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应用两种方法: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牵引复位,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观察其复位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所有研究病例120例,均为新鲜的胸腰椎骨折,均为胸腰椎楔型骨折,将120例病例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病例应用牵引复位,B组病例应用牵引下充气复位。于复位前、复位后拍片,行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的影像学测量和计算。结果:A组病例复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压缩率、Cobb角改善率较复位前改善不明显,B组病例复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压缩率、Cobb角改善率较复位前改善显著。结论:单独应用牵引复位复位新鲜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不好,应用牵引辅助下自制充气复位器复位新鲜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显著: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是治疗新鲜胸腰椎楔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悬吊复位法治疗单纯胸腰椎屈曲型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腰背过伸悬吊复位加局部垫枕练功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骨折局部垫枕和练功的自身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椎体复位、Cobb氏角的改变及远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椎体复位、Cobb氏角的改变,各组自身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两组差值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远期疗效统计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优于对照组的90%(P<0.05)。表明悬吊复位法对胸腰椎骨折复位率高,Cobb氏角改善明显。而Cobb氏角的改变程度与远期疗效也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后路Ⅰ期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9例,爆裂型骨折5例,骨折脱位5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0例,其中完全性损伤2例,不完全性损伤8例.结果:经5~24个月随访,采用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5%,术后93%;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6%.Cobb角术前230,术后降为400.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3例,无恢复2例;不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4例,大部分恢复2例.结论: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5.
手法复位配合功能锻炼治疗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法复位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恢复及椎管内占位情况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自制C型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病人手术前CT及MRI提示胸腰椎骨折并伴有椎体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全椎板减压,用自制C型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后侧方推挤使椎体后缘骨折块复位,达到恢复椎管容积的目的,并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术后随访以评价脊柱矫形、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法)。结果:术后X光平片、CT检查36例椎管容积均恢复至正常80%以上,。术后随访6~72月(平均24月),未发生椎体后突畸形,Frankel分级平均进步1~2级。结论: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扩大了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治疗适应证范围,复位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伸牵引手法复位并垫枕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垫枕疗法治疗,治疗组采取过伸牵引手法复位并垫枕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受伤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位指数和Cobb角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0%,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位指数和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牵引手法复位并垫枕疗法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性性骨折,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伤椎恢复一定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经济、安全、简单、实用,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垫枕复位法联合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垫枕复位法联合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21~62岁,中位数40岁.损伤椎体:T1212例,L114例,L27例,T12~L14例,L1~L22例.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Denis分类:A型12例,B型18例,C型9例.按脊髓损伤的Frankle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10例,D级10例,E级12例.CT检查示:椎体后壁均不完整并有碎骨块压迫硬膜囊,椎管内矢状径占位20%~80%.MRI检查示:伤椎上位、下位椎间盘无变性及破裂.X线片示: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11°~42°,中位数28°;伤椎前缘压缩后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40% ~ 70%,中位数49%;伤椎后缘压缩后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70% ~ 90%,中位数81%.受伤至手术时间6h至7d.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伤椎恢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失血量300~1000 mL,中位数400 mL.手术时间100~180 min,中位数120 min.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14个月.均无切口感染、螺钉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内固定物取出后无复位丢失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Cobb角分别由术前28.7°±2.3°降至5.5°±0.8°、5.8°±0.7°.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分别由术前(42.3±3.8)%升至(84.5±4.9)%、(80.6±4.3)%;伤椎后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分别由术前(81.5±5.1)%升至(90.6±4.9)%、(89.7±4.7)%.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25例恢复至E级,6例恢复至D级,4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B级,1例仍为A级.结论:采用垫枕复位法联合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变椎体“蛋壳样”病理状态,增加前柱的支撑力,纠正后凸畸形,恢复正常的脊柱序列,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置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占位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63例患者分为A组30例、B组33例。A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B组采用跨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改善均优于B组(均P0.05)。结论后纵韧带连续、临床上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伤椎置钉及韧带复位技术能有效改善伤椎的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椎管侵占率,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椎管占住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植骨技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X线片、CT显示复住、固定良好。椎体内、外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s角由术前10°~25°恢复到术后7°~1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0%恢复到术后的90%。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管椎体压缩严重程度均应早期手术。因为通过手术可以维持脊柱三维空间结构,通过对伤椎植骨减轻椎管占位现象,后路手术近路,保留了脊柱后路结构,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骨折垫枕练功结合仙灵骨葆内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背部垫枕练功结合口服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胸腰单纯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胸腰单纯性骨折患者采用配对比较,非手术组绝对卧床背部垫枕练功结合灵仙骨葆内服治疗;手术组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月和1年时随访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并计算椎体高度压缩率,记录JOA评分结果。结果:术后随访14~30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人治疗后的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的改善(P〈0.01),两组间治疗后1个月、1年随访影像学观察指标、JOA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轻中度畸形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在严格选择合适病例的前题下,采用中医传统卧床垫枕练功结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治疗后椎体再塌陷发生,取得良好的短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硬板床,后背垫软枕.治疗组采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s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伤椎前缘高度.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5.14±2.61)mm,(26.79±2.25) mm,(26.68±2.53) mm;对照组:(15.98±2.47) mm,(19.85±2.73) mm,(19.68±2.59) mm;F=22.532,P=0.031];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5.421,P=0.000);除治疗前外(t=2.138,P =0.261),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小于治疗组(t=4.063,P=0.000;t =6.124,P=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 =35.835,P=0.000).②脊柱后凸Cobb's角.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脊柱后凸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27.86°±1.81°),(8.24°±1.37°),(8.31°±1.63°);对照组:(27.43°±1.57°),(14.62°±1.55°),(14.75°±1.48°);F=22.462,P=0.021];2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s角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4.736,P=0.000);除治疗前外(t=1.729,P=0.186),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脊柱后凸Cobb's角均大于治疗组(t=2.521,P=0.000;t =4.416,P=0.000);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 =39.421,P=0.000).③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8.62±1.53)分,(2.05±1.64)分,(1.52±1.24)分;对照组:(8.58±1.73)分,(2.41±1.74)分,(1.78±1.36)分;F=29.361,P=0.003];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104,P=0.032);除治疗前外(t=0.482,P=0.763),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1.116,P=0.024;t=1.048,P=0.041);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 =30.821,P=0.013).④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79.68±4.21)分,(30.36±4.83)分,(21.23±4.61)分;对照组:(78.74±4.61)分,(33.72±5.72)分,(24.28±4.42)分;F=33.725,P=0.001];2组患者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3.672,P=0.048);除治疗前外(t=3.227,P=0.281),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7.149,P=0.022;t =4.015,P=0.037);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 =26.815,P=0.027).⑤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在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牵引法治疗。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对纠正颈椎平衡有明显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9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3例,分为2组,采用PKP治疗25例(手术组),保守治疗58例(保守组),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手术组的卧床天数、住院天数较保守组缩短,止痛效果、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下降程度均优于保守组,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病椎高度和纠正Cobb角;但医疗成本高,且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保守疗法虽止痛效果较慢,但疗效肯定,仍是一种简、便、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观察组患者前侧方脱位得到基本复位,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均明显改善。植骨面均见骨性融合,无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脊柱神经损伤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在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后还可获得很好的脊柱融合效果,并且术后并发症少,对Cobb角和相邻正常椎体的比率也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2例,按Frankd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应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骨折椎体矫形状况及稳定性。结果:1例跳跃性骨折1个锣帽脱落,余椎弓根螺钉及钉棒位置良好。Cobb角由术前的250~450恢复至术后的20~150,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25%~46%恢复至术后的80%~100%。2例脊髓神经功能A级无恢复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序列,矫正术前的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改善截瘫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的作用疗效。方法:45例(其4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后行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分别于术后3天、术后半年、术后1年进行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Cobb角评价。结果:所有病历完成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后3天的(3.05±0.89)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2.63±0.71)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78±0.55)分,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后3天的(2.52±0.65)分改善到术后半年的(1.84±0.55)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54±O.50)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由术后3天的(1.71±0.77)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1.24±0.43)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0.31±0.46)分,Cobb角由术后3天的(22.81±1.38),矫正到术后半年的(22.35±1.32),术后1年的随访时为(22.02±1.37),术后3天与术后半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O.05);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具有减小后凸,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8例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卧硬板床腰背部垫软枕治疗.2组患者均同时按照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原则服用中药治疗,并进行腰背部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2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s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同时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评定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①腰部疼痛.治疗组0级32例、1级8例、2级1例,对照组0级22例、1级12例、2级2例、3级1例.2组患者的腰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治疗组=0.454,95% CI(0.389,0.519);R对照组=0.551,95% CI(0.466,0.636)].②脊柱后凸Cobb's角.治疗前后不同时间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8.40°±0.94°),(5.00°±0.92°),(4.30°±0.98°),(3.90°±0.45°),对照组:(18.10°±1.21°),(8.10°±1.02°),(7.80°±1.01°),(7.60°±0.82°),F=14.573,P=0.017];2组患者Cobb's角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 =22.350,P=0.008),除治疗前外(t=0.973,P=0.139),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Cobb's角均大于治疗组(t=20.573,P=0.007;=22.840,P=0.005;t=22.350,P=0.003);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1.567,P=0.012).③伤椎前缘高度.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1.70±0.78)mm,(18.90±0.22)mm,(18.90±0.26) mm,(18.90±0.36) mm,对照组:(11.70±0.68) mm,(13.10±1.02)mm,(13.90±0.23)mm,(13.90±0.24) mm,F=14.553,P=0.014];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4.670,P=0.016),除治疗前外(t=0.987,P=0.17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小于治疗组(t=13.654,P=0.018;t=13.986,P=0.017;t=18.535,P=0.014);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597,P=0.011).④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3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4例、未愈4例.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治疗组=0.477,95%CI(0.425,0.529);R对照组=0.525,95%CI(0.455,0.596)].结论:俯卧位骨盆牵引下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在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方面疗效优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软枕疗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