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对边支血管进行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至2014-08收住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直径狭窄70%的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其中40例为试验组,采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同时行边支血管预扩张球囊保护技术;42例为对照组,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时采用钢丝保护技术。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显著升高(97.5% vs 92.9%,P0.05);手术平均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明显减少(P0.05~0.01);术中边支血管慢血流/无复流及冠脉血管受累发生率较低(2.5% vs 16.7%,P0.01);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降低(2.5% vs 7.1%,P0.05);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均较低[(0.37±0.23)mm vs (0.53±0.82)mm,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影像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10例,分别按照主支/边支血管参考直径、成角对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双导丝球囊组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P0.05)。而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只有在主支血管狭窄程度最重的≥95%[-0.25±0.26)mm vs(-0.54±0.40)mm,P0.01]、边支血管参考直径较小的2.0~2.4mm[(-0.29±0.28)vs(-0.52±0.31)mm,P0.01]、边支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50%[(-0.09±0.13)mm vs(-0.14±0.06)mm,P0.05]、主支和边支血管成角较小的70°[(-0.30±0.35)mm vs(-0.60±0.37)mm,P0.01]这部分病例中,可以观察到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结论:双导丝球囊用于分叉病变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支血管斑块向边支血管位移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主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边支血管较细、边支血管狭窄程度较轻、Y型分叉病变,即便是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仍然可以观察到双导丝球囊预处理分叉病变后的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TAP技术与改良mini-Crush(MMC)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组(A组)70例和MMC组(B组)68例。A组患者采用TAP技术,B组患者采用MMC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靶病变部位(左主干-前三叉、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特点(主支病变长度、边支病变长度、主支狭窄程度、边支狭窄程度、分叉角度)、置入支架情况(总支架数量、主支支架长度、边支支架长度)、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主支、分支)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病变部位、主支病变长度、边支病变长度、主支狭窄程度、边支狭窄程度、分叉角度,总支架数量、主支支架长度、边支支架长度,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短于B组,对比剂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边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主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MMC技术,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主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小血管支架治疗中远端细小冠脉的病变 (≤ 2 5mm)的疗效。方法 :选择 60例冠心病患者 ,年龄 5 4 2± 10 5岁。男 4 6例 ,女 14例 ,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对病变血管以美国GE公司血管造影机测量系统实时测量病变血管直径 ,<2 5mm病变血管共 69支 ,平均血管直径 2 0± 0 4 5mm ,植入BiodivYsioSV支架 74个。结果 :69支病变血管均经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手术成功率 10 0 %。支架植入后病变平均狭窄直径减至 0 %~ 10 % ,无 1例急性 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全部病例随访 6± 3 8个月 ,无 1例死亡。 15例于术后 4± 1 2个月心绞痛复发 ,经冠脉造影证实13例为支架内再狭窄 ,2例出现新部位血管病变。结论 :应用具有磷酸胆碱涂层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 ,再狭窄率低 ,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小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小血管支架治疗细小冠状动脉病变 (≤ 3 0mm)的疗效。方法 选择 4 5例冠心病患者 ,男 35例 ,女 10例 ,年龄 (5 4 2± 10 5 )岁。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以美国GE公司研制的血管造影机 (GEAdvantx)测量系统实时测量病变血管直径。小于 3 0mm的病变血管共 5 4支 ,平均血管直径为 (2 0± 0 4 5 )mm ,植入PC涂层 (BiodivYsioSV)支架 5 9个。结果  5 4支病变血管均经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支架植入后平均狭窄直径减至 0 %~10 %,无一例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全部病例随访 (6± 2 4 )个月 ,无一例死亡。 10例于术后(4± 1 2 )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8例为支架内再狭窄 ,2例出现其他部位血管病变。结论 应用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 ,再狭窄率低 ,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西罗莫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冠状动脉病变(<3.0m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的9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直径小于3.0mm的病变血管共107支,前降支49支,回旋支18支,右冠状动脉15支,对角支18支,钝缘支7支,血管直径2.74mm±0.23mm。107支病变血管共植入Cypher支架118个。结果107支病变血管中,75支血管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32支血管行直接支架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全部病例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3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3例在术后10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例经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4%。4例出现新部位血管病变,再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随访6个月,无心绞痛症状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明显降低小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发生机制,并探讨其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4年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边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过程。结果在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中共有53例术中发生边支闭塞,发生率为15.1%。分叉病变部位:前降支和对角支处分叉病变29例,回旋支和钝缘支处分叉病变16例,左心室后侧支与后降支处分叉病变8例。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 15例;直径2~2.5mm 20例;直径>2.5mm 18例。分叉病变类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39例。其中16例仅行药物治疗(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14例行边支球囊扩张术,23例行边支支架置入术。术中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非Q波心肌梗死18例,Q波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其它并发症。结论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5.1%,以Ⅲ型分叉病变多见。常见原因为斑块移位、痉挛、血栓形成等所致。细小分叉病变可不必处理或予药物治疗,大的分支应积极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接受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即刻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11例患者,137个血管段,植入190枚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其中13个血管段为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23个,慢性闭塞病变7个;单支血管病变56例,二支血管病变38例,三支血管病变17病。平均血靶管直径2.92±0.31mm,平均靶病变长度30.3±8.15mm。在(7.2±4.1)个月的随访期内,无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有18例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及节段内再狭窄。结论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文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Gianturco-RoubinⅡ(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和结果 在成功植入GRⅡ型支架后6个月行血管造影,对20例患者的22条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再次行PTCA术.手术成功率为96%(21/22),4例完全闭塞病变中有1例失败是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处.无死亡,无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并发症.定量血管造影显示:平均最狭窄处血管直径从(0.85±0.34)mm增加到(2.32±0.41)mm,平均狭窄程度由(71±16)%下降至(18±12)%,而手术前后支架本身变化不明显.结论 重复PTCA术治疗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管腔扩大的原理主要为动脉样硬化班块组织被挤出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主支与分支血管的直径关系并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直径分型法,进而采用直径分型法指导术式选择并观察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5年4月中国部分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军区总医院在内的5个心脏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术中观察的361例1080处冠状动脉分叉及分叉病变,于术中测量冠状动脉主支近段血管直径(Dp)、主支远段血管直径(Dd)及分支血管直径(Ds),记录所有直径≥2.5 mm的主支及边支血管情况,观察三者的直径关系及其出现的频次,分为4型,直径分型法1型(ZJ1型):Dp=DdDs;直径分型法2型(ZJ2型):Dp=Dd=Ds;直径分型法3型(ZJ3型):Dp=Dd+Ds且Dd=Ds;直径分型法4型(ZJ4型):不符合上述分型条件者。其中189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直径分型法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均采用了双支架策略。直径分型法1型采用DK mini-Crush支架术,直径分型法2型采用DK mini-Culotte支架术,直径分型法3型采用SKS/V支架术,观察3组术后1个月及1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病死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361例患者1080处冠脉分叉及分叉病变按照直径分型法分型:ZJ1型病变469处(43.4%);ZJ2型病变305处(28.2%);ZJ3型病变248处(23%);ZJ4型病变58处(5.4%)。其中189例分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随访结果显示,ZJ1型、ZJ2型、ZJ3型病变患者术后1个月三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2.6%、5.4%、12.7%,其中病死率分别为2.3%、0%、2.1%;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4.6%、3.6%、6.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4%、0%、2.1%;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3%、1.8%、2.1%;术后1年三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28.7%、23.6%、23.4%,其中死亡率分别为8.0%、9.1%、6.4%;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10.3%、7.3%、8.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6%、3.6%、4.3%;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3.6%、4.3%。结论直径分型法简便、直观、操作性强,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式选择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低,对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