.05)。结论合理降压干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并可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