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是指以“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脑髓神机受损“为中心症候特征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中风急诊后是指中风病急性期经中西医结合急诊后,病机不再是以脏腑气血逆乱或正虚邪进为主,而是以脑髓神机受损,经脉气血缺乏元神的激发促进而出现的多种症状,这些症状恰好是中风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方面,也是治疗中的难题.   ……  相似文献   

2.
中风疾病是由于风、火、痰、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产生。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之邪气不同,以及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风病虽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的多样,病机演变的变化多端,更与患者发病原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中风后致假性延髓麻痹等形态改变。这就使得内科疾病更显其复杂和重要。正确地采用判断病种、病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切入点,基于脑髓、脑气筋这一解剖生理基础,深刻阐述张锡纯诊治脑中风的学术思想。依照气血盛衰将脑中风分为脑充血、脑贫血两类。脑充血类中风以肝胃气逆,夹血上冲,充于脑窍,压迫脑髓神经为核心病机;以平肝降胃、引血下行为治则;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治标,龙骨、牡蛎、赭石、芍药等药物平肝降胃、助气血下行。脑贫血类中风以宗气亏虚,血液无法上注于脑,脑髓空虚,神机失用为核心病机;治以大补气血;用大量黄芪配合当归峻补气血,依据具体症状灵活选用桔梗、干姜、陈皮等纳气温中化痰,并采用化瘀药物如乳香、没药流通经络气血,地龙、?虫接续神经,马钱子开通经络治疗肢体偏枯。张锡纯先生融通新旧,衷中参西,其学术思想在临床诊治中风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气血乖戾导致的脑髓不可逆损伤,是受损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关键。临床只关注气血运行乖戾的干预,而缺乏对脑髓损伤的系统认识,仅限于滋补肝肾的笼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风病后期临床疗效的提升。从脑髓的生理、病机特点出发,初步探讨中风病后期滋补肝肾法的运用特色:一是滋补肝肾应重视温润药物的运用;二是应注意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三是滋补肝肾不宜单纯壅补;四是重用滋补兼具潜摄之品。  相似文献   

5.
<正> 中风病病位在脑部络脉,无论脑终阻塞或破裂,皆可导致卒中。所以,其病机关键在于络脉病变,故治疗亦当以治络为主。一、从络论治的理论基础中风病病位在脑部络脉。病发中风时,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络脉阻塞,或络破血溢,皆为络脉病变。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脑络既病,气血不能上承,脑失濡养,神明必失其所用。轻则肢体偏废、感觉失常,语言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重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二便失禁,甚则一厥不醒。李东垣谓:“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朱丹溪谓:“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淤血,在右属痰  相似文献   

6.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气虚体质是中风患者的一种特殊体质类型,气虚病机与中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相当多的中风患者即使在发病前不是气虚体质,发病后仍可迅速呈现出一系列气虚的证候表现,有的表现为全身气虚,更多的表现为偏身气虚,因此中风后的气虚证候具有普遍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中风后的气虚证候的产生与脑的神机受损导致的偏身...  相似文献   

7.
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发病主要以肾虚为本,瘀血为标,本虚标实。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在清热化瘀的同时,要补肾生髓,标本兼顾,使肾精髓旺,血活瘀祛,如此则精盛、髓满、脑充、瘀散、络畅、窍通。现代研究也证明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生,脑髓受损、神机受累已是不可避免,以补肾活血法为主进行治疗能对脑缺血复流后处于脑水肿和缺氧状态的脑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脑保护,从而可多环节、多层次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的病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气血逆乱 ,脑窍蒙塞 ;或因气虚血瘀 ,脑脉痹阻 ;或痰瘀流窜 ,痹阻清窍 ,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1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是中风病急性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一种危重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型.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在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作用下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眩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一种常见病.按病性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2.
痰瘀是中风病发病的基础,气血逆乱是发病的关键,风夹痰瘀痹阻脉络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熄风通络法是中风病的根本治法。本文通过对熄风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60例,并与维脑路通片相对比,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血脂、改善血流变、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厥、偏枯、痱风等。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94.07/10万,患病率冠诸病之首,在本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重要作用和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患者4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燕 《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1):57-58
中风病人护理心得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张燕中风是心脑等疾病引起人体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血溢放脑,以昏仆、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舌赛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发病急骤,当病人脱离危险后,由正常健康人成为瘫痪病人。心理上往往无法承受沉重的打击,以至意志消沉...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出血性中风 ,病情变化快 ,合并症多 ,病死率高。传统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很少。但我们通过本法治疗此期病人 ,发现能够明显的降低病人死亡率、致残率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1.本法的提出中风病位在脑 ,其发病机理不外虚、风、火、痰、瘀、气六端 ,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皆可形成脑络瘀血这一基本病理转归。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 ,脉络破损 ,血溢脉外。因此 ,瘀血阻窍是卒中的主要矛盾。出血性中风引起的清窍闭塞 ,半身不遂等症状 ,均是由瘀血所引起。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和脑缺血缺氧等急性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系…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中风康复是与中风预防、临床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研究领域。我们就中风康复病机理论及临床对策等问题,认识如下。中风的病机中风病之本在脑,标在脏腑经络,其本质为气血逆乱为患。经短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日趋完善,无创检测椎-基底动脉及颅脑血管的血流状态相当方便;椎动脉型颈椎综合征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新的病名被提出。经长期临床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神经病变部位及其相关中医证型也日趋被重视。全面地对20年来国内外对此病症的研究加以总结,使之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要求,便于正确的指导诊疗。1脑循环障碍脑动脉硬化[脑络痹],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硬化,硬化程度越重,常有脑梗塞和脑血栓,经常由于应激的体位,头位变换而诱发缺血性症状如耳鸣等。脑血管疾患:小脑动脉区出血引起,通常有高血压[肝阳上亢],有明显的旋转感,头痛及直立或步行困难。其后出现上下肢运动麻痹,脑干症状,脑膜刺激症状或意识障碍而致死。中医脑络痹与中风的病因是肾虚肝旺、气血两虚、气虚瘀滞、痰湿阻滞等。血管缺血性神经病变好发于中风病之后,其发病机理与中风密切相关,其病位虽在脑,但也涉及肝、肾、心、脾,其病因以内因为主,病机多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主要为肾精和肝脾亏虚和气血不足,标实主要为痰浊阻窍,气滞血瘀,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数型并见。主要是由于体质虚衰,气血亏虚,脑髓失养,肾虚精亏,痰瘀留滞脑髓,迷朦清窍而导致心神不明引起一系列症状。如《...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卒中以“瘀血阻滞、脉道不利”为基础,在“血溢脑脉之外”后相继发生瘀血压迫脑髓,内风化火上炎,瘀血化为痰水上蒙清窍,毒损脑髓的病理过程。诸邪弥漫脑腑,阻遏脑络气机,脉道不利,血液减少,脑髓不充,诸症蜂起,实为脑窍被扰失养所致。根据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通调脑之气血阴阳,去瘀生新,恢复脑司元神之职,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病证.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优思恼怒、嗜食醉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凡外感风寒湿热,直接或间接(如外感引起感冒,白喉等再诱发)损伤脑脉,症见口眼歪斜,面颊顽痹,肌肤麻木等症状者,称为中风--中经络症,简称中络症.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论述中风与脑、肝关系等,从而提出中风的发病脏腑与脑、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仅以脑脉瘀阻或络破血溢等不能全面概括中风病机。中风是一大病,当其出现偏瘫时,其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当其出现昏迷、痴呆等症时,则以脑神失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