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鞘瘤     
患者女,57岁. 主诉:头部丘疹10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枕部发现一黄豆大丘疹,皮损缓慢增大,无痒痛等自觉症状,于2019年9月19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 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瘤     
患儿女,7岁。 主诉:足背部皮肤结节7年。 现病史:患儿于出生时右足背部即有米粒大肤色结节,不痛不痒。结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全身肌肉无萎缩。患儿智力正常,成绩优秀。否认有癫痫发作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55岁。发现右上肢肿块20年,轻微疼痛1年。肿物质韧,轻压痛,边界清,可随神经轴向两侧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皮肤颜色及皮温无改变。组织病理示:疏松的Schwann细胞排列混乱,结缔组织呈细网状。诊断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4.
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21岁.因右小腿孤立性、圆形结节伴轻度疼痛3年余,于2009年1月4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任何诱因,右小腿出现一丘疹,当时无不适,丘疹渐增大,形成指头大的结节,且局部有轻度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反复外用皮康霜及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效果欠佳.患者否认发病前有外伤史.无系统疾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丛状神经鞘瘤.患者男,74岁.因右胸部皮肤结节50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散在分布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团块主要由许多梭形细胞组成,核深染,染色质丰富,有异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几乎所有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S-100蛋白均阳性,而K1-67阴性.符合丛状神经鞘瘤的诊断.组织病理上该病需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因左上肢起结节30余年,数目增多数年,于2007年1月6日前来就诊.患者30年前无意发现左前臂屈侧出现一结节,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未做特殊治疗,以后结节逐渐增多.患者平素健康,无慢性病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7.
皮肤神经鞘粘液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神经鞘粘液瘤是近年来提出的较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为了探讨该病的病变特点,我们报告18例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临床随访。结果示本病主要见于青少年,皮损常位于上肢和面部。组织病理学为一位于真皮和皮下的多结节状粘液性病变,丰富的粘液背景上分布梭形和星形的肿瘤细胞,似神经的环层小体。绝大部分病例S100蛋白为强阳性,支持其为神经鞘起源。有随访结果者无一复发。我们认为本病是一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皮肤神经源性肿瘤,在一系列的命名中,我们认为以神经鞘粘液瘤为佳,能较准确地概括其主要病理变化。该病呈良性经过,局部手术切除即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神经鞘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患者男.22岁。主诉:左侧面部结节6年。现病史:6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眼睑、右侧鼻唇沟出现米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外用多种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无效。2001年曾在当地医院被拟诊为皮肤神经瘤,未予以特殊治疗,皮疹逐渐增多,为进一部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9.
神经鞘瘤2例     
神经鞘瘤又名Schwann细胞瘤,是由周围神经的Schwann鞘即神经鞘形成的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我们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64岁,足趾肿块20年。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第三趾背侧出现一米粒大肿物,渐增大,无自觉症状。近1年来增大明显,伴轻微疼痛,遂于2017年6月1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左足第三趾背部可见一淡红色3.0 cm×2.5 cm×1.5 cm肿物,境界清楚,基底部宽,覆盖大部分甲板(图1A),质韧,轻压痛,皮温无改变。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类似肿块。予趾部神经根阻滞麻醉下完整取出肿块。肿块呈多结节状,表面光滑、无蒂、有完整的包膜,质地中等。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散在分布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瘤细胞梭形或波浪状,呈栅栏状、漩涡状排列,可见verocay小体(图2)。免疫组化:S-100蛋白(+)(图3),神经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CD34(-),增殖核抗原(Ki-6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诊断:足趾丛状神经鞘瘤。术后12 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随访2年无复发(图1B)。  相似文献   

11.
A fourteen-year-old male with solitary neurilemmoma over his left cheek is described. Clinically, it was mistaken for molluscum contagiosum. The case is reported for its rarity and unique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