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l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中,抽取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抽取未感染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和感染导管培养。结果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白细胞数(OR=2.561)、操作人员经验(OR=2.023)、导管留置时间(OR=1.347)穿刺次数(OR=1.248)。结论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管理好老年患者,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监督和管理,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PICC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导管留置期间或者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穿刺点出现局部感染,全身有寒颤、高热(体温38℃)或低血压等败血症表现,除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1],部分患者伴有血栓或静脉炎。CRBSI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加重患者的负担。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CRBSI尤为重要。本院收治了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33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工作理念,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患者的全程教育,规范置管操作与导管维护,选择合适导管材料及导管穿刺位置,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等全程护理干预方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果:133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其余132例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无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排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的研究现状,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从而降低PICC的血流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的发展,血管介入性导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输液、长期静脉营养、血透、介入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因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消耗了更多的医疗资源,甚至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该感染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因而查明引起感染的各种影响因素,控制导管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选择静脉置管后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皮肤破溃例数、留置导管时间、多腔留置导管例数、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年龄过大、合并皮肤破溃、留置导管时间过长、采用多腔留置导管、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均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8.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者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骆小京等报道导管感染致死率为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2所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43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换药次数、血象、化疗时间和合并症等因素.选择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感染与年龄分布及文化程度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发生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穿刺部位和穿刺次数没有关联(P>0.05).而置管时间的长短与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存在关联(P<0.05);统计分析显示是否出现血流感染与化疗次数、外周血象和糖尿病均存在关联(P<0.05).结论:对于PICC置管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置管时间、化疗次数、外周血象和是否伴随糖尿病等,应加强预防,控制其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及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感染因素及护理内容等5个方面。认为国内医院应对于置管群体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并加强相关部位的护理,尽量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acement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或聚氨酯等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1]。它既可用于经由静脉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标本采集,又可用于外周静脉不宜输入的药物和  相似文献   

1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朝梅 《护理研究》2010,24(6):1415-1417
介绍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重视监控和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长期有效、安全地应用血管内装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重视监控和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长期有效、安全地应用血管内装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防控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359);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评分及PICC管理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优化护理活动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风险,护士穿刺成功时间、技术认可度及护理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HD)治疗的300例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CRBSI发生率,分析ESRD患者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行HD治疗的患者中,有88例发生CRBSI,占29.33%(88/300)。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发病季节、原发病、心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免疫球蛋白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SRD患者发生CRBSI与吸烟史、贫血、合并糖尿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白蛋白、中心静脉压、CD4+有关。吸烟史、贫血、合并糖尿病、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14 d、APACHEⅡ评分≥15分、白蛋白<32.86 g/L、中心静脉压<92.27 mmHg、CD4+<200个/μl均是ESRD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6.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9月~2009年12月实施PICC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比较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临床及各项置管指标,对可能影响感染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0例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30例(7.89%),单因素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包括8项指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操作经验少、特殊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年龄大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儿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儿282例,记录置管1个月内CRBSI发生情况。根据CRBSI发生情况,将282例血液肿瘤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2例PICC置管患儿中25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8.87%;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组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置管季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是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较高,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0 d、合并并发症、PICC维护不规范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观点影响下产生的护理理念,是护理研究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通过权威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并科学评价其效果,以探讨最佳护理行为[1,2]。循证护理一般从4个步骤进行:问题(triggered)、支持(supported)、观察(observed)、应用(based),通过不断的循环应用,达到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3]。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我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院41例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期选择ICU静脉导管置管未发生CRBSI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1例CRBS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RBSI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留置导管时间与CRBSI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部位与CRBSI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高度注意CRBSI的发生;CRBSI的预防重点在于尽量避免置管或尽可能早期拔管,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日常护理,隔离耐药菌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