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 Eg)是寄生于人及许多哺乳类动物口腔内牙龈组织的共栖型口腔原虫,自Gross(1849)发现口腔有E.g,至今已有150年。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共栖型无致病性原虫,但随着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牙周病患者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近年来,国内15个城市调查报告平均感染率47.247%[1],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E.g可致牙周病[2]。为了解承德地区人群口腔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对口腔医院门诊病人和部分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分组,Ⅰ组随机抽取承德市口腔医院门诊病人220人,年龄18~65岁;Ⅱ组随机抽取新兴街社区居民150人,年龄19~66岁;Ⅲ组随机抽取承德油专社区130人,年龄19~65岁。1.2取材和方法生理盐水一滴置于无菌载玻片上,用无菌牙签从龋齿内、牙龈袋、牙垢、炎症边缘取样,在生理盐水中涂均,加盖玻片,镜检。1.3问卷调查自制表格,对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口腔疾病史、刷牙习惯及口腔卫生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2调查结果2.1三组人群齿龈内...  相似文献   

2.
牙周病是危害性大、病因复杂又难根治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 G~-厌氧菌感染所致。Gros(1849)在口腔发现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Eg)以来,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调查口腔疾患的 Eg 感染率明显较健康人群高,故推测 Eg 与牙周病有关。因培养 Eg 有困难,以至于无法进行动物实验等研究,Eg 是否有致病作用争议达150年。我们攻克了长期培养虫体的难关,进行了动物实验等研究。1.建立大量培养 Eg 的方法:虫体在 MLES 培养基先后培养成功8株,最长存活4年,且解决了长期培养虫体毒力下降的问题,为动物实验等研究提供大量虫源。2.Eg 的致病作用:实验前给大白鼠免疫抑制剂,每天给大鼠龈缘涂布虫体共6天,感染后大鼠出现牙龈红肿、牙周脓肿形成、破溃、牙龈糜烂、坏死、溃疡、牙周袋形成,并出现大鼠死亡。病理观察:大鼠牙龈水肿、糜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牙龈沟上皮增生、牙周脓肿、牙槽骨吸收、破骨细胞浸润等牙周病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咸宁市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状况,探讨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门诊病人200人,湖北科技学院1~3年级大学生3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址、刷牙习惯、使用牙膏类型、嚼口香糖习惯、口腔疾病史等。以消毒牙签取受检者口腔齿龈上或病灶表面附着物,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500例受检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36.2%,其中男、女性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37.4%和35.1%( P>0.05);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P<0.05);城市和农村人群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30.4%和444.%(P<0.01);经常刷牙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不经常刷牙者(P<0.01);使用普通牙膏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使用药物牙膏者(P<0.05);经常嚼口香糖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P<0.05);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高于健康者(P<0.01);其中牙周炎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最高(P<0.05)。结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病和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齿龈内阿米巴引起牙周病及其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周病是危害性大、病因复杂又难根治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G-厌氧菌感染所致。Gros(1849)在口腔发现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Eg)以来,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调查口腔疾患的Eg感染率明显较健康人群高,故推测Eg与牙周病有关。因培养Eg有困难,以至于无法进行动物实验等研究,Eg是否有致病作用争议达150年。我们攻克了长期培养虫体的难关,进行了动物实验等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昊  李晓宁  薛菲 《西部医学》2014,(2):146-149,153
目的 观察盲肠结扎穿刺(CLP)手术致大鼠脓毒性急性肺损伤(ALI)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IL-1、IL-8和IL-10表达的变化,探讨MMP-9在ALI形成及预后判断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和CLP手术组42只(6h n=8、12h n=8、24h n=10、48h n=16).动物成模在各对应时间点取材,检测各组生存率、肺湿重系数、肺组织病理评分,以及MMP-9、IL-1、IL-8、IL-10血清水平.结果 MMP-9蛋白水平在CLP后24小时出现明显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8小时进一步升高(P<0.01);IL-1、IL-8、IL-10在CLP术后升高,48小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LP术后大鼠明显肺损伤出现于24小时并持续加重,48小时组内大鼠均出现严重肺损伤;MMP-9与肺损伤病理程度存在正相关(r=0.704,P<0.01),相关性高于IL-1(P<0.01)、IL-8(P<0.01)和IL-10(P<0.05).结论 CLP手术致大鼠脓毒性ALI血清MMP-9显著升高,MMP-9升高水平与肺损伤病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提示MMP-9可能在脓毒症后肺损伤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对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妍艳  项蔷薇  罗运春 《浙江医学》2015,37(15):1279-1283,1287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对慢性哮喘大鼠镜下气道重塑改变及肺组织RhoA和ROCKⅠ表达的影响,探讨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建立慢性哮喘大鼠型,统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肺内支气管壁厚度(WTt)和支气管平滑肌厚度(WTm),免疫组化法和real-timePCR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RhoA及ROCKⅠ表达情况。结果(1)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法舒地尔干预后明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该组BALF中细胞总数较哮喘组不同程度降低(P<0.01)。(2)哮喘组肺组织镜下可见明显炎症性和结构性病理变化,法舒地尔组肺组织炎症反应及重塑改变较哮喘组改善。(3)哮喘组WTt和WTm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法舒地尔组WTt和WTm较哮喘组明显降低(均P<0.01)。(4)哮喘组大鼠肺组织RhoA和ROCKⅠ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法舒地尔组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1)。(5)WTt、WTm均与大鼠肺组织中ROCKⅠ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43、0.974,均P<0.01)。结论哮喘大鼠RhoA和ROCKⅠ表达增高,法舒地尔可能通过影响RhoA和ROCKⅠ的表达,减轻气道炎症及改善气道重塑,表明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十堰市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为防治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十堰地区大、中、小学学生1 411人,用无菌牙签取齿龈周围垢物或口腔病灶垢物,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光镜下检查齿龈内阿米巴,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受检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0.84%,其中小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感染率依次为28.57%、19.86%和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学生的感染率分别为16.59%和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21.18%和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经常刷牙者感染率高于经常刷牙者(P<0.01);使用药物牙膏者感染率高于使用普通牙膏者(P<0.01);有口腔疾病患者感染率高于健康者(P<0.01)。在各种口腔疾病中,牙周炎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最高,为43.69%。结论:十堰市学生中齿龈内阿米巴感染较普遍,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石榴多酚(punicosides,Puns)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2种急性炎症动物模型,分别设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Puns干预组、吲哚美辛组;观察Puns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Puns干预后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爪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 (PGE2)、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的含量变化.结果:Puns 400、800 mg/kg干预组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P <0.05和P<0.01).Puns 150、300、600 mg/kg干预组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度亦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 <0.05~P<0.01),Puns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可显著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和MDA的产生(P<0.01),Puns干预组后血清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Puns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GE2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抗菌药物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外周血清致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脓毒症对照组(C组)、氧氟沙星抗感染组(K组)、乌司他丁抗炎组(U组)、乌司他丁联合氧氟沙星抗炎抗感染组(L组).每组各15只;所有大鼠均于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悬液以建立脓毒症模型.同时采用ELISA法观察各组外周血IL-1 β、IL-6水平,并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改变.结果 C组可见大量光滑的创伤弧菌菌落生长,K组和L组则均未见细菌生长.L组血IL-1 B和IL-6含量均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均P<0.01);K组和U组血IL-6含量均较C组明显下降(均P<0.01).而3组IL-1 β含量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组大鼠多数肺泡结构无明显改变,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组.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抗菌药物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的的关系。方法:从口腔疾病患者牙周组织或龈隙挑取渗出物,生理盐水涂片后镜检。结果:病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76%,齿龈内阿米巴与口腔毛滴虫混合感染率为6%,总计口腔原虫感染率为82%。疾病有龋齿、牙周炎、冠周炎及牙髓炎4组,4组疾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59.52%、85.29%、100%及88.24%,总计口腔原虫感染率分别为61.90%、97.06%、100%及94.12%。经统计学处理龋齿与后3组疾病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后3组疾病之间差别不显著。结论:3组疾病与齿龈内阿米巴及口腔原虫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111例口腔科牙周病人的齿龈内阿米巴调查,其感染率为36.04%。其中合并牙周炎与牙龈炎的感染率分别是52.27%和25.37%。牙周炎伴有脓血性分泌物及脓肿者感染率最高,可达83.33%。有牙石者(50.00%)明显高于无牙石者(25.40%)。根根调查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齿龈内阿米巴与牙周病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中不同人群口腔原虫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有不同口腔疾病的大学生中口腔原虫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方法 调查大学生中不同口腔疾病患者中口腔原虫的感染比例.结果 口腔溃疡患者中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可达66.67%,口腔健康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仅为7.00%,龋齿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仅为5.90%,口腔溃疡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龋齿中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可达25%,口腔健康组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仅为5.00%,口腔溃疡组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仅为0.00%,龋齿患者与其它组口腔毛滴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的口腔原虫与不同的口腔疾病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体外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模型,探讨P. gingivalis W83、ATCC 33277感染牙龈上皮细胞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P. gingivalis W83、ATCC 33277作用于牙龈上皮细胞6、12、24和48 h,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MMP-13蛋白浓度变化,实时PCR 检测MMP-13 mRNA相对含量变化。结果 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后,MMP-13蛋白和mRNA表达的总体趋势随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6和12 h后, 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和W83感染组MMP-1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MMP-1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24和48 h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和W83感染组MMP-1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P. gingivalis W83感染组MMP-13明显高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P<0.05)。结论 P. gingivalis能够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分泌MMP-13,造成牙周组织破坏。P. gingivalis W83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高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更利于细菌向深部组织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牙周脓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牙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单发的牙周脓肿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照组给予碘甘油。比较两组治疗1周、治疗2周后牙周袋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齿松动度(MD)等牙周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用于治疗牙周脓肿,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分析替硝唑在老年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以甲硝唑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则以替硝唑口服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血清及龈沟液相关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周指标、血清及龈沟液相关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的牙周指标均好于对照组,血清及龈沟液相关检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替硝唑在老年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其对血液及龈沟液相关检测指标的影响也更为积极,因此认为其在老年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比较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 牙周致病菌引起牙周炎的病程是否相同.方法40只5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N)组、牙颈部丝线 高糖(P1)组(以10%的糖水代替饮水)、牙颈部丝线结扎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高糖(P2)组、牙颈部丝线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具核梭杆菌 高糖组(P3),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微生物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加入的细菌均定檀成功,且加入的细菌为大鼠牙周的优势菌.组织学结果显示P1组在2周时形成龈炎。4周时形成较典型的牙周炎;P1组2周时表现为急性期牙周炎。4周时表现为慢性牙周炎,P2组的病程与P2基本相似。但病变程度更为严重。结论 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结合接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在两周时就能成功的诱导牙周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患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州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口腔原虫感染情况以及与口腔疾患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提高检出齿龈内阿米巴(Eg)的方法。方法采用locke液培养法与直接涂片法检测口腔原虫并进行比较,记录学生的牙龈出血与龋齿情况。结果学生的总感染率为57.58%,其中大学生的Eg感染率(71.15%)依次高于中专生(53.49%)、初中生(42.47%),小学生(39.13%)最低。用locke液培养Eg检出率(71.15%)明显较直接涂片法(44.87%)高(P<0.005)。牙龈出血和龋齿的口腔疾患者的口腔原虫感染率(80.62%)较口腔健康者(39.41%)高(P<0.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原虫感染增高,普查或个体检查时采用locke液培养法可提高检出率,口腔疾患的口腔原虫感染率较健康人群高,提示Eg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牙周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分析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牙龈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初步探讨NO在牙周炎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采用酶法检测牙龈组织中NO3^-和NO3^-的浓度,从而间接反映NO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牙龈炎组及牙周炎组牙龈组织NO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1)。实验组1周、4周、7周和11周牙龈组织中NO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1),NO含量随牙周炎病程的发展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且牙龈组织NO含量还与牙槽骨的吸收有关。结论NO在牙周炎的病理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水平与慢性牙周炎(CP)的关系.方法:采集30例CP患者深牙周袋标本及牙龈组织,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牙龈指数,real-time PCR法检测EBV DNA.12例正畸、8例腭裂修补术患者作正常对照.结果:CP组EBV DNA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P组深牙周袋EBV DNA检出率高于牙龈组织(P<0.05),但2者E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患者深牙周袋EBV DNA水平与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水平均不相关(rs分别为0.34、0.64、0.71,P均>0.05).结论:EBV可能与CP有关,深牙周袋是EBV主要存在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