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78(38±14)岁。全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有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4.2±2.8)mm Hg。住院时间15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末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结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患儿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患儿行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 (9.0±3.6) 岁。所有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 结果 手术没有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瓣,瓣叶均对合正常。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轻度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 mm Hg。住院时间11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32~72 (50±16) 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反流17例,轻度反流21例,中度反流4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2.4±3.2) mm Hg。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观察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 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首次应用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牛心包瓣和猪心包瓣,经家兔皮下移植和犬心内移植后钙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证实均能明显减轻生物瓣钙化,并保持较好的组织结构和抗张强度,免疫学测试阴性,并发现猪心包组织比牛心包薄,柔韧度好,钙含量低,抗张强度较好是一种较好的单瓣叶组织材料,临床应用亦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共1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并发大量心包积液,行二次心包开窗引流术1例,1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提高这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妥善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瓣中瓣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消失,未见瓣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瓣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瓣中瓣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牛心包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报告牛心包生物瓣膜置换治疗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52例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Ⅲ级34例,Ⅳ级7例,36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三尖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加三尖瓣置换术1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1.9%(1/52);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2例,51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0.8±3.3 d(6~22 d).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15d~24个月,随访率72.5%(37/51),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和栓塞,无再次瓣膜手术.结论 生物瓣膜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的发生率可能较低,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在胸骨上段/肋间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3—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后成功应用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实施胸骨上段/肋间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数据。结果 共纳入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71.2岁。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手术成功率100%,3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2例经右侧肋间小切口,其中2例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1.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2 min。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瓣周漏、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等并发症。结论 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总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围术期风险。同时,免缝合生物瓣的临床应用推动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和推广,二者结合有效兼顾了手术疗效和微创化治疗,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30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给予切除病变瓣叶并用牛心包重建主动脉瓣叶,均成功修复主动脉瓣,术后11d内均出院,无不良症状;术后不需口服抗凝药,随访期间牛心包瓣叶运动良好,未见瓣叶钙化、僵硬等结构性衰败现象。提出器械护士术前必须熟悉手术步骤,了解主刀医生习惯,充分准备器械用物,提供精确测量工具,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默契配合;巡回护士耐心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合理安置体位,做好各项保温措施,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和高值耗材,密切关注手术进展,积极供应台上物品,是手术顺利安全完成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初次和再次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34例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23例主动脉炎,11例白塞病.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16例.16例AVR者14例术后并发严重瓣周漏再次手术,其中根部置换术10例,人工带瓣管道8例,同种带瓣管道2例;非原位AVR术后4例.结果 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者18例,随访4个月~11年,均长期生存,无根部假性瘤.再次手术14例均生存,出院.1例行同种带瓣管道置换术患者术后14个月因根部假性瘤破裂死亡.结论 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漏诊率极高.初次手术应采用根部置换术,再次手术十分困难,根部置换术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非原位AVR术操作简单、术中止血容易,术后疗效可靠,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物心脏瓣膜钙化机理及抗钙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决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晚期钙化和衰坏的问题,作者从生物瓣组织胶原蛋白分子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生物瓣组织钙化与胶原蛋白分子末端游离羧基含量有关,并筛选出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戊二醛处理生物瓣的方法,可明显减低瓣膜组织胶原蛋白末端游离羧基含量。对化学改性后的猪主动脉瓣、牛心包瓣和猪心包瓣经新西兰幼兔皮下埋藏2、4、6周和心内移植半年后能明显减轻钙化,并能较好地保持组织结构和瓣叶功能。经化学改性后的瓣膜组织能保持较好的组织稳定性和机械抗张强度、免疫原性测试为阴性,符合临床应用要求。根据本组实验结果,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防止生物瓣膜晚期钙化和衰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例,男1例,女5例;年龄8~41(24.8±11.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反流1例。3例行PDA结扎+肺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行PDA结扎+肺动脉瓣赘生物切除术,1例行PDA结扎+肺动脉瓣赘生物切除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置换19 mm CarboMetics环上机械主动脉瓣),1例肺动脉瓣膜破坏严重,行VSD修补+右心室流出道赘生物清除+右心室流出道拓宽+三尖瓣成形术+肺动脉生物瓣置换术(置换27 mm HancockⅡ型生物瓣)。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围术期死亡和心内膜炎复发。所有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未见赘生物、残余漏、瓣周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中,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均无明显不适。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5~53岁;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坏1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瓣膜功能障碍4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瓣周漏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15例。其中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急性瓣膜功能障碍和2例生物瓣衰坏合并重度心力衰竭行急诊手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12%,均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并发脑气栓及大量渗血各1例。存活22例,随访1~16年,晚期死于右心衰竭1例,并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周漏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彻底排除心腔残气及防治出血是提高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影响成人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延迟拔管(PMV)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双瓣置换术及同期其他手术患者2026例,延迟拔管组230例,对照组179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结果,筛选导致延迟拔管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结果 延迟拔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5%对0.2%,P<0.01).年龄>60岁、糖尿病史、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术前危重状态、左心室射血分数≤0.50、血肌酐> 110 μmol/L、体外循环>180 min及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是患者双瓣置换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结论 双瓣置换术后PMV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可于术前筛选出高危患者,更好地进行围手术期准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4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例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 mm)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改良N icks法11例,改良M anougn ian法29例,K onno法1例。结果41例患者主动脉瓣环加宽后都可以植入比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直径大1#或2#的主动脉瓣,无手术死亡。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36个月(13±2个月),无死亡、瓣周漏、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9~25mmHg(17±6mmHg),与术前的70~105mmHg(80±15mmHg)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置换主动脉瓣时先行主动脉瓣环加宽,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的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及PPM对术后早期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连续13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65~79(69.7±3.6)岁。分析他们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 cm2/m2定义为PPM。对比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PPM发生率,并对比机械瓣与生物瓣术后效果。结果 8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26例发生PPM(发生率32.5%),5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7例发生PPM(发生率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PM 8例(发生率6.0%),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低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方法197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施行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303例,按年龄分为两组,≥55岁者123例(≥55岁组);<55岁者180例(<55岁组)。其中160例早期使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143例使用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猪主动脉瓣。所有心瓣膜置换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术后早期死亡9例,随访267例(90.8%),随访时间3~20年,5年生存率94.1%±2.3%,10年生存率85.0%±2.7%,15年生存率78.3%±1.2%。51例出现瓣膜衰坏,40例再次手术;5年、10年、15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分别为90.1%±2.2%、79.4%±3.6%和36.8%±1.6%。且≥55岁组患者瓣膜未衰坏率高于<55岁组(P<0.05)。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10年瓣膜未衰坏率明显高于早期戊二醛处理的生物瓣。全组血栓发生率低,15年为0.014%。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3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人工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良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有较强的抗衰坏能力;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小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患者人工生物瓣置换与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探讨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40例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患者,其中20例置换人工生物瓣(生物瓣组),20例置换人工机械瓣(机械瓣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重量指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的比值(EOAI)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LVEF、LVFS和EO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或降低。所有患者术后EOAI为0.88~1.32cm2/m2,术后6个月~1年生物瓣组与机械瓣组比较:LVEF79%±8%vs.81%±10%;LVFS43%±9%vs.37%±8%;EOAI1.11±0.14vs.0.92±0.11;左心室重量指数89.10±16.70g/m2vs.95.30±15.10g/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8.80±12.60mmHgvs.22.30±12.0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直径≤21mm)置换人工生物瓣术后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PPM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临床资料1979年2月至1989年12月,应用自制牛心包瓣行心瓣膜替换共251例(25个瓣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自制生物瓣复合管道成功完成Bental手术的经验。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5例年龄47~67岁,平均(55.8±9.4)岁,诊断为主动脉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合并升主动脉窦部、窦管结合部位以及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病人完成生物瓣Bentall手术,主动脉弓部无明显扩张。根据主动脉瓣环选择大小合适的Carpentier-EdwardsPerimount牛心包瓣,再选择比瓣膜直径大3~5mm的人工血管,套入生物瓣,用带垫片双头针在主动脉瓣环位置间断褥式缝合,将生物瓣和人工血管一并缝合,垫片置于主动脉瓣环心室面。打结后将左、右冠状动脉“纽扣”移植于人工血管上。2例同期用大隐静脉与前降支吻合,近端与人工血管吻合。结果5例均无并发症,顺利康复,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主动脉瓣峰值压力阶差为(18.3±7.6)mmHg(1mmHg=0.133kPa),左心室前后径从术前(58.8±6.3)mm缩小至(43.7±3.1)mm(P<0.05),左室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0.62±0.08对0.56±0.55)。术后随访2~8个月,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用自制生物瓣复合管道行Bentall手术安全有效,为老年病人的主动脉根部手术提供更为合理的瓣膜材料,生物瓣的远期功能状态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对其围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2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27例,女97例;年龄1~72(47.7±7.2)岁。均有心脏基础性病变,包括心脏瓣膜病171例(二尖瓣病变99例,主动脉瓣病变30例,双瓣膜病变42例);先天性心脏病40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室间隔缺损10例,法洛氏三联症l例,室间隔缺损合并瓦氏窦瘤脱垂3例,室间隔缺损术后主动脉窦脱垂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3例梅毒性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8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再发SBE;2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分析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探讨SBE患者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术中探查赘生物192例,全部送培养,阳性100例,检出率52.08%,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为多见。手术近期死亡10例,死亡率4.46%,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术后严重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难以控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低下、严重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心瓣膜置换术后再发感染及术前营养状况不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