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免疫转印技术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陈株、R_(22)株结构蛋白。病毒抗原系感染乳鼠脑内增殖,硫酸鱼精蛋白—PEG法提取。采用免疫EHFV血清(浙江R3血清,抗R22血清)及抗EHFV单克隆抗体(R_(31)、A_(19)、A_(20)、A_(35)、A_(25—1))对两株病毒多肽抗原进行分析。结果陈株具有75KD,69KD,66KD,61KD4条多肽,R22株具有72KD.69KD,的KD3条多肽。抗体识别模式表明两株病毒抗原仅有微小的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开展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方面的工作,作者应用Vero-E6细胞培养技术,从7份褐家鼠肺中分离到1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从11份EHF急性期病人血清中人到5株EHFV,从3份急性期病人尿中分离到1株EHFV。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毒力及抗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3株不同来源的HFRSV在乳小白鼠内传代,测定其平均死亡时间,并计算经脑内及皮下接种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半数感染量(ID50),选择其中17株病毒测定其蛋白含量,核膜结构蛋白滴度,二者的比值及其比活性。结果提示:43株病毒据其毒力分为4个型,其乳鼠内传代次数与平均死亡时间及LD50、ID50无平行关系,不同毒株的核、膜结构蛋白比值,比活性各不相同,说明不同来源的HFRSV毒力、抗原性各有差  相似文献   

4.
姚磊  盛鹏  朱德钟 《重庆医学》2000,29(4):294-295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HEC)内的增殖。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酶斑法检测FRS病毒(A9、PUV株)感染后HEC的病毒繁殖动态,亲与病毒在Vero-E6细胞繁殖动态相互对比。结果 HFRS病毒感染HEC后第一天即可检验到病毒释放,A9株第3在达增殖高峰,PUV株第7天达增殖高峰。结论 HFRS病毒可在原妈靶细胞HEC内增殖但不同的病毒株繁殖速度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其致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或宿主动物,确定流行类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对潍坊市鼠类、家庭饲养的家兔和鸡进行了调查。共检测鼠肺标本2931份,流行性出生热病毒(EHFV)抗原阳性45份,阳性率为1.5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带毒率分别为2.57%,1.09%,0.28%,0.59%;检测某学院实验大白鼠肺164份,EHFV抗原阳性24份,阳性率为14.63%;检测家兔血清80份,EHFV抗体阳性1份,阳性率为12.5%,初步证实潍坊市EHF传染源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其流行类型为家野鼠混合型。南部以野鼠型为主,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以家鼠型为主,并有实验动物型存在。  相似文献   

6.
兔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的抗出血热病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西兰白兔的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中提取兔防御素,测定其体外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兔防御素对EHFV感染Vero细胞无阻断作用,而对EHFV有直接杀灭作用,20μg/ml时其抗病毒指数为1.96。同时,兔防御素对EHFV在Vero中的增殖有抑制作用,40μg/ml时其抗病毒指数为2.08。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物中病毒DNA的原位杂交法。方法 制备和培养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并进行病毒感染;在感染后的第3,5天及第1~4周连续取样用地高辛标记的HCMV即刻早期抗原(MIE)和晚期抗原(LA)寡核苷酸特异性探针分别进行核酸原位交杂,检测受染神经元内相应病毒核酸及分布。结果 MIE寡核苷酸探针可在HCMV感染后第4~7天检出神  相似文献   

8.
用两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观察EHFV对HUVEC形态学和分泌前列环素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EHFV的HUVEC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PGI2的分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EHF发病的莒南县,捕获了243只刺猬,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组织,制成1458份标本,进行冰冻切片,用IFAT检测EHF抗原,有33只刺猬、66份标本检测阳性,阳性率占总数的13.62%和4.7%,同时解剖发现各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提示EHF的流行与刺猬携带EHF病毒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10株HFRSV乳小白鼠脑内接种传代后,滴定其毒力(PFu/0.1ml)、核、膜结构蛋白抗原(RPHA、HA)、并以活毒一次免疫,1个月后以IFA、HI、RPHI、PRNT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并以交叉HI、交叉RPHI证实各毒株间抗原性的关系。结果提示:选择HFRS疫苗株时,高的HA/RPHA比值是必要的;且UR、R_(22)、L_(99)株病毒抗体与其它10株病毒有广泛的交叉反应、被推荐为疫苗首选毒株,需进一步与HFRS各型病毒作广泛的交叉试验。  相似文献   

11.
用酶消化法自人脐带静脉分离内皮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观察EHI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增殖和复制。结果表明,从第一代培养第7日起,在感染内皮细胞胞浆内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数及胞浆内病毒抗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和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多,而感染细胞未见明显病变。提示EHF病毒可侵入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复制,参与EH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了EHF死者和患该病孕妇的胎儿尸检心脏标本,发现人体心脏组织内存在典型的EHF病毒颗粒、包涵体、病毒抗原层和病毒相随颗粒。心肌纤维横向及纵向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和增生,线粒体变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病变。表明EHF病毒对心脏有直接损伤作用,并可由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3.
Tracingoftheviralantigensbygold-labelledantibodiesintheexperimentallyinfectedsucklingmicewithChenstrainhemorrhagicfeverwithre...  相似文献   

14.
G Wu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8):481-3, 510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role of 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 in transmissio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EHFV),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from 1988 to 1990. EHFV was isolated from both larvae of free mites collected from the grassland of endemic areas and larvae of filial mites hatch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suckling mice bitten by these larvae were infected by EHFV. Because only the larvae of chigger mite can bite vertebrate hosts and only take a full meal in its entire life cycle, the pathogen carried by it can only be originated from its parent mite via transovarial route. Thu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natural infection of EHFV in these mites is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 (L.) scutellare can naturally be infected by EHFV; EHFV can be transmitted to the vertebrate host by biting of the larvae and can be transferred via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in mites; and therefore, L (L.) scutellare can serve as a transmitting vector of EHF.  相似文献   

15.
用两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观察EHFV对HUVEC形态学和分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EHFV的HUVEC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PGI2的分泌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揭示:EHFV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可能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程初期血浆PGI2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建立离乳大鼠腹腔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模型,应用荧光和放免技术,观察了大鼠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感染组大鼠血浆中的儿茶酚胺(NE、DA)、5-羟色胺系统(5-HT、5-HIAA)、组胺(HM)和血栓素代谢产物(TXB2)等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K-pGF1a)则明显降低,后两者的比值增大。实验表明,EHFV所致的病毒血症引起机体应激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加强及其代谢的紊乱。结果提示,在EHF病程中,体液因素的变化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纠正体液因素的紊乱是EHF的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将含有EHFV的黑线姬鼠的血、尿和粪悬液采用两种方法对捕自非EHF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一为用感染材料灌胃,另法用感染材料浸泡大米任鼠自行取食。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EHFV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损伤的消化道粘膜感染。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乙脑病毒京卫研1株经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制成了流乙脑炎的动物模型;在电镜下对小脑几种神经细胞以及大脑皮质、间脑、中脑神经细胞进行了观察。描述了小脑颗粒细胞、蒲氏细胞及高尔基神经细胞的超微病变;并比较了与其大脑皮质、间脑、中脑神经细胞病变的异同。发现在乙脑病毒感染的神经细胞内可出现内质网、病毒复制多泡体以微聚体为中心形成的放射状结构,描述了其形态变化,讨论了其发展过程、重要性和意义。感染后期,发现部分坏死细胞核中可有病毒粒子存在,认为是由于病毒粒子从胞浆进入核内所致。证实了陈立明的假说乙脑病毒粒子可在小鼠感染细胞的核周间隙内形成;井进一步证实其所提出的病毒粒子释放方式;同时观察到病毒粒子多在感染神经细胞的突起处释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987年9月,在某校大面积灭鼠的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了鼠类流行性出血热(EHFV)病毒携带状况检查,结果查鼠肺219份,EHFV抗原阳性20份(9.1%),研究认为:用5/万敌鼠钠盐灭鼠对鼠肺检出EHFV抗原无影响;黄胸鼠、褐家鼠及其黑变型均可携带EHFV;其鼠密度与带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雌鼠及成年鼠带病毒率明显高于雄鼠和非成年鼠。  相似文献   

20.
将EFIFV_(114)株感染MA_(104)、BSC细胞获得成功,病毒抗原检出时间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第一代的第4天和第6天,病毒抗原在 MA_(104)细胞上的检出时间较 Vero-E。细胞早两天,并且具有与 Vero-E_6细胞相同的生长特性。病毒释放商峰在其感染细胞后第9~13天,病毒在两株细胞中的效价均可达到 TCID_(50)10~(-6)/0.1ml,这一研究为 EHFV 提供了新的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