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2个月于2009年8月入我院治疗。既往病史:2005年3月因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胃周淋巴结未见转移,因经济条件差未行化疗及随访。体检: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直径约1.5cm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皮肤无粘连。左侧腋窝及锁骨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正常。腹部未触及肿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可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Ⅱ~Ⅲ期(第8版AJCC分期)胃腺癌;(2)术前胸片、腹部超声及上腹部CT等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3)行R 0切除。病例排除标准:(1)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或放疗;(2)一般临床资料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因直肠癌于32个月前行“直肠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高分化腺癌,浸润肠壁全层,部分黏液腺癌。术后化疗6次。2个月前患者出现腰臀部疼痛,腹部CT示两髂总动脉汇合处淋巴结癌转移(图1),血CEA达55.32ng/ml,入院行“CT引导下经腹无水酒精淋巴结转移癌化学消融术”,采用22号穿刺针在淋巴结两点注射,共注射无水酒精30ml(约等于淋巴结体积),术后腰臀部疼痛消失,无发热,2d后出院。消融术后1个月,腹部cT示淋巴结转移癌中心坏死液化(图2),血CEA降至3.26ng/ml。[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摘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4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和4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示, VEGF-C在胃癌组织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组(P<0.01);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强度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的数目与VEGF-C的表达强度有关(P<0.05)。提示: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Wang Q  Wang S  Sun Y  Ruan C  Liu X  Liu Y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504-506
目的 观察结肠癌患者术前麻醉诱导期联合应用善宁、卡铂对结肠淋巴结铂浓度的影响 ,以及预防性腹腔内淋巴化疗对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方法  182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腹腔内淋巴化疗组 (90例 )和对照组 (92例 ) ,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淋巴化疗组患者 ,在术前麻醉诱导期开始联合应用善宁 (0 1mg ,2次 )、卡铂 (2 0 0mg) ;对照组仅用卡铂 (2 0 0mg)腹腔内化疗 ,比较 2组患者术中结肠边缘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以及中央淋巴结铂浓度。 2组患者术后继续腹腔内淋巴化疗或腹腔内化疗 ,以腹部CT检查比较其对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结果 腹腔内淋巴化疗组患者用药 2、3h后 ,边缘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以及中央淋巴结铂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组门静脉血液铂浓度、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之间铂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联合应用善宁、卡铂可明显提高结肠淋巴结铂浓度 ,减少术后淋巴转移 ,是一种有效的腹腔内淋巴化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MR影像表现。方法 以37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并同时伴有中、上腹部区域内淋巴结胆大(淋巴结短径≥1.0cm)的胆囊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6例行MR扫描。由3位医生集体阅片,着重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 该37例中,(1)门腔间隙-胰头后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89.1%(33/37),并主要分布于门腔间隙和胰头后方;(2)腹腔动脉干组上大淋巴结出现率为78.3%(29/37),并主要分布在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3)肠系膜血管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29.8%(11/37),并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胰后段周围;(4)腹主动脉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51.3%(19/37),并主要分布于左肾静脉颊的腹主动脉左侧和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结论 胆囊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这种分布特点与胆囊-胰后区、胆囊-腹腔动脉干和胆囊-肠系膜这3条胆囊淋巴引流途径有关。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9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个月。查体:消瘦,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图1);颅脑和腹部CT、骨核素断层扫描未见转移灶。2008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完全位于左肺上叶内,质硬,大小约10cm×15cm,切除左肺上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肺癌肉瘤(鳞癌+纤维肉瘤,图2),纵隔及肺内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9.
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诊断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J  Sun Y  Wang Z  W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43-74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针吸活检术(EUS-FNA)诊断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Pentax FG32-UA超声内镜及直径为0.8mm的GIP穿刺针(Medi-Globe),对10例患者(6例肺部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右肺肿块,1例食管旁肿块,2例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行EUS-FNA。结果:1例患者未能取得足够的标本;US-FNA诊断为恶性肿瘤者7例(小细胞癌5例,鳞癌、腺癌各1例,均经随诊确诊),良性病变者2例(分别经胸腔镜或纵隔镜及随诊确诊)。未出现任何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结论:EUS-FNA在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是一准确、安全、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7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不适1个月余入院,入院查体:桶状胸,双肺呼吸音清.锁骨上无肿大淋巴结.胸部CT示:食管上段扩张,食管中下段有团块状软组织影,未侵及周围器官,纵隔无肿大淋巴结.腹部B型超声波示:右肝内胆管壁钙化,余正常.胃镜示:进镜25~30 cm处见一球形隆起物,似有蒂,活检钳触碰质硬,表面糜烂有渗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在胃癌淋巴结中的表达,以进一步阐明胃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29例胃癌组织淋巴结中SLC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转移淋巴结中SLC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正常胃黏模组织,但其表达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不相关。结论:在胃癌转移淋巴结中,SLC的表达明显受抑,后者可能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提高淋巴结中SLC的表达可能成为控制胃癌转移和复发的又一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术中肿瘤病灶切除、淋巴结清扫,纵隔热灌注化疗,临床观察热灌注化疗对残留至气管,支气管,或胸主动脉、奇静脉等器官的肿瘤肉眼微小病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食管癌病变浸润超过外膜层外侵至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奇静脉等器官患者112例随机分两组:A组(灌注组)56例术中42℃~43℃无菌蒸馏水2000—2500ml加入顺铂150mg,5-氟尿嘧啶1200mg在体外循环下行纵隔热灌注40min;B组(非灌注组)56例。结果A组(灌注组)术后第一年有6例出现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转移,术后第二年有11例纵隔区域复发及淋巴转移;B组(非灌组)术后第一年有14例出现纵隔局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转移,术后第二年23例出现隔区域肿瘤局部复发淋巴转移。结论晚期食管癌术中纵隔热灌注化疗可明显减少或延迟纵隔区域肿瘤复发及淋巴转移,提高术后第1~2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胃癌癌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胃癌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5岁。因剑突下隐痛不适伴间断黑便2个月入院。查体:消瘦,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部未扪及肿块,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腹水征(-)。血常规检查:红细胞1.52×1012/L,血红蛋白56 g/L,红细胞压积26%。大便潜血(+)。胃镜检查示:胃窦-体部小弯侧4 cm×4 cm巨大深凹溃疡(图1),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未见癌细胞。腹部B超及胸片未发现肝、肺转移灶。  相似文献   

15.
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减少术后复发以改善食管癌治疗长期疗效。方法104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56例按传统术式行食管切除+肿大淋巴结摘除术,48例行系统性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3例手术死亡(2.9%),余101例病人中29例术后接受顺铂+氟脲嘧啶辅助化疗,其中15例为传统术式病例,14例为二野清扫病例。结果胸腹二野清扫手术时间虽然较传统术式延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未见增高。二野清扫组清扫淋巴结组数(10.5组对3.2组,P〈0.001)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组数(1.1组对0.6组,P=0.038)均显著多于传统术式组。通过淋巴结清扫发现,双侧喉返神经旁(16.8%)、食管旁(22.9%)和胃左动脉旁(16.8%)淋巴结为胸段食管癌常见转移部位,10.4%病例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上纵隔(20.8%)与中下纵隔(31.3%)及上腹部(25.0%)3个区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野清扫组25.0%病例因扫除了传统术式可能遗漏的转移淋巴结使手术根治性提高,另有12.5%病例手术病理分期因此由pN0上升至pN1。术后辅助化疗病人中86.2%完成2个以上疗程,平均化疗3.1个疗程,无严重毒副作用或死亡。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术式组(36.4%对24.9%,P=0.049),术后化疗组显著高于未化疗组(44.8%对20.7%,P=0.023),接受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化疗者5年生存率最高(46.2%),显著高于单纯进行传统手术且未行化疗的病例(19.4%,P=0.018)。结论系统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病理分期准确性,淋巴结清扫与术后辅助化疗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0岁。左肾癌根治术后2年,发现左阴囊内肿块于2005年4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左腰部酸痛伴全程肉眼血尿入院,B超示左肾实质性肿瘤,腹主动脉旁未见淋巴结肿大。CT示左肾巨大占位,直径约10cm。行左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透明细胞癌,累及肾盂,未侵犯肾包膜,肾门处血管未见癌浸润,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见转移,肾盂未见癌浸润。S-100蛋白、p21单克隆抗体、癌胚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60%(+),p53单克隆抗体、波形蛋白(-)。术后未进行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动静脉联合给药的FLEOX新辅助化疗加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的手术可切除率。方法对术前CT检查发现伴有严重的第3、7、9、12组淋巴结转移、或第14、16组淋巴结转移而难以切除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氟尿嘧啶(5.FU)370mg/m^2,静滴,第1~5天;亚叶酸钙200mg静滴,第1~5天;足叶乙苷80mg/m^2与奥沙利铂120mg/m^2经动脉注射,第6、20天;每5周重复1次。其中12例伴有中、重度营养不良者酌情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状况好转后进行化疗,以使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结果5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有效率(CR加PR)为84.0%;12例伴营养不良的病例在化疗结束、拟行手术前体重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恢复正常。手术切除率为78.0%,全组均成功进行了胃次全切除、全胃或联合脏器切除和D2+α、D3淋巴结清扫术。结论动静脉联合给药的FLEOX新辅助化疗加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7岁,1995年8月23日因胃腺癌行胃癌R_2根治毕Ⅰ式吻合术.术中无腹水,肿瘤位于胃小弯侧,约2cm×2cm×2cm,7、8、9、12组淋巴结肿大.病理报告:胃溃疡癌变(腺癌),切除近远两断端未查到癌细胞,胃小弯处淋巴结4个癌转移2/4,8、9、12组淋巴结共4个均显慢性炎症.术后9d拆线,12d出院.嘱出院后定期复查,术后3年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并给FAM方案间断化疗,恢复尚可,术后4年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皮肤感觉障碍,于2000年2月11日经颅脑CT示:左侧顶叶侧脑室外方示一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其边缘密度较低,中心呈不规则致密影,病变最大截面约2.3cm×2.4cm,其周围伴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带,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略左移.结论:颅内转移瘤.经拍胸片观察,未发现转移病灶,明确了胃癌直接颅内转移.  相似文献   

19.
胃癌腹腔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0例术前及术中检查均未发现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例, 术中行道格拉斯窝处的腹膜活检并行HE常规染色和CK 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同时用RT 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CK 20 mRNA的表达。结果 全部患者道格拉斯窝活检腹膜HE染色均为阴性。CK 20免疫组化检查的阳性率为24.0%(12/50);RT 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 20 mRNA的阳性率为36.0%(18/50);CK 20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的12例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 20 mRNA检查均为阳性。CK 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P<0.05)。CK 20 mRNA阳性和阴性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22.2%和62.5%(P<0.01)。结论 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未发现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可行腹腔冲洗液RT PCR检查以发现有无腹腔微转移,该项检查可为胃癌正确分期、腹腔内辅助化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其发病位置特殊,区别于胃癌和食管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是AEG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淋巴结转移可向口侧的下纵隔淋巴结及肛侧的腹腔淋巴结发生转移,因此,AEG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时除了常规清扫腹腔淋巴结外,下纵隔淋巴结也应该被列入清扫范围,但是对于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适用人群、清扫范围和手术入路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由于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加之下纵隔淋巴结位置较高,清扫难度较大,一般只在部分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