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们调查了76例(♂44,♀32)1~3岁中国小儿主动脉弓对应脊柱的位置、主动脉弓的长度、周径以及其分支类型。一、小儿主动脉弓的上缘,平均位于第二、三胸椎椎间盘高度;下缘平均位于第四胸椎上1/3高度。二、主动脉弓中部水平,平均位于第三胸椎下1/3高度,76例1、2和3岁小儿在脊柱第七区内的分布,按年龄分别为脊柱分区的6.05、6.10和6.19。小儿的高于成年人。三、1、2和3岁中国小儿主动脉弓的长度平均分别为20.6±1.31毫米、19.3±0.59毫米和20.8±0.43毫米。四、1、2和3岁中国小儿主动脉弓的周径,于发出无名动脉之前,平均分别为35.8±0.86毫米、36.4±1.04毫米和38.6±0.83毫米;于发出左锁骨下动脉之后,平均分别为26.1±1.01毫米、26.9±1.25毫米和29.7±0.79毫米。五、在76例中国小儿主动脉弓的分支中,共观察到七个类型,其中有1型并未包括在张为龙根据 McDonald 和 Anson 分型的基础所提出的20型内。若将此型计算在内,人类主动脉弓的分支型,则可扩大到21型。此七型如下:A 型:52例,占68.42±5.33%。B型:11例占14.47±4.03%。C 型:4例,占5.26±2.56%。D 型:1例,占1.32±1.31%。F 型:4例,占5.26±2.56%,其中有1例称甲状胸腺干。BF 型:1例,占1.32±1.31%,此型由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合成的共同干以及左锁骨下动脉构成,并由共同干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我们依照 De Garis 的分型,将 B 型和 F 型合并成 BF 型。J 型:3例,占3.95±2.23%,本型在小儿的出现率较成年人高。六、将本文76例主动脉弓分支型与成年人相对照,结果表明,主动脉弓的分支类型随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
桡神经浅支的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5具(30例)成人尸体的桡神经浅支的营养动脉及其来源动脉的数目、外径等。平均每条神经有3.47±0.22支营养动脉,外径平均0.23±0.07毫米。营养动脉的来源动脉,直接由桡动脉发出者占17.31±3.71%;间接从桡动脉的分支发出者(主要是桡侧返动脉、桡侧伸腕肌支和桡动脉的皮支等)占82.69±3.71%。除桡动脉外,其余来源动脉的外径平均为0.64±0.03毫米。观察结果表明,以来源动脉为蒂,作为桡神经浅支移植的吻接血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国人足背血管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0侧成年尸体足部标本,由作者解剖后进行观测,其结果报道如下: 一.足背动脉及其分支(一)足背动脉的起源及分型:足背动脉直接由胫前动脉延续者占90%,由腓动脉穿支延续者占4%,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合并者占6%。按行程分为五型:常见型74%,偏外侧型10%,偏内侧型4%,短干型6%,代替型6%。(二)足背动脉的长度及外径:足背动脉自踝间线至分为终支处的长度为71~101.6毫米,平均86±1.3毫米。其外径:近端为1.4~4.1毫米,平均2.6±0.06毫米;中段0.9~2.8毫米,平均2.1±0.07毫米;远端0.6~2.5毫米,平均1.6±0.05毫米。(三)足背动脉的分支:1.内、外踝前动脉:內踝前动脉起于踝关节上方者22%,起于踝关节平面者78%;外踝前动脉起于踝关节上方者2%,起于踝关节平面者82%,起于踝关节下方者16%。2.跗内、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起于楔骨平面者64%,起于舟骨平面者30%,起点高于舟骨平面者6%;其中跗内侧动脉2支者占62%。跗外侧动脉起于距骨颈平面者80%,稍高或稍低者20%,其中跗外侧动脉一支者占68%。3.跗骨室动脉:其出现率为84%,一支者占58%,二支者占26%。4.弓状动脉:弓状动脉出现率为48%,按Huben的分型,A_1型占8%,A_3型占8%,A_3型占12%;B_1型占10%,B_2型占6%,B_3型占  相似文献   

4.
腋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5具(250侧)成年尸体(男88具,女37具)上进行了腋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在44具(男27具,女17具)尸体上测量了各分支起点距胸小肌上缘的距离。腋动脉平均长度为11.39±1.42厘米,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腋动脉第一、二、三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30±0.74;2.74±0.63;7.36±0.90厘米。腋动脉的分支中,以胸外侧动脉和肩胛下动脉的起源变化较大,不直接起源于腋动脉而与其他支共干的分别为30.40±2.91%和48.40±3.16%。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为54.80±3.15%,系分布于肩胛下肌上份的支,可起于腋动脉的任何一段。考虑到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腋动脉的典型分支应为7支,而一般教科书的叙述为6支。此外本文尚发现腋动脉发出少数属于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的分支。  相似文献   

5.
<正> 测量了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40-94岁人体标本的头臂干、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起始处1 cm 以上的真正周径。用统计学处理,得出如下结果:(1)头臂干平均的周径为3.64cm;右锁骨下动脉平均周径2.90cm,左锁骨下动脉平均周径2.84cm;右颈总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平均周径2.22cm。  相似文献   

6.
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 (中国人体调查 .1986.352 )占 1.4 8% ,作者在解剖时发现 1例 ,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 ,头臂干缺如 ,主动脉弓凸侧见有四大分支 :自右向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分别为15、10、17和 2 2mm。其中 ,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的间距为 2mm ;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的间距为 4mm ;左锁骨下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的间距为 13mm。右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后 ,跨越右无名静脉前面斜行向上经右胸锁关节后方到达颈部。右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7.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尺神经手背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0侧尺神经手背支进行了解剖和观察,其长度为52.80±1.88毫米,其起始处、穿离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分为指背神经处的宽度分别为2.05±0.04毫米、1.99±0.05毫米、1.94±0.04毫米,厚度分别为0.81±0.04毫米、0.76±0.04毫米、0.74±0.04毫米,神经束的数目分别为2.68±0.08条、2.60±0.09条、2.15±0.07条。营养动脉主要来自尺动脉和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腕屈肌动脉,其支数平均为1.67条,长度为6.59±0.36毫米、外径为0.16±0.05毫米,来源动脉的长度为8.81±0.60毫米、外径为0.32±0.03毫米。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 6 3例成尸上观察了肝动脉的起源和行程 ,腹腔干及主要分支外径和腹腔干至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距离。结果肝右、左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和腹腔干外径分别为 3.1± 0 .5 ,2 .8± 0 .3,4.0± 0 .12 ,5 .3± 0 .2 2和 7.4± 0 .4mm ;正常型肝动脉占 5 0 .79% (32例 ) ;Hiatt 、 型分别占 19.0 5 % (12例 )和 6 .34% (4例 ) ;腹腔干至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为 7.4± 0 .33 mm。讨论了肝动脉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显微血管外科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巨—微视血管解剖学的开拓。作者对30具(60侧)3岁左右的童尸肩胛下动脉系的血管,在显微解剖镜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观察结果一、肩胛下动脉干60侧肩胛下动脉中55侧起自腋动脉第Ⅲ段,占91.67±3.57%;4侧起自腋动脉第Ⅱ段,占6.67±3.22%;一侧与胸外侧动脉合干起自腋动脉第Ⅱ段,占1.66±1.65%。起始处平均外径2.23毫米、干长9.39毫米。伴行的肩胛下静脉平均外径2.47毫米、长10.89毫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0例女性乳房外侧部动脉的起源、管径、分布及吻合等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至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全部存在,有静脉伴行。其中38%起于胸外侧动脉;24%起于肱动脉;15%直接起于腋动脉。2.动脉呈主干形分布,其中一支型有28侧(56%);二支型20侧(40%);三支型2侧(4%)。3.动脉起端口径平均为1.37±0.06 mm;长度平均为171.95±7.82 mm;动脉分支宽度平均为52.86±3.18 mm。4.动脉供血区除乳房外侧部的皮肤外,还至腺体、乳晕和乳头。5.起自腋动脉的各支,为肌皮腺型血管;起自肱动脉的为皮腺型血管。6.动脉干距乳头中心水平距离平均为38.64±2.34 mm。7.乳房外侧部的动脉与周围动脉间有多处吻合,其中与胸廓内动脉穿支的乳房支,在乳头上、下方的吻合最多。8.24%起于肱动脉的乳房外侧动脉的蒂长,位置恒定表浅,吻合丰富并有静脉伴行。讨论了有关动脉的临床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带枕血管的颅骨瓣转位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发出后经颞骨枕动脉沟向后上迂曲走行后浅出,其浅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1.0±0.1)cm、中线外侧(3.5±0.2)cm,浅出点处外径(2.1±0.1)mm.枕动脉浅出后向上行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分支营养头部(包括枕部、耳后、后颅项)大致2/5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枕动脉深段至分支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本文结果  相似文献   

13.
1.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的非常固定,右侧起于头臂干的时有变异,较常见的是成为主动脉弓的第四枝向右过脊柱与食管之间而后经路与一般的相同,这种变异本材料中有3.3±1.6%。血管周径右侧粗的居多。2.锁骨下动脉分枝,个体差异很大,分枝数变动于3—6枝之间,本材料中以四个独立枝的居多为总数的39.3±3.1%,四枝中含有椎动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肋颈干等四个独立枝,而甲状颈干由甲状腺下、颈升、颈浅、肩胛上、颈横等五枝组成的为代表型,为总数的32.7±3.0%。3.锁骨下动脉分枝类型在个体上的分布,变动性很大,有31.1±4.1%是对称型,有68.9±4.1%是不对称型,对称型中以第Ⅱ型之第1分型为多,居总数的16.4±3.3%,不对称中以左侧Ⅱ型右侧Ⅲ型的较多见,为总数的10.6±2.7%,其次是左侧Ⅲ型右侧Ⅱ型的为总数的9.0±2.5%。4.椎动脉两侧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居多,占总数的92.2±1.7%,左侧椎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的也较常见,本材料中有5.7±1.4%。血管周径两侧等粗的较多,为42.7±3.4%,右侧粗的较少为17.6±3.6%,本动脉向上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的为最多,占总数的82.4±2.5%,尚有10.2±2.1%进入第五颈椎横突孔。5.胸廓内动脉,独立由锁骨下动脉起始的占82.4±2.4%共同干中以与甲状颈干同干的为多,占11.0±2.0%,与肩胛上同干的5.7±1.5%,起点居前斜角肌内侧的为98.8±0.6%,位于后方及外侧的较少。6.甲状腺下动脉由甲状颈干起始的非常固定,为94.3±1.4%,有少数起于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本动脉有时完全缺如,或特别细弱而不能达及腺体,此时主要由甲状腺最下动脉或本侧甲状腺上动脉代替之。7.颈升动脉的起始,变动性大,有41.0±3.1%起于甲状颈干,有29.1±2.9%起于颈横动脉,15.1±2.2%起于甲状颈干,有8.6±1.7%起颈浅动脉,4.5±1.3%起于肩胛上动脉,少数有双枝存在。8.肩胛上动脉的起始,变动性较大,有37.7±3.1%起于甲状颈干,有30.8±2.9%起于锁骨下动脉。20.5±2.5%与颈横动脉同干起于甲状颈干,还有的起于胸廓内或与颈横动脉同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前斜角肌内侧的居多,有60.6±3.1%,居后方的较少见,由前斜角肌内侧起始的都过臂丛神经的浅面,反之则穿过或过臂神经丛的下方。9.颈横动脉的起始,各国人间的差异很大,本材料中以起自甲状颈干的为多,占45.5±3.1%,起自锁骨下动脉的有29.1±2.9%,与肩胛上动脉同干起于甲状颈干的20.5± 2.5%,还有的与肩胛上同干起自锁骨下动脉或起胸廓内动脉的。起点居前斜角肌内侧的篇多。10.颈浅动脉由颈横动脉起始的67.2±3.0%,由甲状颈干起始的27.0±2.8%,还有的起于肩胛上动脉或锁骨下动脉。11.肋颈干是锁骨下动脉分枝中非常固定的一枝,本材料中有90.9±1.8%,有少数颈深动脉与最上肋间动脉不成干而独立起始的,肋颈干两侧起点左侧位第一段的有81.1±3.5%,右侧位第二段的有93.5±2.2%,颈深动脉多过第一肋骨上面而最上肋间动脉多过第一肋骨前面分布,仅有少数过肋骨下面或后面的,其分布区域以第一、二肋间隙的为最多见。综合观察材料中,除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右侧较多见,(其侧差12.3±3.5%),及胸廓内动脉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者右侧多于左侧者(侧差18.8±4.7%)外,其它部分男女性差及左右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股深动脉类型,测量其长度和外径.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 6%)发出;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长度和外径分别为股深动脉18.0±8 .7mm,5.7±1.6mm;旋股内侧动脉17.6mm±10.7mm,3.6±1 .0mm;旋股外侧动脉14.8±9.6mm,3.7±1.1mm.研究数据为显微外科学和介入放射学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解剖101侧头颈部标本,观测供应扁桃体的各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1.咽升动脉:64.4%起于颈外动脉起点上方12.9±6.6mm,25.7%起干枕动脉远端3.4±3.8mm,6.9%起于颈内动脉分又处,2%起于颈内动脉,1%起于舌动脉。单条咽升动脉93侧,双条7侧,3条1侧。成人该动脉管径1.15±0.21mm,它发出椎前支、鼓室下支和咽支,咽支发小支至扁桃体。2.腭升动脉:71.3%起于面动脉远湍  相似文献   

16.
<正> 解剖过程发现一女性童尸(约13岁),左甲状腺下动脉缺如(左侧同样缺甲状颈干及其发出的分支),右甲状腺下动脉从右甲状颈干发出,起始外径1.8mm,斜向左上入甲状腺左侧叶。左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外径1.8mm。从头臂干发出的甲状腺最下动脉,起始外径3mm,斜向左上从甲状腺峡中部入甲状腺(附图)。本例尸体因缺左甲状腺下动脉,故甲状腺最下动脉可能起代偿性功能。甲状腺静脉及甲状腺上动脉  相似文献   

17.
女尸,河南人,约45岁,中等身材,两上肢对称。心脏位置、大小正常。主动脉弓正常。主动脉分支缺少头臂干。由近心脏侧至远侧依次发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于气管左缘直接起自主动脉弓,起始部压扁外径为11毫米,起始后向右上斜越气管前壁(气管前壁有动脉压痕),动脉与气管右缘夹约35°,经甲状腺右侧叶后外上升,平舌骨平面分出颈内、外动脉,全长145毫米。左颈总动脉,紧邻右颈总动脉的左侧,起自主动脉弓。起始部压扁外径13毫米,沿食管左侧垂直上升,食管壁上留有压痕,出胸廓上口,平舌骨平面分出颈内、外动脉,全长127毫米。左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18.
空肠和回肠直动脉及器官表面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空、回肠直动脉分支类型的观察、测量不同类型直动脉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 ,探讨空、回肠血供形态的异同 ,为临床空、回肠疾病手术、器官移植、介入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取 15具成人及 2~ 6岁小儿 10具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直动脉 ,将空回肠均分 5段观测相关指标。结果 成人空肠 (1、2段 )及回肠 (3~ 5段 )直动脉起始处外管径 (mm)分别为 0 6 8± 0 18、0 72± 0 0 1、0 6 1± 0 0 2、0 5 3± 0 0 3和 0 5 1± 0 0 1,相邻分支间距 (mm)分别为 2 89± 1 72、2 79± 2 0 6、2 2 1± 1 6 4、2 17± 1 17及 2 85± 0 4 6 ;空、回肠直动脉长、短干型分支供血能力不同 ;空肠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大于回肠。结论 直动脉分支类型、管径、间距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对空、回肠血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2侧成人、5侧婴儿下肢骨滋养动脉的起始、长度、口径、走行及骨内分布进行观测.胫骨滋养动脉一支者占96.88%,起始于胫后动脉者占69.70%, 主干平均长度42.41±9.53mm.起始处外径1.41±0.61mm.人骨处外径0.71±0.14mm.髓腔内,滋养动脉分为升降二支髓动脉,后者向胫骨两端呈树状分支.在骨皮质内,髓动脉与骨膜动脉的分支吻合.  相似文献   

20.
国人器官外肾脏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在120具成尸观察了肾脏动脉的数目、起始高度、入肾状态、经肾门入肾的肾动脉初级分支类型以及肾副动脉与输尿管和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2.肾脏动脉为一支型者占84.2±2.35%;二支型者占15.4±2.33%;三支型者占0.4±0.41%。两侧均为一支型者占73.4±4.03%,为常见型。动脉支数的多少无显著的侧别差异。3.两侧肾动脉起点的平均高度为第1、2腰椎间的椎间盘。两侧起点同高者占50.0±5.23%,右高者占34.1±5.05%,左高者占15.9±3.90%。4.在二支型中,被列为正常肾动脉的平均起点高度为第2,腰椎上1/3平面;肾副动脉多由肾动脉起点下方发起,起点范围在第1腰椎上缘与第5腰椎上缘之间,其中以起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者多见。5.肾动脉分支全部经肾朗入肾者占78.2±2.90%,发穿支入肾者占21.8±2.90%。根据入肾部位,穿支可分为五类,其中以穿入肾上端者最多见,占穿支总数的70.5±6.87%。6.在二支型中,肾动脉经肾门入肾者占75.0±7.21%,发穿支入肾者占25.0±7.21%;肾副动脉经肾门入肾者占66.7±7.85%,在其余例内,则主要以独立穿动脉形式穿入肾的上端或下端。7.绝大多数(占83.7±2.60%)肾动脉在肾门外分支,其初级支可分五型,其中以前后股型和上下股型最多见。8.援引本文材料对肾副动脉与输尿管及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的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