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房下皱襞位于乳房下缘,在内侧位于5~6肋,锁骨中线处6~7肋,腋前线处7~8肋,SirAstley Cooper最早在1845年就描述了此结构。乳房卜皱襞是乳房的一个重要结构,对于乳房美学以及乳房整形外科手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了解乳房下皱襞的组织解剖结构及形成机理对于指导乳房临床相关手术的设计及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 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 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乳房下皱襞韧带与隆乳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乳房下皱襞成形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纤瘦型女性隆胸后的乳房外形更为逼真。方法 选原乳放心 体积单侧小于70ml的15例求术者,在降胸的同时,合理设计胸大肌下分离间隙,利用上提、固定乳 房下分组织的方法重建乳房下皱襞。结果 经6 ̄1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该方法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易行,表面下留痕迹,效果逼真持久,易被广大施术者及受术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 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 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纤瘦型女性隆胸后的乳房外形更为逼真。方法选原乳房体积单侧小于70ml 的15例求术者,在隆胸的同时,合理设计胸大肌下分离间隙,利用上提、固定乳房下分组织的方法重建乳房下皱壁。结果经6~1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结论该方法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易行,表面不留痕迹,效果逼真持久,易被广大施术者及受术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纤瘦型女性隆胸后的乳房外形更为逼真。方法选原乳房体积单侧小于70ml的15例求术者,在隆胸的同时,合理设计胸大肌下分离间隙,利用上提、固定乳房下分组织的方法重建乳房下皱壁。结果经6~1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结论该方法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易行,表面不留痕迹,效果逼真持久,易被广大施术者及受术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验乳下皱襞韧带存在的真实性。方法 对9 例18 侧经防腐处理的女性乳房进行了解剖及切面筋膜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否定了先前由 Bayati 和 Straalen 等提出的有独立的乳下皱襞韧带的存在。结论 证明乳下皱襞的存在是基于乳房下部增厚并密集的 Cooper 韧带所致。  相似文献   

9.
隆乳术后的形态与乳房下皱襞韧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 1 995年 Bayati等人报告了乳房下皱襞韧带的存在以来[1] ,该韧带与隆乳术的关系引起众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1 997年至 2 0 0 0年间 ,我们用经腋窝下切口 ,在胸大肌后间隙 ,行部分离断乳房下皱襞韧带的方法为 68例 1 36侧乳房做隆乳手术 ,术后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8例 ,1 36侧乳房 ,年龄 2 0岁~ 5 0岁 ,未婚 1 0例 ,已婚生育 5 8例。其中乳房过小或平坦 ,属乳房发育不良的 45例 ;哺乳后乳房腺体萎缩 2 3例 ,其中伴乳房下垂 1 0例。乳房假体硅凝胶 5 0例 ,水凝胶 1 8例 ,最小为 1 80 ml,2 4 0 ml以上 5例 ,本组均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验乳下皱襞韧带存在的真实性。方法对9例18侧经防腐处理的女性乳房进行了解剖及切面筋膜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否定了先前由 Bayati 和 Straalen 等提出的有独立的乳下皱襞韧带的存在。结论证明乳下皱襞的存在是基于乳房下部增厚并密集的 Cooper 韧带所致。  相似文献   

11.
乳下皱襞韧带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BJECTIVE: An anatom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xistence of the inframammary crease ligament. METHODS: 18 breasts of preserved female cadavers were dissected and dyed for the fascia. RESULTS: The so-called inframammary crease ligament described by other authors does not exist. CONCLUSION: The reinforced Cooper's ligament supports the inframammary fold in position.  相似文献   

12.
乳房下皱襞上提法治疗巨乳缩小后乳房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矫正倒T形切口巨浮缩小术后常出现的乳头乳晕过高,乳房呈上小下大畸形,应用下胸皮瓣上推,使乳房下皱襞上提与深化肋骨膜,肋软骨膜或肋间筋膜固定的方法,共治疗4例7侧乳房,矫正良好。认灯一方法是矫正T形切口巨乳缩小后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乳房下皱襞下胸壁皮肤内胶原纤维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来说,乳房下皱襞是一个决定性结构[1].在青春前期该结构一般是无法觉察的, 但是从青春期开始,乳房下皱襞就开始出现并确定乳房的下界范围.从乳房发育开始, 乳房下皱襞就将乳房下极"锚定"在胸壁上[2].乳房下皱襞结构对于乳房美学及乳房重建外科都有重要价值[3].  相似文献   

15.
乳房下皱襞不对称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房下皱襞不对称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1例乳房下皱襞不对称患者,采用乳晕上缘半环形切口,游离乳房后间隙,根据双侧不对称的差值,将过低侧乳房的上极腺体组织弧形切除并向上与胸肌筋膜缝合固定(其中9例同期行隆乳术),切口上缘皮肤作适当切除。结果:11例患者术后双侧乳房下皱襞基本对称,形态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方法:均采用全麻,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沿胸大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乳腺后方间隙组织,自乳腺后方确认瘤体位置,紧贴瘤体钝锐性放射状分离,完整切除肿瘤。腺体不予缝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切口。结果:本组12例术后病理为乳腺青春期纤维腺瘤,均痊愈出院,切口美观、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乳房下皱襞切口设计简单,部位隐蔽,显露充分,易剥离,一个切口可摘除多个瘤体,达到了治疗和美容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矫正倒T形切口巨乳缩小术后常出现的乳头乳晕过高、乳房呈上小下大畸形,应用下胸皮瓣上推,使乳房下皱襞上提与深面肋骨膜、肋软骨膜或肋间筋膜固定的方法,共治疗4例7侧乳房,矫正良好。认为本方法是矫正T形切口巨乳缩小术后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矫正倒 T 形切口巨乳缩小术后常出现的乳头乳晕过高、乳房呈上小下大畸形,应用下胸皮瓣上推,使乳房下皱襞上提与深面肋骨膜、肋软骨膜或肋间筋膜固定的方法,共治疗4例7侧乳房,矫正良好。认为本方法是矫正 T 形切口巨乳缩小术后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仇树林  胡国栋  李兵  谢祥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2):137-138,i0002
目的:明确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探讨减少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3例女性19个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发生与乳房下皱襞的关系。①假体向外侧移位3例3侧。②纤维囊挛缩4例6侧。③假体向下移位3例5侧。④假体向上移位7例11侧。分别采用切除包膜,剥离扩大腔隙,修复解剖结构,重新置入假体等方法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在假体隆乳术中不必刻意保护所谓的乳房下皱襞韧带结构,只要解剖清楚,操作细致,完全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