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12~2013-12间行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头颅CT,共有1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治疗效果较差,3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死亡2例,慢性血肿复发4例。分析其出血来源有三个方面。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并不罕见,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并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冲洗引流术(BHID)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提高CSDH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1年12月经钻孔冲洗治疗的216例CSD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治愈213例,死亡3例,出现其他并发症13例。其中血肿复发8例,癫痫发作及脑卒中各2例,张力性气颅1例。结论:BHID治疗CSDH较为安全,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和一定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是经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而术后引流的成功与否,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现对临床21例CSH术后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9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7岁。均有头部外伤史,头颅CT证实。手术方式:19例经颅骨钻孔,2例去骨瓣开颅,术后均置管引流,选用引流管为一柔韧的硅胶管,侧面开小孔,外径0.6cm,内径0.4cm,引流管置放时间48~72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1.5天,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高玉松  刘正义 《中原医刊》1998,25(10):31-32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首选方法,其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创伤小,治愈率高;但仍有一些严重并发症影响其临床病程及预后。我院从1990年1月至1995年5月,用钻孔引流治疗CSDH150例,发生并发症7例,占4.7%,其中血肿复...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6岁,因左下肢乏力、活动不利,经CT检查确诊为右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于1998年6月11日入院。有2型糖尿病多年,服药控制。体检:意识清,体温正常,颈软,左下肢肌力Ⅲ级。在局麻下行钻孔冲洗血肿引流术,引流出暗红色液体约100ml,术...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至2006年本院手术治疗的43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复发5例,死亡1例,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6%和2.3%。复发的5例患者平均年龄70.2岁。其中因服用抗凝剂复发1例,因术后大量颅内积气复发1例,高密度复发1例,等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1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凝血机制异常、血肿的密度、术后积气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CSD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方法 CT或MRI随访9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和20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结果 没有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直接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只有通过硬膜下积液间接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67例次经CT扫描或手术等证实从硬膜下积液转变成硬膜下血肿。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是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占颅内血肿的10%左右[1]。以往的人体解剖学认为CSDH系指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具有完整包膜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包膜内含有液体或混有凝血块的血肿。近年来,Schachenmyer等人发现术中所见蛛网膜实际是由硬脑膜的最内层与蛛网膜的最外层(屏障层)紧密贴合形成的界面层,硬膜边缘层与硬膜其余部分的连续形成了硬膜间的疏松间隙。Hains[2]亦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通常所谓的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7例由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7例患者是由ASDH转化而来。结果:7例CSDH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由ASDH转化为CSDH的老年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4年手术治疗的85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血肿复发3例,张力性气颅1例,脑挫裂1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脊液漏1例,脑内血肿1例。结论认识CSD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随着CT的普及,近年发现由硬膜下积液(TSE)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病例增多,并引起了神经外科的重视。现就我院近年来发现的经CT证实的16例TSE转变为CSDH的病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继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11年收治的16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统计术后继发颅内血肿的病例,并总结出血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术后继发颅内血肿10例:手术术区周围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急性硬膜外硬膜下混合血肿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3例,手术同侧远隔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对侧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本组全部治愈,遗留轻度肢体功能障碍3例。结论: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但对其严重的并发症继发性颅内血肿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8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切取的包膜留作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包膜组织的变化。结果 8例复发者经再次手术治疗,治愈7例,死亡1例。手术标本光镜下观察,发现包膜内血管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手术操作轻柔,避免颅内压急剧变化和血肿残留,保持引流通畅,是降低CSDH术后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部分有偏瘫、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局灶性脑部症状.我院神经内科于1995~2008年收治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SFC)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成因及治疗。方法:从临床、影像学、包膜光镜电镜等方面观察SFC转为CSDH的演变情况。治疗采用钻孔引流冲洗或胃瓣成形术。结果:SFC演变为CSDH的包膜与单纯CSDH包膜结构相同,手术方式相同。结论:SFC新生包膜毛细血管增生,纤溶系统激活,毛细血管反复出血可能为CSDH的形成机制。对该病及时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较多 ,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我科自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6月 ,应用二氧化碳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3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 6 7~ 82岁 ,平均 75岁。 2例病人均有轻微外伤史。 1例无明显外伤史。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并不困难 ,据病人的外伤史 ,神经系统症状 ,以及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1.3 治疗在手术方法上我们做了如下改革 :在血肿腔较低位置钻孔 ,冲洗血肿腔干净后排净液体 ,根据流出的积血量冲入等量二氧化碳气体 ,不…  相似文献   

18.
19.
慢性硬膜下血肿162例术后癫痫原因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癫痫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发生术后癫痫7例,占全组患者总数的4.32%。其中死亡1例。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癫痫是较常见手术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术中缓慢引流血肿、使用温盐水冲洗、注意引流管放置深度可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0.
68例老年人硬膜下血肿中,64.7%外伤史不详,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认为对老年颅内压明显增高而偏瘫相对较轻,进行性嗜睡或波动性意识障碍,按缺血性中风治疗病情加重者应疑及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