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及其狭窄程度。方法选择AMI患者325例,按年龄分为3组,<70岁组63例,70~79岁组140例和≥80岁组122例。3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无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降低,斑块数≥3个、斑块厚度≥0.19 cm及稳定斑块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结论多数老年AMI患者的颈动脉为轻度狭窄和不狭窄,多为不稳定斑块。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较斑块的数量及其狭窄程度更重要,应高度重视对AMI惠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部多普勒超声(CDU)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CDU、TCD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CDU联合TCD对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结果 TCD检出颅内血管狭窄48例(28.24%),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8例(45.88%),脑动脉硬化44例(25.88%)。CDU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符合率93.53%(159/170)。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越明显,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期末流速(PSV、EDV)值越高,大脑动脉阻力指数(RI)值越高、平均血流速度(Vm)越低(P均<0.05)。CDU、TCD联合指标对颈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灵敏度为92.20%、特异度为95.50%,均高于CDU、TCD单一检测(P均<0.05)。结论 CDU联合TCD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DFI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颅外端血管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超声诊断正常28例,闭塞及狭窄共32例,狭窄共25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20、12条,闭塞7例,共14条.DSA检查正常29例,狭窄及闭塞共31例,狭窄共26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16、18条,闭塞5例,共10条.将颈动脉彩色超声与DSA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86(P<0.05).所有颈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CDFI形态学及频谱测定诊断中重度狭窄情况,两者与DSA比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结论 CDFI检查与DSA检查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中重度以上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8个月,脑梗死复发64例(复发组),脑梗死无复发214例(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软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及硬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块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存在,记录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12例患者有斑块存在,总斑块数量729个,软斑和混合斑的数量明显高于钙化斑,轻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明显高于重度狭窄患者,≥70岁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60岁组(P<0.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病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了解与脑梗死有关的颈动脉病变指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5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情况、动脉狭窄程度和有关血流参数。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软斑及复合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舒张期末流速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病变可能存在相关关系。颈动脉IMT增厚、软斑和复合斑发生率高、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可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病例组发病72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4.68±1.92)ng/L,(5.55±1.23)ng/L vs(4.25±1.51)ng/L,P<0.05]。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5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8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和性质;将脑梗死组患者再分为斑块组163例和无斑块组42例2个亚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m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例(79.5%)。对照组为56例(63.6%)。差异显著(P<0.05),其中脑梗死组患者软斑数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头晕为主诉的患者150例,根据单侧椎动脉颅内段是否有狭窄分为研究组[100例;一侧椎动脉管径(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且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和单纯椎动脉发育不全(VAH)组(50例;一侧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椎动脉全程未见狭窄),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双侧VAD2.5 mm,椎动脉全程无狭窄)。所有研究对象行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检查。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记录VA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时均平均峰值流速,并计算椎动脉血流量及阻力指数差值。比较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对研究组患侧、单纯VAH组VAH侧、对照组左侧进行两两比较;评价不同参数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诊断的可行性。结果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诊断准确性较高,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有一定准确性,PSV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其中,阻力指数为0.754、阻力指数差值为0.151、血流量为56.52 ml/min、EVD为9.5 cm/s、VAD为2.095 mm是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最佳界值(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695、0.605、0.383、0.495、0.381,敏感度分别为83.8%、63.6%、89.8%、81.6%、87.6%,特异度分别为85.7%、96.9%、48.5%、67.9%、50.5%,准确度分别为87.3%、80.2%、79.5%、67.7%、65.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可作为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参考,为及早诊断后循环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颈动脉超声评价不同糖代谢人群中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将西宁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正常糖耐量者160例作为对照组,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糖调节受损者175例为观察组,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52例,糖耐量受损(IGT)91例,IFG+IGT者14例,2型糖尿病1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4例。测量血压、身高及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空腹与负荷后血糖。应用美国惠普5500超声诊断仪,观察各组动脉内膜及中层状况,以所测最大IMT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斑块形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血管损害随糖代谢的恶化而加重,合并高血压者最重。结论年龄、餐后高血糖、血压与老年人大血管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鉴别一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Ⅱ期(SSSⅡ期)所致的椎动脉颅内段振荡型血流频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CD筛查出一侧椎动脉颅内段呈振荡型血流频谱改变者42例,其中SSSII期组25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17例,患者的病变均经DSA证实。另选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TCD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25%~75%分位)表示。结果①SSSⅡ期组、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患侧椎动脉均为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频谱。SSSⅡ期组逆转的收缩期时相较长;椎动脉闭塞组逆转的收缩期时相较短暂,频谱呈小尖波改变。SSSⅡ期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流速为[44(30~60)]cm/s,舒张期流速为[20(18~32)]cm/s;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为[(27(11—34)]cm/s、[18(14~24)]c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SSⅡ期组健侧椎动脉收缩期流速为[101(60~134)]cm/s,搏动指数(PI)为1.5(1.3~1.8);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分别为[53(45~79)]cm/s、1.0(0.9~1.1);健康对照组为[55(44~66)]cm/s、0.9(0.8~1.0)。SSSⅡ期组与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束臂试验或运动试验后,SSSⅡ期组收缩期逆转信号均增强,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逆转信号改变不明显。(4)TCD与DSA诊断SSSⅡ期的敏感性为100%(25/25),诊断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特异性为88.2%(15/17)。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振荡型血流频谱不仅见于SSSⅡ期,还可以见于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患者。TCD的椎动脉血流频谱、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