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房性胸腺囊肿(multilocular thymic cyst, MTC)合并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TC合并胸腺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4例胸腺瘤中伴MTC者6例,发病率为8.1%。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9~66岁,平均57.5岁。病变组织呈囊实性结构,囊性区域为多房性囊腔,衬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或鳞状上皮,或无上皮衬覆,囊壁内可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实性成分为胸腺瘤,组织学亚型为AB型2例,B2型3例,B3型1例。免疫表型:囊性区域上皮CK和EMA均阳性,p40弱阳性。结论 MTC相对少见,合并胸腺瘤则更为罕见,需充分取材,并对囊壁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免漏诊。MTC合并胸腺瘤患者的预后,有可能比单纯性胸腺瘤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胸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起着平衡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6~8个月胎儿胸腺重量达7~20g,已发育成熟,具备正常组织结构,有分泌胸腺素等多种胸腺免疫物质的功能[1],适合作带血管蒂的移植。为了给临床吻合血管胸腺移植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等资料,我们对66例28~32周龄引产胎儿胸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100例胚胎(胎龄第9周—足月)测量其体重和胸腺重,并取其中45例胸腺做成组织切片,用统计学方法求出胸腺重与年龄的相关与回归,探索胸腺的正常发育规律,依据其年龄变化,提出胸腺移植时胎儿胸腺供体的恰当年龄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3岁,体检时CT显示左前纵隔包块1周。无其它症状。手术见肿块位于左前纵隔胸腺左叶下极,约6cm×5cm×5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82岁,偶感胸闷、咳嗽3个月余,肉眼血尿1周入院,肺部及纵隔CT示:上纵隔占位并累及气管上段,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纵隔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胸腺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B3型胸腺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后壁有一直径1.2 cm息肉状隆起灶,表面局部暗红色,溃疡状,其余膀胱黏膜光滑,行病灶处活检。既往史:患者2年前有胸腺瘤手术切除史,术后病理诊断为:B3型胸腺瘤,手术切缘可见肿瘤组织。术后患者未进一步治疗。病理检查 眼观: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0岁。体检发现前纵隔胸腺肿瘤2个月,于2017年7月12日入住本院。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CT结果显示:肿瘤切面积为6cm×4cm,CT值为48HU(图1)。病理检查:肿物体积为6cm×4cm×3cm,表面较光滑,未见明显周围组织侵犯,切面灰白、灰黄、质韧,并富于弹性,局部见小囊腔(图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形态与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 ̄2003年胸腺手术切除123例。将病例分为胸腺增生组和胸腺瘤组,观测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数目、走行、长度和直径。结果:术中见胸腺形态分5种形态:H型占65.9%,蝶型占14.6%,三角型占10.7%,条型占6.5%,多叶型占3.3%。胸腺静脉汇入部位变异较大,多汇入左无名静脉(占67.2%)。胸腺静脉长:胸腺增生组为(18.4±2.2)mm,外径(5.4±0.1)mm,胸腺瘤组为(18.8±2.4)mm,外径(5.5±0.1)mm,两组胸腺静脉长度与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对胸腺手术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见左甲状腺上动脉较右侧支粗大,该动脉一直延伸至胸腔达胸腺左叶.该动脉由左侧颈外动脉起始处附近发出,沿甲状腺表面下降,经胸骨柄后方入胸腔达胸腺左叶.在胸腺左叶中下1/3交界处分出两终支,穿入胸腺实质.该动脉沿途分支至胸锁乳突肌,舌骨下肌群及甲状腺左叶.动脉起始处外径2.4mm,在距该动脉起点1.6cm处,对称发出胸锁乳突肌支(起点处外径1.12mm)及甲状腺上后支(起点处外径1.14mm);沿途还发出甲状腺上前支,起始处外径0.9mm,胸骨甲状肌支.起始处外径0.8mm.本干延至甲状腺左叶下极处,外径1.5mm;至胸腺上极外径1.3mm.自甲状腺右叶下极至胸腺上极处,干长1.95cm.至胸腺左叶中、下1/3交点分出两终支处,干长8.03cm.本例右侧胸腺动脉来自右侧胸廓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胸腺小体在胸腺发育中的形态发生及其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例人胎(胎龄16~32周)的胸腺进行研究,观察在其发育过程中胸腺小体的形态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ulutinin,PNA)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等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胸腺小体是在胸腺发育阶段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且胎儿胸腺中单个和融合状的胸腺小体都较成体胸腺中明显增多.围成胸腺小体的上皮细胞从周边向中央,角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增殖能力逐渐减弱,表现为逐渐退化的过程.证实胸腺小体是处理退变的上皮细胞的场所.另外,在胸腺小体的上皮细胞膜有PNA受体的表达,这提示在胸腺的发育成熟过程中,胸腺小体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识别相互诱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胸腺瘤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SLE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和预后,并与同期国内外报道的SLE合并胸腺瘤的病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SLE合并胸腺瘤住院患者共11例,占SLE患者的1.55‰,占胸腺瘤患者的1.07%。女性10例,男性1例。SLE平均起病年龄25.5岁,平均确诊年龄26.4岁,胸腺瘤的平均确诊年龄28.5岁。SLE进展至胸腺瘤的平均病程为2.1年。确诊胸腺瘤时SLEDAI均值为3.6。5例患者行胸腺切除术,1例患者放疗。4例胸腺瘤标本可用于WHO分型,A型2例,AB型1例,C型1例。8例患者随访3~92月,6例SLE稳定,1例SLE活动,1例死于肿瘤转移。与国内外文献报道资料相比,本研究中的SLE合并胸腺瘤患者年龄偏小,发现胸腺瘤后的手术切除率偏低。结论 SLE合并胸腺瘤并非偶然现象,胸腺瘤症状隐匿,可能参与SLE发病。胸腺切除可能有助于SLE的临床缓解,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MG)患者与非自身免疫对照组胸腺组织CMTM8、CKLF1、相关趋化因子及受体的表达,为揭示MG胸腺异常及其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基因,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胸腺和MG胸腺中CMTM8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LF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增生型MG 胸腺组织中CMTM8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胸腺(2-△△Ct=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LF1蛋白在正常胸腺、MG胸腺中的均有广泛的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为胸腺基质细胞;CXCR6、CCL2、CCL8、 CX3CL1、CXCL10和CCR1在 MG患者胸腺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CL22、CCL3、CXCL12、CCR5、CCR7和CCR9基因在MG患者胸腺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CMTM8及多种趋化因子基因在增生型MG胸腺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可能在MG患者T细胞异常发育的某些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胸腺五肽对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超  李晓玉 《现代免疫学》1992,12(6):339-341
本文研究了合成胸腺五肽(TP-5)对正常小鼠和老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TP-50.5,1,2,5mg/kg ip×3d可明显增强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选择性地抑制脾细胞溶血空斑数(PFC),TP-52,5mg/kg可显著增加ICR小鼠胸腺的重量,用5mg/kg TP-5可对抗50mg/kg环孢霉素A(CysA)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体外脾细胞培养中,TP-51,5,10,20μg/ml与ConA协同作用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样,对老龄大鼠TP-5具有相同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1岁.因发现左侧颈前下部肿块3年入院,发病以来肿块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家族史.专科体检:气管居中,颈前下部稍偏左侧可扪及一4 cm×3 cm大小肿块,不随吞咽移动,质软,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无压痛及压迫感,表面皮肤颜色正常.颈部B超:颈部胸骨上窝偏左侧软组织内可见不均质等回声,大小37 mm×24 mm,边界欠清,CDFI示内部及周边可见高阻动脉血供(图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童尸胸腺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腺手术和经皮胸腺穿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例福尔马林固定童尸标本,解剖观测胸腺的形态、大小、位置与毗邻以及血液供应.结果:30例胸腺均为2叶型,左叶长、宽、厚度为59.41、23.74、8.02 mm,右叶长、宽、厚度为60.20、22.49、8.39 mm;左叶上极80.0%高出颈静脉切迹,最高1例高出至甲状腺下缘,而右叶上极63.3%高于颈静脉切迹而无高出至甲状腺下缘者;两侧叶下极48.3%平对第3肋软骨或其上、下缘处;两侧缘76.7%超出胸骨两侧缘;胸腺两侧叶动脉的来源72.0%来自于同侧的胸廓内动脉或甲状腺下动脉,静脉93.2%汇入头臂静脉或甲状腺下静脉.结论:幼儿胸腺的形态、位置变异较大,血供呈多源性.掌握其形态学特点对于胸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MA、EGFR、PTEN在不同分期和分型胸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胸腺瘤标本57例,术中留取瘤旁正常组织6份,应用Masaoka以及WHO标准分别对其进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应用上皮膜抗原(EMA)、抑癌基因(PTE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三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三种抗体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胸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MA在胸腺瘤组织的阳性率为45.61%,在正常胸腺组织中不表达.EGFR在胸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67%.PTEN在胸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88%,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EMA和EGFR表达随着分期进展逐渐升高(P<0.05),PTEN阳性表达率随着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进展而逐渐下降(P<0.05).结论 EMA、EGFR、PTEN在胸腺瘤中的表达情况能够反映胸腺瘤的WHO病理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分期,能够作为预测肿瘤侵袭性指标,为胸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扩大胸腺切除活疗重症肌无力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8例胸腺瘤或胸腺增生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38.7±3.2)岁.全组病例均于胸腔镜下行胸腺瘤或胸腺组织切除加纵隔脂肪组织清扫术.结果 所有手术胸腔镜下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者.全组患者手术时间40~120 min,术中出血量10~120ml,无手术死亡患者.全组术后无肌危象发生,留置胸引管2~5 d,住院时间3~8d.所有患者近期效果良好,获1年以上随访39例,随访率为81.25%.39例中15例完全缓解,占38.46%;16例改善,占41.03%;7例无变化,占17.95%;1例恶化,占2.56%.结论 胸腔镜下全胸腺及纵膈脂肪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微创化的发展方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小鼠同种异体胚胎胸腺移植可否作为T淋巴细胞缺陷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切除C57小鼠的胸腺作为制作细胞免疫缺陷的模型.30只小鼠被分为三组,每组10只.第一组为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第二组行胸腺切除术,作为模型对照组;第三组是胚胎胸腺移植为实验组.检测脾脏总T细胞计数及其平均体重所含T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Th(helper T cell)细胞,Tc(cytotoxic T cell)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含量,并用简化的RT-PCR方法检测T细胞DNA删除环(TRECs).结果 三组小鼠分别剩余9只、8只,8只.T淋巴细胞总数三组分别为(16.24±2.98)×107、(4.58±1.29)×107、(9.92±2.24)×107.平均体重T淋巴细胞含量分别为(7.53±1.35)×106、(2.38±0.66)×106、(5.23±1.10)×106.两组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含量最高,胸腺切除组含量最少,胚胎胸腺移植组位于两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中,三组Th细胞分别为(7.19±0.38)%、(1.51±0.37)%、(3.33±0.40)%;Tc细胞为(7.21±0.41)%、(1.31±0.32)%、(3.41±0.48)%;Tregs为(2.17±0.21)%、(0.48±0.12)%、(1.12±0.12)%.Th,Tc以及Tregs含量在三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含量最高,B组含量最少,C组位于两者之间.RT-PCR分析中,ΔΔCT值进行统计分析及进行三组ΔΔCT值的总体趋势的比较.ΔΔCT值对照组为17.04±1.69,胸腺切除组为9.53±0.84;胚胎胸腺移植组为12.45±1.51,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胚胎胸腺移植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但无法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不同胎龄胎儿胸腺组织内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表达及发育规律.方法:18~40周胎儿胸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CRαβ和TCRγδ的表达. 结果:胚胎21周,胸腺组织开始出现TCRαβ和TCRγδ阳性细胞.TCRα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被膜下及小叶间隔中,围绕血管成群分布.TCRγδ阳性细胞的分布与TCRαβ阳性细胞相似, 但细胞数量较TCRαβ阳性细胞少.38周以后胎儿胸腺内TCR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处,被膜下及小叶间隔中的TCR阳性细胞较早期少.结论:TCR阳性细胞在胚胎早期开始出现,其分布部位提示局部微环境有利于这些细胞的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19.
小白鼠胸腺发育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BALB/C小鼠从胚胎至成年胸腺发育分化的组织化学变化特征。1.胚胎胸腺皮质外带大淋巴细胞含有糖原。生后1~21 d,皮质内带淋巴细胞内可见很多糖原颗粒;以后减少,成年为阴性。2.胚胎16 d开始,胸腺皮质及髓质内均有大量ANAE阳性的淋巴细胞,以后反应性渐增,出生时已接近成年水平。在皮质的阳性淋巴细胞占皮质淋巴细胞总数的23.90±0.66%;在髓质的为髓质淋巴细胞总数的61.20±1.99%;3.SDH在胚胎16 d的胸腺淋巴细胞内出现,以后活性逐渐增强;4.5′-Nsae和ATPase在胚胎胸腺淋巴细胞为阴性;生后7 d开始,髓质内一部分淋巴细胞变为弱阳性,以后活性渐增强;5.AcP活性以吞噬细胞中最强,部分胸腺淋巴细胞为弱阳性。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9岁,因咳嗽、咯痰1周入院.入院前1周无任何诱因开始咳嗽,咯痰,痰为白色黏稠,不黄,痰中不带血.患者无畏寒、发热及盗汗,无胸痛及呼吸困难.CT:右肺近上中下叶交界处有一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界清,约2.0 cm×2.5 cm×5.5 cm.查体:步入病房,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腹柔软,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及其他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骨扫描无异常,腹部超声未见包块.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中、下叶交界处,大小5.0 cm×4.0 cm×3.0 cm,形状不规则,边界清,包膜完整.胸膜无粘连,胸腔内未见积液.术后半年,患者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