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枣庄市山亭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分析不同人群分布特征,为降低肥胖率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亭区18~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居民2 208人,其中男性912人、女性1 296人,平均年龄(49.76±14.88)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7.86%、26.27%、60.73%,男性超重率(39.01%)高于女性(37.05%)(P0.05),但肥胖率(23.41%)和中心肥胖率(52.03%)低于女性(28.29%、66.85%)(P0.01)。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50~岁组最高(42.55%、33.94%、72.40)(P0.01)。不同文化程度男性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无差异(P0.05),初中人群的超重率最高(44.16%),大专人群的肥胖和中心肥胖率最高(30.16%、58.27%),而女性的超重和中心肥胖率随学历增加逐渐降低(P0.01)。不同职业男性的超重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职业女性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人群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枣庄市山亭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劲松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体重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劲松街道18岁以上常住居民2 05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对超重肥胖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5.38%和17.78%,标化率分别为31.89%和13.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已婚、男性、吸烟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劲松社区的超重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针对吸烟、高龄、已婚、男性等高危人群开展干预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和KISH表法确定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4318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群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并测量体重、腰围。结果江苏省15~69岁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2.90%,9.94%,42.55%,农村均高于城市(P0.05);男性在20~30岁间、女性在30岁后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增速最快;76.65%的中心性肥胖者同时存在超重或肥胖,95.58%的调查对象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超重与肥胖是该省当前亟需应对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出现农村高于城市的新的分布特点,应探索体重管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东南亚边贸民族地区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规律、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瑞丽市居住在随机所抽到家庭中的1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和体格测量等调查,共调查1614人。结果中心性肥胖率为28.19%,标化肥胖率为27.87%。随着年龄增加,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也相应增高;女性高于男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居民高于中低经济水平地区居民,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年龄45~59岁(OR=2.06)、60岁以上(OR=5.16),1 d内的静态时间在4~8 h(OR=1.78)、9 h及以上(OR=2.19)以及体质指数超重(OR=18.90)、肥胖(OR=388.29)是中心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东南亚边贸民族地区人群的中心性肥胖问题不容忽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中心性肥胖各有特点,今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人群干预策略,加强对该地区人群的慢性病预防与干预,尤其是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的老年人和缺乏运动者,以减少与中心性肥胖有关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通辽市社区居民体质指数在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社区>30岁常住居民3 470人进行调查.结果 通辽市社区居民中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其中超重率(43.29%)、肥胖率(16.14%)、中心肥胖率58.62%;高血压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高;糖尿病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高.且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高.结论 超重、肥胖是导致各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与有关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河北20个区(县)4 192名成人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总体超重率为35.23%,肥胖率为16.34%,向心性肥胖率52.67%,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年男性、中老年女性是超重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超重率、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尤其是女性;无论男性女性,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组人群每周参加锻炼率均高于正常组,并且男性组高于女性组,男性组为27.79%,女性组为24.22%(P<0.01);参加中轻度和剧烈运动人群中的男性,超重率和向心性肥胖率都随锻炼次数增加而上升,而女性只是在参加中轻度运动人群中呈现此规律;在超重、向心性肥胖人群中,超重率与向心性肥胖率随着每天静坐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在超重人群中,选择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人群超重率最低,而基本在家的人超重率最高。结论河北省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而主动参加锻炼的人为数不多。在运动方式上,骑自行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身体好方式,能减轻体重,增进健康,适合大多数人采用。应加强对成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体育减肥健身知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静态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汉平原某农村>35岁居民肥胖超重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汉平原某农村1 692名≥35岁常住居民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35岁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6.52%、7.73%和24.06%,其中男性分别为23.82%、7.36%和20.49%,女性分别为28.41%、7.99%和26.57%。在不同年龄组中,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最高为35~44岁年龄段,而女性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5~64岁。超重肥胖患病率随着居民膳食消费水平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超重肥胖人群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3.21%和4.01%。结论江汉平原某农村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现状不容乐观,需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综合防治干预措施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省城市部分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不同地区的关键膳食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各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各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超重肥胖率及关键膳食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城市不同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244、66.336,P0.01),其中,45~岁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分别为18.6%和41.7%。女性肥胖率(15.5%)超过男性(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7,P0.01)。大城市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7.3%、36.0%)均高于小城市(分别为10.1%、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92、4.814,P0.05);大城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188、98.315,P0.01),其中45~岁年龄组的肥胖率(27.7%)和超重率(50.1%)最高。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脂肪(分别为2 363.35 kcal和95.89 g)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216.86 kcal和85.1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1、2.288,P0.05),超重肥胖人群纯热能食物供能比例(21.99%)高于正常人群(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小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 880.63 kcal和268.93 g)均低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029.25 kcal和296.3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4、-2.965,P0.05,P0.01),而超重肥胖人群动物性食物供能的比例和动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分别为7.17%、13.71%)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5.59%、11.16%),植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86.29%)低于正常人群(8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城市居民应注意控制纯热能食物的摄入量,小城市居民应降低动物性食物而适当增加谷薯类食物的摄入,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8岁以上北京市顺义区居民985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调查分为询问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的内容为年龄、职业、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抽烟、饮酒等基本信息;体格测量为身高和体重,计算被调查者体质指数(BMI),同时测量腰围(WC),计算体型指数(FI),分析身体脂肪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超重和肥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北京市顺义区18岁以上成年男性居民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44.4%和24.7%,女性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2.6%和30.0%。超重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已婚是男性居民超重的危险因素,而抽烟和饮酒是男性超重的保护性因素;年龄50~69岁是女性居民超重的危险因素。肥胖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饮酒是男性居民肥胖的保护性因素,初中、高中及中专教育水平是男性居民肥胖的危险因素,而年龄50~69岁是女性居民肥胖的危险因素,教育水平高中及中专和大学及以上是女性居民肥胖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北京市顺义区18岁以上成人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较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加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肥胖防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选取2009年在北京和重庆两地参加健康体检的79012名城市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按年龄、性别、地区分层计算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我国城市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6.7%和11.6%,约44.8%的成人为中心性肥胖,在体重正常(BMI<18.5kg/m2)的人群中,仍有12.1%为中心性肥胖。男性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随年龄段的增加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北京和重庆两地超重率已相差不大,但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仍然是北方地区高于西南地区。年龄增大、生活在北方地区、不良生活习惯均为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城市人群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应充分关注中心性肥胖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7年和2010年在上海市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情况中居民实际身高、体重测量的资料,比较3年间上海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及其变化。结果2007年纳入分析的17174人和2010年纳入分析15663人的超重率分别为29.0%、31.3%,肥胖率分别为8.1%、8.6%,3年间上海市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7.9%和6.2%,其中15-岁超重率和肥胖率下降了15.1%,18~,45~和60~69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9%、6.0%和6.8%。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15~岁青少年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青少年组男性,18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非中心城区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中心城区。3年间超重和肥胖检出人数增加了121.5万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6.8万和24.7万。结论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非中心城区居民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上海市1/3的人口,对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部分农村社区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情况。方法对18岁以上604户1 425名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个人健康状况;医学体检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结果 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1.1%,肥胖率为2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55.0%,身体脂肪轻度/重度超标率分别为25.1%和54.5%,内脏脂肪轻度/重度超标率分别为31.5%和20.3%。结论北京市部分农村社区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亟待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上海市15~69岁居民超重率为29.00%,肥胖率为8.09%,中心性肥胖率为34.40%[1]。2010年上海市15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1.35%,肥胖率为8.55%,中心性肥胖率为42.75%[2]。3年间,上海市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流行病学研究确认,超重、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海海晏县男性超重/肥胖与行为生活方式,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居民800人,并对其进行调查和体格检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青海海晏县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80%和8.40%,高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水平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31.90%和7.65%。少数民族超重、肥胖率分布比例均高于汉族,干部超重、肥胖分布率高于其他职业,31~65岁间超重、肥胖率明显升高。男性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依次是:日均动物食品摄入量、年龄、家族肥胖史,保护因素为参加体育活动、进食速度、工作强度。结论高原地区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不断上升,应积极在青年人和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控制体重的宣传教育及制定干预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北京市昌平区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和分布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的关系,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在北京市昌平区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抽取8 084名18~79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用SAS 9.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男性及女性人群不同BMI及腰围水平下,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变化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结果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6.49%,男性为40.20%,女性为33.48%;肥胖率为21.49%,男性为22.93%,女性为20.31%;中心性肥胖率为45.45%,男性为41.81%,女性为48.40%。不同性别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人群随着BMI及腰围水平的增加,2个及以上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者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其中,男性及女性肥胖者同时伴有血压水平升高、血糖水平升高、甘油三酯水平(TG)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81%和8.05%。男性及女性中心性肥胖者同时伴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及HDL-C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52%和8.05%。结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在昌平区居民中广泛流行,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密切。应当重现和加强昌平区居民的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河北省唐山市14个县(市)区抽取的5 759名45 ~64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按WHO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分别为44.0%、12.3%、56.3%,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1.3%和45.5%、50.0%和59.7%、8.7%和14.2%,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1);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3.3%、24.8%、68.1%、73.5%,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4.6%和42.5%、18.6%和28.2%、63.2%和70.7%、65.2%和77.9%,男性居民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00),男性和女性居民超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中心性肥胖率为54.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48.1%,低于女性居民的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9,P=0.000);按WHO成人BMI分类标准,不同年龄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女性居民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汉市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参加武汉市2012年免费健康体检的365 070名≥65岁老年人的体检资料,通过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对其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率的趋势比较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对率进行标化。结果本调查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39%、8.47%和52.50%,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8.77%、8.15%和51.58%。随年龄增长,不论男女,中心城区还是远城区,老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72%、10.01%和59.91%)均高于男性(分别为29.00%、6.69%和43.35%);中心城区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3.86%、10.14%和60.37%)均高于远城区(分别为25.07%、6.86%和4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武汉市≥65岁老年人群的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强老年人尤其是城市和女性老年人口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20.
海淀区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市海淀区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06人进行询问和问卷式调查。筛查出体重指数≥24的超重人群和体重指数≥28的肥胖人群。结果海淀区超重率为33.26%,肥胖患病率为15.92%;男性高于女性;超重成人在45~59岁的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肥胖人群患病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60岁以上的年龄段患病占比例最大;超重与肥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保持情绪稳定等健康的行为方式对于减少疾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在社区实施防治肥胖的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