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目前不同地区修复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方式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修复。而后路修复方式中,肌间隙入路方式得到不少同道的认可,该方案相较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有其独特优势。目的:评价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4例,L5-S16例。所有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其中9例有下肢放射疼痛症状。13例患者均采用经后路正中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2-18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X射线复查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骨性融合。目测类比评分结果显示: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8.15分,治疗后1周2.15分,末次随访1.0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疼痛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JOA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显效,其中疗效优9例,良3例,中1例,总优良率为92%。提示一期经后路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为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可通过椎间孔可直接到达椎间隙,保留了中央的棘突和椎板,减少了对椎旁肌的损伤,同时保存了脊柱韧带复合体,而坚强的脊柱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修复后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同期前路或分期行后路内固定已成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标准方案。虽然大量文献证实二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前路解剖结构复杂,创伤大,并发症相对较多,操作及内固定物置入困难等一系列缺点。目的:观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畸形矫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36例,病变节段T11/12节段2例,T12/L1节段4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22例,L5/S1节段2例;其中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治疗后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24-38个月。治疗后2年患者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P0.05),椎间融合率为100%。治疗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提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单一体位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9例胸腰椎结核病人行单一体位前后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42岁(27~61岁)。胸腰段2例,腰椎7例;累及2个节段8例,3个节段1例;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所有病例均在抗结核治疗2~3周后行单一体位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获得平均15个月随访(6~30月)。1例患者术后半年复发。8例均未出现复发和窦道形成,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时见植骨完全融合。5例术前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单一体位下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病变位于T12-L3为最佳部位,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侧卧位的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脊柱后突畸形纠正角度,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经平均2年的随访证实,前路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短于后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患者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相当;前路组和后路固定组术后畸形矫正角度分别为13.1°,24.5°,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可以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后路手术对多椎体结核中后突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特征及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4例行单纯后路减压,14例行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术,2例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手术后病人术前症状大多消失,间歇性跛行未再出现,仅1例遗留轻微腰痛症状,治愈率为95%。结论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90°)的疗效尚缺乏报道,对严重脊柱结核性后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对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53例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一期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后凸角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0(195-420)min,出血量1 800(1 100-3 300)m L,人均固定节段11.8(9-16)个。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随访矢状面C obb角平均矫正77.92°,矫正率达74.6%。至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3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9.219,P0.001)。ASIA脊髓损伤评分逐渐提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及工作能力。提示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是修复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文中纳入的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病变涉及多个椎体,骨缺损长,常常需要长节段异体骨植骨,植骨块融合时间较长,所以行后路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增加植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医用硫酸钙人工骨用以填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存在争议,长期肌注链霉素抗结核具有患者依从性差等弊端,局部应用可克服这些不足之处。目的:观察在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中,应用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局部切口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内固定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的矫正,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无全身不良反应。17例患者一次手术治愈,1例患者于内固定后9个月结核复发再次行前路手术后治愈;胸腰椎X射线检查,内固定后1周硫酸钙人工骨粒显影清楚,内固定后3个月显影不清,内固定后6-9个月植骨部位获骨性愈合。提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应用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不仅可以补充植骨量,而且可以提高局部抗结核药物的浓度,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X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及Cobb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及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脊柱胸腰骶椎结核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过1~2a的随访,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植骨块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7个月,后凸角矫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骶椎结核,可较彻底清除病灶,椎管有效减压,畸形部分矫正,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是一种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1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0~66岁,平均(49.6±12.8)岁,颈椎肿瘤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滑脱症3例、胸腰椎骨折1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治愈,清创次数为1~5次。早期所有病例在清创术后2~8周愈合,内固定装置均完整保留。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2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通过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或负压封闭引流,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同时内固定物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2.
背景:采用前路内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可给植骨床与植骨块之间提供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27例,内固定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观察内固定疗效及骨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年半。Bridwell判断标准: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伴有双下肢不全瘫5例,内固定前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27例中1例C6~7椎体结核,内固定后3个月伤口窦道形成行“病灶清除”,6个月时因内固定松动、脱落、异体骨塌陷,再次内固定植骨。1例T9~11椎体结核患儿置入后6个月开始出现轻度后突,Cobb’s角:20°,行前路内固定取除,后路植骨融合骨生长阻滞。说明在全身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行正规抗结核化疗2~3周,一期行经胸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切除病变椎体,减压椎管,钛网椎体间植骨,并在椎体侧方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病人术后卧床2~8周,并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愈合率及结核有无复发。结果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无病例失访。14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完全愈合;腰背痛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且矫形得到了保持,无一例病例复发。结论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确切、有效的胸椎结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其预后.结果 所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优良比例为84.2%(16/19),有效比例为94.7%(18/19);下腰痛JOA评分术前(10.0±1.9)分,术后(22.5±0.9)分(P<0.05).随访发现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出现脊柱不稳定.结论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明显缓解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症状,促进相邻椎体达到骨性愈合,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资料,将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且需行清创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清创组,于同期未发生SSI的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240例纳入无感染组。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和实验室相关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感染清创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属于计量资料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合并糖尿病、总住院时间、住院花费、脊柱侵袭性指数(SII)、手术时间、手术椎体数、失血量、术中输血、皮下脂肪厚度、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I、皮下脂肪厚度、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是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I的临界值为9.5,皮下脂肪厚度的临界值为23.5 mm,血清白蛋白的临界值为35.8 g/L,术前血糖的临界值为6.18 mmol/L。结论更高的SII、更厚的皮下脂肪、更低的血清白蛋白和术前更高的血糖会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早期感染清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科472例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脊柱后路手术,其中9例术后伤口感染,接受伤口清创引流手术,未取出内固定及植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随访8~19个月(平均11个月),本文回顾性分析术后伤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结果手术时间100~325min;术中失血量200~1 500 mL;术后引流量65~1 350 mL,大多比同期同类手术明显增加。472例患者术后感染共9例,发生率1.91%(9/472)。伤口感染初始征象出现时间为术后10 d(6~16 d)。白细胞总数、血沉及CRP在术后4~7 d明显升高,且维持在高位水平14 d以上。细菌培养显示致病菌主要为常见皮肤菌群。除1例复发(再次使用敏感抗生素治愈)外,其余无临床感染复发征象。结论脊柱术后伤口感染主要发生于后路开放性手术,均为深部感染;术中、术后出血总量大、手术时间长是造成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差及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清创引流、一期缝合伤口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可取得良好效果;清创手术不必常规取出内固定物及植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01/2010-01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全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JOA评分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固定后及末次随访与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45例患者中优36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1%。6个月后X射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提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