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以后,我国中文医学文献的计算机检索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所研制的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制的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及清华大学开发的CA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组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方法与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科医学理念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转变说明了医学已经从分析时代进入了系统时代.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向了包括生理和社会因素在内的整体医学观.  相似文献   

4.
临床循证医学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临床医学行为也由过去的以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向以循证医学 (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 为依据的模式转变.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与终生学习.循证医学作为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兴起的新型临床医学思维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接受.现就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革儿科临床工作模式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医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有什么样水平的医学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生物医学模式也必然发生转变。做为一个医学高等学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转变,医学课程也应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建立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转归有重要影响的意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及药学的重要桥梁课程,同样面临着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问题。笔者做为这门学科的教师,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护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病,而且也需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L.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挑战》一文中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阻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使医学不能完成人类健康服务的使命,他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M.Balint更倡导“全人治疗”(wholeperson Medicine),引起了世界医学界极大的震动.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把医学纯自然学科的状况称为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当今的医学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是十分 明显的.1977 年由美国爱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恩格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既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科学的发展要依靠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养,即在医学科学的每一步都要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直接关注,重视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新的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来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 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体医学教育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当今医学模式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与他们自身生理、病理有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征、情绪状态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顶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医学模式转变迟缓原因之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提出至今已20年,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观点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但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把病人仅仅当作生物体,从生物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做法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对于其中的原因,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第二,新医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差;第三,滞后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 为了推动医学模式转变,我们将对上述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找出妨碍医学模式转变的症结。1 功利主义和知识结构单一化是医学模式转变迟缓的深层原因1.1 为…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将理工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相关问题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1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的概念 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生物医学图像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学图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输的模式,逐步实现无胶片医学图像系统,将图像信息定量化、数据化,使生物医学图像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起源于 2 0 0年Galvani和Volta的电生理研究工作。 2 0世纪初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研究粒子和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标志着生物医学工程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发展成为今日的放射治疗。 2 0世纪的 60和 70年代后 ,由于力学、化学和电子工程学的蓬勃发展为这些学科与医学结合铺平了道路 ,进而形成了生物医学工程的第三个阶段 ,也可称为现阶段生物医学工程 ,即 :用工程原理广泛地解决临床问题[1,2 ] 。由于医学生物工程已经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 ,以及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就医学生物工程在诊断、治疗及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外文生物医学期刊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由卫生部建立了国家、地区和省中心三级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络系统[1],全国划分为六大区,西北地区以西安交通大学(原西安医科大学)为地区中心,联合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兰州医科大学、青海医学院、宁夏医学院等兄弟院校以及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陕西省结核病研究所等地方性研究所,组成了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协作网络.200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自主开发了<西北西文生物医学联合目录>数据库(以下简称"联合目录")并上网运行,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成立文献传递小组,专门负责西北地区外文生物医学期刊的文献传递工作,目前该系统运行良好,至2003年底已经为读者提供150多人次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简称IM,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医学文献题录型检索工具.IM创刊于1879年,由美国国产医学图书馆(NLM)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7.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提出:医学模式应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医学不单单是生物医学,而是生物医学、人文医学、社会医学的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8.
CMCC数据库的特点及用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4年是我国医学信息界丰收的一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研究部开发研制的“中文生物医学现刊目次数据库(CMCC)”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开发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MBdisc)相继问世。这两个数据库为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和医学信息服务带来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
融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于专业教学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倡导求真、求实;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求善、求美。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整合交融,才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而决定了作为特殊职业的临床医生仅仅掌握生物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知识,在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广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新兴的一门重要学科.而超声领域电子科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飞速发展,使超声影像技术成为临床医疗诊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新型学科,尤其是妇产科超声检查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产前筛查、手术难度的评估等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