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措施、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6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12~75岁(50.30±13.90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包括Reed成形、加用二尖瓣成形环等),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包括Kay成形术、改良DeVega成形术)。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7例,肾功能不全2例,恶性心律失常l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术后随访6l例,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43±9.52mmVS.73.05±12.71mm,P〈O.05)、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56.19±70.31m1VS.293.43±109.91ml,P〈O.05)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47.13%±11.60%vs.36.68%±4.92%,P(0.05)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死率较高;但采取适当的外科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脏手术后15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低(40.00%)患者行IABP辅助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3.60(50~74)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9例,轻中度反流6例,LVEF均40.00%。术后放置IABP,比较患者使用IABP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LVEF、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患者使用IABP后C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0.29)L/(min.m2)vs.(1.99±0.23)L/(min.m2),t=48.30,P=0.00],LVEF高于使用IABP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1.37%vs.42.60%±2.87%,t=11.34,P=0.00),SVRI较使用IABP前改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 347.00±190.00)dyn s/(cm5 m2)vs.(2 128.00±204.00)dyn s/(cm5.m2),t=20.60,P=0.00],主动脉瓣反流未见明显增加(χ2=0.60,P=0.44)。结论对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伴LVEF显著减低患者心脏手术后进行IABP辅助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效果,且未增加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在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新一代介入瓣膜器械的应用,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报道了1例72岁主动脉重度反流合并中度狭窄的男性患者,经评估为外科中高风险,应用Ken-Valve瓣膜经心尖途径TAVR。手术导管操作时间8 min,术中失血量50 mL,术后手术室即刻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4 d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叶活动良好,无瓣口及瓣周漏,术后第5 d出院。经心尖入路Ken-Valve瓣膜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有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射血分数(LVEF)≤0.3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18例有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为3支血管病变,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采用左乳内动脉18支与前降支吻合,采用桡动脉11支及大隐静脉26支与其它血管吻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正电子发射断层18F-脱氧葡萄糖显像(18F-FDGPET)检查,以判定心肌的存活状况。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心室颤动。12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二次气管内插管3例。随访17例,随访时间14~26个月,所有患者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LVEF(0.51±0.13)较术前(≤0.35)增大。2例出院后出现心绞痛复发。结论CABG是治疗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效果取决于存活心肌的多少及可再血管化的目标血管的数量。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积极应用IABP及护心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左心室室功能不全类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方法 2000年11月- 2010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12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或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合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显著改善(P<0.05),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能够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要并发症.结论 术前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与术后早期死亡原因无关,术前药物调整心功能,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心率平稳,术后积极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是降低早期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ASO)的长期随访,探讨其远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1例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年龄75 d(29~250 d),体重5 kg(3.5~7.0 kg)。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锻炼期资料和二期动脉转位术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对术后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直径较术后早期有所增加(0.96±0.30 cm vs.0.81±0.28 cm,t=-1.183,P=0.262;1.06±0.25 cm vs.0.09±0.21 cm,t=-1.833,P=0.0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快,说明吻合口无梗阻。术后远期心功能较术后早期有所改善,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8%±7.28%vs.67.92%±7.83%,t=1.362,P=0.202);术后早期与术后远期比较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30 cm vs.2.92±0.60 cm,t=-5.281,P=0.003),术后远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后壁厚度(LVPWT)较术后早期略有增长(0.39±0.12 cm vs.0.36±0.10 cm,t=0.700,P=0.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随访中发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有4例(30.77%,4/13例)较术前加重,7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轻,反流程度均未达到中度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较小的Ao/PA瓣窦直径比值、较长的随访时间与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有关。结论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较高,远期无死亡,无再手术,生存情况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吻合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左心室室壁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07—2014-07收治的7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壁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根据患者超声心电图报告综合分析,对左心室室壁瘤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分别采用线性缝合术(n=33例)和心内膜环缩成形术(n=37例)两种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缝合术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情况与心内膜环缩成形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导致3例(3.79%)死亡。结论左心室室壁瘤手术方式需充分考虑室壁瘤的病变程度以及大小、形状等科学选择,以达到有效保护心肌,提高手术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患儿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患儿行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 (9.0±3.6) 岁。所有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 结果 手术没有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瓣,瓣叶均对合正常。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轻度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 mm Hg。住院时间11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32~72 (50±16) 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反流17例,轻度反流21例,中度反流4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2.4±3.2) mm Hg。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观察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 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66岁男性左心衰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拟行心脏移植手术,但无供心可获,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2022年3月18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右心功能维护难度很大,经积极优化右心前负荷、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心功能等治疗,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2个多月,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重量的改变。 方法  74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 1个月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EF)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EF>5 0 % ,40例 ;B组 :EF≤ 5 0 % ,34例。 结果  B组左心室收缩功能于术后明显改善 (P<0 .0 1) ,而 A组 EF轻度下降 (P<0 .0 5 )。两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术后均明显下降。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术前有左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高度狭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经心尖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A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B组,分析术后早期心功能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34±5.10)岁。A组31例,B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中转外科开胸手术、植入瓣中瓣、瓣周漏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介入瓣膜(J-V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rficiency,AI)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伴随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的转归,判断在此类患者中,轻中度或中度FMR(2+<FMR≤3+)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74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期未径(LVEDD)≥70 mm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并伴2+<FMR≤3+的患者.男61例,女13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围手术期详细临床资料.术后进行随访.计算FMR术前/FMR术后比值,对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房颤、LVEDD、LVEF、左心房内径(LAD)、肺动脉压(PAH)、二尖瓣对合点与瓣环水平间距离(CPMA)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8.1%.术后平均随访(14.9±7.7)个月,随访率83.8%.随访期间死亡5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MR术前/FMR术后与年龄、性别、体重、LVEDD≥75 mm、LVEF≤0.30、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不相关.而PAH≥50mm Hg(1 mm Hg =0.133 kPa)、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与FMR术后改善呈负相关.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如PAH≥50 mm Hg、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其伴随的轻中度或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通常不会改善甚至加重,应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9月因重度AR合并重度MR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72.54±2.35)岁,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00%,手术时间(118.15±11.42)min,术中出血量100.00(75.00,250.00)mL,术后住院时间9.00(4.50,11.00)d,无术中死亡和中转开胸。随访时间10.00(6.50,38.50)个月,2例轻中度AR,6例轻度AR,5例无AR;同时重度MR在没有积极干预的情况下反流量仍显著减少(P=0.001),4例轻中度MR,9例轻度MR。术后随访左心房直径[46.00(41.00,52.50)mm vs. 35.00(34.00,41.00)m...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老年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大多数介入瓣膜植入依赖钙化的自身主动脉瓣的定位和锚定。我们为1例82岁无钙化性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男性患者成功植入Ken-Valve介入支架瓣膜。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瓣周漏,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拥有三个定位件设计的Ken-Valve介入支架瓣膜适合应用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术前无或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AR)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结果,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时是否需要同期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方法 将1999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无或伴轻度AR)并随访5年或5年以上的8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其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无或伴有轻度AR将患者分为两组,AR组:伴有轻度AR,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49.26±11.87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例,Ⅲ级26例,Ⅳ级5例.无AR组:无AR,53例,男7例,女46例;年龄48.59±10.22岁;术前NYHA:Ⅱ级7例,Ⅲ级39例,Ⅳ级7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5年完成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9年(6.39±1.2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NYHA 、心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0.841,0.960,0.732).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无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及LVEF亦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而术前、术后的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室径(LV)、主动脉内径(A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AR组患者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5~9年术前伴有轻度AR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AR构成变化不明显,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不需要同期预防性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微创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及双瓣置换(double valve replacement,DVR)的早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全胸腔镜下行AVR和DV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VR组和DVR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0.0±11.2)岁。退行性病变8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6例。AVR组16例,DVR组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瓣周漏2例。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87.0±39.9)min和117.0(99.0,158.0)min,术后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分别为9.5(4.8,18.3)h和41.0(34.0,64.0)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214.0±124.6)mL,术后住院时间5.5(4.0,8.3)d。DVR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AVR组长,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AVR组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证的不断拓宽,临床实践中多瓣膜病变的情况也愈发常见。中重度房室瓣反流,特别是TAVR术后持续不缓解的中重度房室瓣反流会显著增加患者未来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近年来不少研究评估了房室瓣反流改善的影响因素,但由于各项回顾性研究间的异质性,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的缺乏,该领域仍存在争议。尽管房室瓣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干预TAVR术后房室瓣反流的研究证据仍十分有限。房室瓣反流治疗策略的制订相对复杂,需考虑瓣膜病变严重程度、解剖学特点、生存质量以及手术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目前TAVR合并房室瓣反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协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非原位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5例主动脉瓣环严重毁损患者,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6.3(38~53)岁。AVR术后并发严重瓣周漏再次手术4例(白塞氏病2例、大动脉炎2例),严重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术中发现主动脉瓣环严重毁损,无法施行常规AVR,改行非原位AVR,即将人工主动脉瓣环固定的位置提高到毁损的主动脉瓣环以上,固定人工瓣环的缝线从主动脉腔外进针、腔内出针。必要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5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出血再次手术或其它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生存良好,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分别于术后6个月(4例)、1年(2例)和3年(1例)行主动脉心脏三维CT成像(CTA)检查,均未见有主动脉根部瘤或假性动脉瘤形成,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延长,左、右冠状动脉形态良好。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有瓣周漏。结论对主动脉瓣环毁损严重的患者采用非原位AVR,人工瓣膜固定可靠,可以防止术后并发瓣周漏或根部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生存率和心力衰竭免除率,以评价单纯CABG治疗缺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239例,其中男215例,女2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9.1岁。术前有心肌梗死病史193例,有心绞痛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106例,Ⅲ级73例,Ⅳ级3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0例(4.2%),2支病变35例(14.6%),3支病变194例(81.2%);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35.7%±4.6%。所有患者均接受CABG,体外循环CABG153例(64.0%),非体外循环CABG86例(35.9%);择期手术237例,急诊手术2例。同期未行心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室壁瘤切除和折叠术等其他手术。结果每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3.4±1.1支)。院内死亡5例(2.09%),其中因低心排血量、循环衰竭死亡2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昏迷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随访216例(92.3%),随访时间5.12±1.79年;失访18例(7.7%)。随访期间死亡29例,其中心源性死亡24例,心源性死亡率1年为2.8%,5年为9.4%;发生心力衰竭40例,1年心力衰竭免除率为93.7%,5年免除率为81.8%;1年生存率为97.2%,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 CABG治疗缺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