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肽(C-P)检测在2型糖尿病(DM)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37例DM患者的HbA1c,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化学发光法检测C-P,并与1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组HbA1c和FBG高于对照组,FC-P和2h FC-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和C-P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水平与2型糖尿病(T2MD)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分析其对T2MD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患者331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97例)和无并发症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服糖后不同时间C-P、血糖和HbA1c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糖、HbA1c、C-P水平对T2DM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T2DM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T2DM患者空腹C-P、FBG以及服糖后1、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组患者服糖后1、2、3 h的C-P水平低于无并发症组,服糖后3 h血糖和HbA1c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5)。服糖后1、2、3 h的C-P水平以及HbA1c水平对T2DM并发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联合检测相对于单项检测对T2DM并发症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C-P和HbA1c水平与T2DM患者并发症发生有关,对T2DM患者并发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通过动态观察两者水平变化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男性患者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98例男性T2DM患者,健康男性50例为对照,测定其骨代谢指标、FBG、HbA1c。结果:T2DM患者血清N-MID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TPINP)、25-OH维生素D3(25-OH VitD3)较对照组明显下降,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显著高于对照组。T2DM患者N-MID骨钙素、TPINP与FBG、HbA1c均呈负相关,β-CTx与FBG、HbA1c呈正相关,25-OH VitD3与糖尿病病程、FBG、HbA1c呈负相关。结论:除积极控制血糖外,应加强T2DM男性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yropathy,DPN)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对DPN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于笔者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将研究人群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NDPN)组。采集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 C-P)、血脂、尿微量白蛋白(UMA)、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并根据相关指标计算血浆渗透压水平(POP);收集肌电图检查中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PN组患者的年龄、病程、FBG、UMA、HbA1c、POP平均明显高于NDPN组(P<0.05),双侧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双侧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2h C-P、FC-P明显低于NDPN组(P<0.05)。年龄、HbA1c、2h C-P、UMA是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预测DPN发病风险分析,年龄(AUC:0.700,P=0.000)、2h C-P(AUC:0.763,P=0.000)、HbA1c(AUC:0.673,P=0.000)、UMA(AUC:0.651,P=0.000)。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DPN风险预测,根据模型预测P值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AUC=0.860,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67.6%。结论 年龄、HbA1c、2h C-P、UMA可以单独预测DPN的发生,根据以上4个因素建立的回归模型较单个因素对DPN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血尿酸和甘油三脂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选择41例2型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DM)无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均检测血尿酸(UA)、血脂、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C组)比较。结果A组患者UA、TG、FBG、HbA1c水平明显高于C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1);B组FBG、HbA1c水平明显高于C组(均P<0.01)。认为血尿酸和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与DM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筛查中应用Hcy、HbA1c以及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单纯DM不伴糖尿病肾病组(DM组)、伴DN的2型糖尿病组(DN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为75例体检健康者。三组均进行Hcy、HbA1c以及Hs-CRP联合检测,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Hcy、HbA1c以及Hs-CRP水平比较发现,对照组、DM组、DN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HbA1c以及Hs-CRP联合检测结果显示灵敏度、约登指数、特异度以及符合率均较其他检测方法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Hcy、HbA1c以及Hs-CRP联合检测意义重大,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156例 2型糖尿病(DM)中伴有DR患者(DR组)71例、未伴有DR患者(NDR组)85例进行HbA1c、FBG检测,分析HbA1c、FBG 与DR的关系。结果 DR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P<0.01),且HbA1c水平越高,DR发生率也增加(P<0. 05)。但两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bA1c水平对判断DR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有参考价值,可作为监测DM患者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长秀霖治疗HbA1C>9%的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HbA1C>9%的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长秀霖联合二甲双胍、卡博平)和对照组(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卡博平),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HbA1C、FPG、2 h PG较治疗前大幅度下降(P<0.01),治疗组FC-P、2 h C-P与对照组FC-P、2h C-P比较有明显高出(P<0.05),治疗组发生低血糖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长秀霖联合口服药物能有效降低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对HbA1C>9%的新诊T2DM老年患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欧阳清  石青峰  刘健  杨峻 《华夏医学》2009,22(3):411-4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血清果糖胺(FA)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34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与3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测定果糖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全血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糖尿病(DM)患者血清FBG,FA及HbA1c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FBG与FA及HbA1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7)分别为0.67及0.66.结论:糖尿病患者FBG、FA及HbA1c三者关系密切,若三者联合检测,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个即刻、近期和长期的血糖监控信息,有助于糖尿病(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王贤文 《重庆医学》2007,36(12):1164-1166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BG)、血清果糖胺(FMN)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清FBG、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检测血清FMN、免疫抑制透射比浊法检测全血HbA1c.结果 糖尿病组FBG(12.15±5.82)mmol/L、FMN(3.26±0.75)mmol/L、HbA1c(9.81±1.84)%,FBG与血清FMN和HbA1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2,均明显比对照组FBG(4.85±0.56)mmol/L,FMN(2.17±0.32)mmol/L,HbA1c(5.74±0.84)%高,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检测FBG、FMN和HbA1c分别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个即刻、近期和长期的血糖监控信息,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判,更好地建立和开展对糖尿病的三级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健康人和156例2型糖尿病(DM)伴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UAER、HbA1c、FBG检测,并分析HbA1c、FBG与UAER的关系.结果 临床肾病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肾病组(P<0.05),且HbA1c水平越高,UAER也增加(P<0.05).但两组FB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A1c水平对判断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考虑作为监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备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酸激酶(CK)和空腹血糖(FBG)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糖尿病患者98例,按照有无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无病变组36例,病变组62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HbA1c、CK和FBG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血清HbA1c、CK、FB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组的血清HbA1c、CK、FBG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经直线相关性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BG水平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与CK水平呈正相关,HbA1c水平与CK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bA1c、CK、FBG是诊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在该院2015年5~12月就诊患者中选择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在同期体检健康的人群中选择80倒,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和血脂指标,并对指标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bA1c、FBG、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等指标与观察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观察组中TC、TG、LDL等指标的变化与HbA1c、FBG呈正相关,HDL的变化与HbA1c呈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与HbA1c的变化与血糖控制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将HbA1c与血脂指标联合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和相关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方法,收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12月住院T2DM患者240例,按是否合并DPN,分为DPN组和非DPN组(NDPN组)。分别对2组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况、户口类型、付费方式)、体格检查资料(BMI、SBP、DBP)、相关生化资料(FBG、2 h PG、HbA1c、FC-P、2 h C-P、TC、TG、LDL-C、HDL-C、FFA、BUN、UA、Scr)及是否合并并发症(HTN、CHD、DR、DN、PVD)等进行比较,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T2DM患者合并DPN的危险因素。 结果 DPN组的年龄、病程、合并CHD、DR及FBG、FFA高于NDPN组(P<0.05);DPN组的2 h C-P、BUN、UA低于NDPN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58,95% CI:1.051~2.310)、病程(OR=1.758,95% CI:1.078~2.866)、FBG(OR=1.091,95%CI:1.006~1.183)、2 h C-P(OR=0.643,95% CI:0.352~0.843)及合并DR(OR=2.649,95% CI:1.422~4.934)与DPN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年龄、病程、FBG及合并DR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2h C-P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治疗。检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FBG、2 h PG、HbA1c及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 h PG、HbA1c及hs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治疗T2DM,能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浆HbA1c、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对2型糖尿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糖尿病(DM)患者(糖尿病组)全血标本及8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空腹糖化血红蛋白(HbA1c)β2-微球蛋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HbA1c、β2-微球蛋白检测在DM并发症防治中的意义。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β2-微球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A1c、β2-微球蛋白用于早期诊断DM并发肾功能损害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对防治糖尿病并发肾功能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63-116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IGF-1在T2DM并发OP中的作用。方法:T2DM患者80例,依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观察组40例(T2DM并发OP)及对照组40例(T2DM未并发O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1、P1NP、β-CTX,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同时测定FBG、FINS,计算HOMA-IR。Persom相关性分析观察组IGF-1及其相关影响因素。Losgistic回归模型判定T2DM并发OP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IGF-1、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BG、FINS、HOMA-IR、HbA1c及β-CTX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GF-1水平与FBG、FINS、HOMA-IR及β-CTX显著负相关,与骨密度及25(OH)D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GF-1、FBG、FINS、HOMA-IR、HbA1c、β-CTX及25(OH)D是T2DM并发OP的影响因素。结论:低水平的IGF-1及25(OH)D与FBG、FINS、HOMA-IR、HbA1c及β-CTX的升高是T2DM并发OP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降低T2DM并发OP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特点及其胰岛功能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于本院住院并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T1DM组36例、LADA组75例、T2DM组89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是否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血糖(FPG、Hb A1c、2 h PG)、C肽(FC-P、2 h C-P)、血脂(TG、TC、HDL-C、LDL-C)、肾功能(SCr、CCr)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1DM组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TG、FC-P、2 h C-P水平均低于LADA组、T2DM组,CCr、Hb A1c高于LADA组、T2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A组BMI、FC-P、2 h C-P和HOMA-IR低于T2DM组(P0.05);T2DM组HDL-C低于T1DM组,SCr高于T1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临床表现中,LADA患者近似于T2DM患者,伴有血脂代谢异常、BMI升高等反映胰岛素抵抗的特征,且LADA患者兼具T1DM和T2DM胰岛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Det)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Det作为基础胰岛素在T2DM起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Det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对其治疗前后血糖控制、低血糖情况和HOMA-β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12周治疗后,两组中FBG、2 h PB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2 h C-P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3.85%(3/78)、症状性低血糖1例,对照组24.36%(19/78)、症状性低血糖5例,Det明显优于门冬胰岛素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t作为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时HbA1c9%的T2DM患者可以良好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门诊强化治疗方案,适合初诊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9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组,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 FBG、2 h F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1),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F-CP、2 h C-P均明显升高(P<0.01),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在控制血糖以及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优于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