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存在,记录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12例患者有斑块存在,总斑块数量729个,软斑和混合斑的数量明显高于钙化斑,轻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明显高于重度狭窄患者,≥70岁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60岁组(P<0.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脏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特征。方法选择AMI患者325例,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63例、70~79岁组140例和≥80岁组122例。对各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心力衰竭、左心房内径≥39 mm、左心室内径≥50 mm、LVFF<50%、冠状动脉狭窄≥70%、再发心肌梗死死亡、心源性死亡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对年龄≥70岁AMI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积极加强对危险因素干预,对预防再发心肌梗死,并减少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死亡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及其狭窄程度。方法选择AMI患者325例,按年龄分为3组,<70岁组63例,70~79岁组140例和≥80岁组122例。3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无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降低,斑块数≥3个、斑块厚度≥0.19 cm及稳定斑块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结论多数老年AMI患者的颈动脉为轻度狭窄和不狭窄,多为不稳定斑块。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较斑块的数量及其狭窄程度更重要,应高度重视对AMI惠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并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方法选择356例患者,以60岁为界分为≤60岁组83例,>60岁组273例,其中高血压196例、冠心病145例、下肢动脉疾病97例、糖尿病13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分析。结果与≤60岁组比较,>60岁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50%103例,占28.9%,其中颈动脉狭窄≥70%33例,占9.3%。年龄>60岁(OR=2.281,95%CI:1.191~5.673,P=0.013)、冠心病(OR=2.312,95%CI:1.162~4.593,P=0.018)、下肢动脉疾病(OR=2.135,95%CI:1.093~4.985,P=0.011)是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人群是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危险人群,也是颈动脉超声筛查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3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并进行随访,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平均2年随访期间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再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73例(55%)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59例(45%)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患高血压比例、冠心病家族史、患糖尿病比例以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0.01);两组疾病临床表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特征无差异(P〉0.05)。两组介入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期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事件分男11为0、2和12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1和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9.4%比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颈动脉超声阳性(OR=5.22,95%CI为1.34~lO.25,P=0.005)是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特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427例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临床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分为5组:20~39岁组253例、40~49岁组463例、50~59岁组648例、60~69岁组601例、≥70岁组4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病患者(P0.01)。各年龄组男性冠心病患者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40~49岁组女性比较,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女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顺应性随增龄及脉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增龄与颈动脉顺应性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9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非老年组50例和老年组45例,老年组按年龄分为60~69岁(1组)21例;70~74岁(2组)12例;≥75岁(3组)12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再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情况分为斑块组30例,无斑块组65例,比较2组间的年龄及脉压分布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高血压组的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老年组的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正常对照组,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顺应性随增龄而降低;年龄增大,脉压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L-C均高于复发组(P<0.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0.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模式与病因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98例和中年组(年龄65岁)77例。观察脑梗死模式与病因分型情况,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病因分型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病因分型及脑梗死模式差异。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高于中年组;男性、吸烟比例低于中年组(P0.05,P0.01)。病因分型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型多见(44.90%和55.84%);2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心源性栓塞型比例高于中年组(8.16%vs 0,P=0.010)。脑梗死模式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穿支动脉梗死多见(41.84%和49.35%);2组穿支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皮质动脉梗死比例高于中年组(32.65%vs 18.18%,P=0.031)。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以小动脉闭塞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心源性栓塞型和皮质动脉供血区梗死模式较中年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166例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4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40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0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40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组2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E组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最高,其次为LAA组及OC组,SAO组及UE组最低。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为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无论是从阳性率,还是从CRP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梗死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00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70岁组(30例)和〈70岁组(7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冠脉多支病变比例均显著升高,吸烟、冠脉单支病变比例明显较低,PCI治疗时间[(49.0±19.4)min比(61.0±22.5)min]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住院期间发生KillipⅢ级以上心力衰竭(11.43%比40.00%)、严重心律失常(28.57%比53.33%)、心源性死亡(1.43%比10.00%)及出血并发症(1.43%比10.00%)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特征和〈70岁患者有别,其近期预后更差,术后6个月的预后与〈70岁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51例,分为老年组273例,高龄组78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单支病变明显高于高龄组,双支、3支病变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P<0.01)。高龄组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择期再次PCI、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KillipⅢ级心功能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2组住院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期间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或无明显遗留症状的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依据发病前是否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预治疗组(他汀组)132例和非他汀组238例,比较2组患者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死严重程度、发病后2周的预后良好比例、死亡比例及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脑梗死早期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他汀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颅内外血管狭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1)。2组患者高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发症及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早期预后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相关(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预治疗能够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比较95例70岁以上和321例7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复发、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1)两组患者病变支数(χ2=0.52,0.47,0.21,P均>0.05)及病变累及部位(χ2=1.02,1.23,1.17,P均>0.05)构成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3)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70岁以上组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复发、靶血管血运重建、死亡分别为13.4%、6.0%、3.7%、2.4%,高于70岁以下组的8.4%、4.4%、1.5%、0.7%(2/321)(χM2分别为3.21、2.98、4.12、3.65,P均<0.01). 结论 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冠心病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相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中除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是安全有效的,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比7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发生率要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我院65岁及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因AMI入住我院患者643例;其中226例行急诊PCI纳入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113例)和<65岁组(113例),心电图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ST段抬高改变;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6个月短期随访,统计分析发生再次因心脏事件住院及发生心源性死亡比例。结果与<65岁组相比,≥65岁组女性、高血压病患者比例均升高,而吸烟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延误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5岁患者相比,>65岁组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发生Killip Ⅲ级以上心力衰竭(5.31%vs.3.53%)、严重心律失常(1.76%vs.3.53%)、心源性休克(0.88%vs.2.65%)、死亡(0.88%vs.1.76%)及肺部感染并发症(0.88%vs.2.65%)比例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大于65岁以上患者其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但介入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急诊PCI后6个月内再次因心衰、心肌梗死住院及心源性死亡比例无显著差异,充分证明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近期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尿酸血症及其伴发疾病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60岁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243例为Ⅰ组,60岁以下中青年高尿酸血症患者265例为Ⅱ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血尿酸正常老年人)243例为Ⅲ组。采用统一设计的体检表对所有患者病史、生活方式、一般情况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Ⅰ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脑卒中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Ⅲ组患者(P〈0.05~〈0.01);Ⅰ组患者肥胖、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石和肾结石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均〈0.01);Ⅰ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及脑卒中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Ⅱ组患者(P〈0.05~〈0.01)。结论:如果出现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早期诊断、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