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矫正后凸畸形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具新鲜猪胸腰椎段脊柱标本,随机分成截骨组和对照组,每组6具,截骨组标本截骨两处并行椎弓根钉固定,在生理负荷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顺逆时针轴向旋转6种运动范围的测试,记录载荷值大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理负荷下截骨组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稳定性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结论脊柱截骨后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稳定性能够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2.
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受力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力学原理在脊柱后凸畸形顶点附近进行后方楔形截骨,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减轻其负荷;根据椎体解剖生理特点,选择椎体内截骨、使截骨面最大吻合,压强最小,愈合快,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由椎弓根高度与椎弓根中点至椎体前1/3处长度之比,设计保留三柱,杆极受力承受度最大的单处截骨角度;依患者后凸圆(cobb's 法),计算应截骨面的个数,设计了一次性多平面椎弓椎体楔形截骨术式。矫正脊柱后凸畸形200例,平均矫正57.2°(30°~100°),平均矫正率达77.2%。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脊柱后凸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撑开方法有时达不到矫形目的的力学原因。方法利用经典牛顿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撑开过程中脊柱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后方韧带所能承受的屈服点应力强度Fo和后凸角度是影响矫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结论在前路撑开复位时后凸角较大的情况和小儿的后凸畸形较容易发生畸形矫正失败,操作需要特别注意。我们设想于需要放置撑开器的节段棘突之间先安置一个牢固的连接装置,以增加矫形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incidence、spine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病率、脊柱为关键词,分别在PubMed、万方数据库查阅2000年1月—2015年5月有关PJK畸形的文献,分别对PJK的生物力学影响因素、影像学参数、诊断角度、分型、临床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脊柱手术中近端横连的使用可降低PJK的发生。手术时年龄>55岁、腰椎前凸角>30°、术前胸椎侧弯角>30°、术前胸椎后凸角>30°、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T5~12胸椎后凸角>40°、前后路联合和后路手术可能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诊断的角度问题及PJK翻修的手术指症尚无统一意见。结论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影像学参数、临床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JK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矫正术的适应症与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1)6例新鲜尸体主动脉按10%、15%、20%、25%、30%和35%牵拉后的力学变化,用压力换能器在生理二道记录仪上记下压力值,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2)30例高血压主动脉钙化硬化病人在核磁共振下动脉由弯腰变伸直进行弯腰试验;(3)41例AS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脊柱后矫正前后行X线观察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移情况。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 (AS)脊柱后凸矫正术的适应症与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① 6例新鲜尸体主动脉按 10 %、15 %、2 0 %、2 5 %、30 %和 35 %牵拉后的力学变化 ,用压力换能器在生理二道记录仪上记下压力值 ,作组织切片 ,光镜观察 ;② 30例高血压主动脉钙化硬化病人在核磁共振下动态由弯腰变伸直进行弯腰试验 ;③ 41例AS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 ,脊柱后矫正前后行X线观察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移情况。结果 :主动脉受牵拉超过原长的 2 0 %会产生血管损伤 ,而牵拉在 15 %以内则无血管损伤 ;弯腰试验主动脉与椎体无移位 ;主动脉钙化者 ,矫正术后均未发现主动脉损伤征象。结论 :对AS脊柱后凸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 ,只要术中对主动脉的牵拉限制在 2 0 %以内脊柱矫形术是安全的。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以增加主动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5例,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9例,骨病治愈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 合并神经损伤4例,其中Frankel C级1例、D级3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 82°~150°,平均106°.结果: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12°~45°,平均26.6°,矫正率75.8%.平均随访25.5个月,矫正度无显著丢失.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无脊髓损伤.4例合并神经损害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均恢复到Frankel E级.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治疗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经椎板和小关节突截骨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椎体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76.52±9.1)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28±0.43) d]短于对照组[(113.46±13.44) min,(5.67±0.68) d],术中出血量[(36.14±4.28) mL]、术后引流量[(17.92±2.12) mL]少于对照组[(55.23±7.15) mL,(29.64±4.28) mL]。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出现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6.12±0.68) mL,(456.56±51.78) mL]、残余尿量[(241.45±28.56) mL,(63.78±7.24) mL]低于对照组[(9.78±1.21) mL,(335.54±36.86) mL,(586.35±63.12) mL,(96.32±10.22) mL],椎间隙高度[(12.62±2.81) mL]高于对照组[(8.41±1.32) mm]。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纠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柳立民 《医学信息》2018,(12):110-111
目的 观察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36例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8例实施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2.22%,研究组复发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确切,患者Cobb角改善明显,并发症、复发率低,可以作为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BACKGROU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an anterior or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kyphotic deformity in spinal tuberculosis exhibits good curative effects. However, few prospective, long-term follow-up case control studie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O-arm navigation integrates CT image quality and the flexible mobility of the C-arm. Surgery for severe spinal deformity is very difficult, with high incidence of nerve injury, so it is a challenging surgery for spinal surgery. The role of O-arm in the correction of spinal deform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5.
背景: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矫形技术已较为成熟,术者也可根据患者的弯曲类型、弯曲度数等选择不同的截骨术式,但由于缺少被广泛认可的分型系统,导致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描述和手术策略制定都较为混乱。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获取1例301分型ⅢA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建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T12、L1、L2和L34个不同节段截骨角度,模拟去松质骨截骨术,对截骨矫形后的模型进行钉棒系统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截骨节段越靠近尾端螺钉应力越大,螺钉应力分布大小的顺序为L3>L2>L1>T12,不同截骨节段的螺钉应力分布特点相同,都集中在截骨节段的相邻上/下2个节段的螺钉上,明显大于其他节段的螺钉应力;②钛棒的应力大小顺序为L2>L3>L1>T12;③截骨节段越靠近头端截骨接触面应力越大,截骨接触面应力大小顺序为T12>L1>L2>L3;④结果表明对于ⅢA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选择L2截骨节段可获得较佳的矫形程度、降低内固定应力分布集中导致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4月—2018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20~66(37.0±10.6)岁,病程1~38(10.3±8.0)年。测量患者术前GK及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Z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GK与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Z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GK与股骨颈T值、Z值均呈负相关性(r=-0.259、-0.242,P=0.014、0.021),与L1~4椎体T值、Z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GK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12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骨膜下剥离至椎体前缘,显露并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所余空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查,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固情况。结果 本组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3个月~6年5个月,平均3年4月,术前侧凸Cobb's角32~75°,平均57°,术后Cobb's角11~30°,平均17°,矫正率为57.7%;术前后凸25~65°,平均45°,术后后凸8~15°,平均14.5°,矫正率为61.7%。10例均无长期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同侧下肢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绝大多数都呈进行性发展的自然病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 1例、T10 2例、T11 5例、T12 3例、L1 2例、L2 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arm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 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 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