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冠脉介入路径与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蕊宁  袁博 《吉林医学》2012,33(8):1642-164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选择行冠脉介入患者100例,按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50例),股动脉组(50例),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痛苦显著减少,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与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 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两组术后血管并爱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6例,根据介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分为股动脉组46例,桡动脉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出血、尿潴留、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并发症、难以入眠、疼痛不适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较少,加强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3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26例患者中,行冠脉造影921例、介入治疗405例,术后均采用TRBand止血器止血,其中a组(n=429)每30min放气1次、b组(n=450)每1h放气1次、c组(n=447)每2h放气1次,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且其余临床操作处置均相同,比较三组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P<0.05、P<0.01)。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格合理的止血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两种途径开展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优势.方法 600例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股动脉组(n=300)和B组:桡动脉组(n=300),以两种途径术中、术后并发症为观察指标.结果 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病员自我感觉、舒适度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组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07年2月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19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4)和股动脉组(n=102),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及X线曝光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及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能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相对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介入治疗(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CAG及PCI的患者共204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93例和股动脉组111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躯体不适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与股动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操作时间、冠脉各支植入支架情况2组比较无明显著性差异(P>0.05);但桡动脉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躯体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结论 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诊疗具有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诊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桡动脉穿刺组(n=80,行桡动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组(n=80,行股动脉穿刺);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等一般资料、术后出血、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穿刺组介入成功率为90.0%低于股动脉穿刺组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穿刺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股动脉穿刺组有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穿刺组患者出血、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桡动脉穿刺组术后烦躁失眠、尿潴留、穿刺侧肢体疼痛、局部皮肤损伤、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244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103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141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天数、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照射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96例,成功率为93.2%,经股动脉组手术成功139例,成功率为98.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桡动脉组并发症更少(P<0.05),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P<0.01),但手术耗时长(P<0.05),造影剂用量及X线照射时间较股动脉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且手术成功率较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整理经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过临床确诊,并符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8例,其中采取经桡动脉途径的患者16例(桡动脉组),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患者12例(股动脉组).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6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较快减压放气对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即刻以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压迫止血,术后1 h开始放气减压,每隔1 h放气2 ml,第4次开始增加放气量,术后6~8 h内撤除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观察组)。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较晚较慢减压放气(对照组,在术后2 h开始放气,每隔2 h放气2ml,术后12~14 h撤除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比较。结果部分患者发生手部肿胀、手臂麻木或疼痛、术口少量渗血及局部水泡,其中,观察组手部中度肿胀及手臂麻木的发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压迫止血过程中所监测的穿刺侧拇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96.8±1.6%vs 96.6±1.6%,P>0.05)。结论较快减压放气安全、有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4月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途径58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4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PCI特点、手术并发症、患者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为100%,X线曝光时间、射线量、造影剂用量观察组略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拔管时迷走反射、尿潴留)、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较高。结论经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FI)的优劣。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82例,按照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R组)217例,股动脉组(F组)16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R组94.5%(205/217),F组96.9%(15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R组2.7%(6/217),F组11.5%(19/165);CAG操作时间R组(16.7±7.5)min,G组(14.3±5.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相近,但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8%,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1%,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8%。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