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探讨了以胶原/壳聚糖聚合物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的可行性。 目的:拟探讨以壳多糖-胶原凝胶支架材料与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构建人工固有层的可行性。 方法: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取自成年鼠颊部、牙龈或腭部。以2×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胶原溶液、壳多糖等或2×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胶原溶液等按一定比例配置成凝胶溶液,将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与上述凝胶溶液迅速混合制成口腔黏膜人工固有层,动态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和凝胶收缩情况。 结果与结论:胶原-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物、壳多糖-胶原-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1 d,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生长良好,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无一定方向。随时间推移,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凝胶颜色变浅,厚度变薄,分别于2,3 d后发生收缩。结果证实,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可在壳多糖-胶原凝胶形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生长并分泌基质,形成类似黏膜固有层的致密结缔组织。壳多糖-胶原凝胶是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合适材料。 关键词: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壳多糖;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16  相似文献   

2.
背景: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优良骨修复支架材料,可为种子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是细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及变化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目的:考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对谷氨酸的吸附行为,探讨温度、溶液pH值、质量浓度对谷氨酸吸附量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8-03/09在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 材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方法:将片状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浸泡于谷氨酸溶液中,改变谷氨酸溶液质量浓度、pH值、温度等吸附条件。 主要观察指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谷氨酸吸附量。 结果:①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初次对谷氨酸吸附时,属于Freundlich型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②谷氨酸较适宜的吸附条件为pH 3.4或者8,温度为37 ℃左右。 结论: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对谷氨酸的吸附受溶液pH值、温度、谷氨酸质量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且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供体肝短缺的情况下,构建可植入的工程化肝组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实验尝试以新生大鼠肝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工程化肝组织,以期进一步的体内植入。 方法:实验于2007-04/08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出生24 h以内的雄性SD新生大鼠。②实验过程: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取新生大鼠肝细胞;以2×L-DMEM液(添加地塞米松10 μg/L、表皮生长因子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40 μg/L及胰岛素0.04 U/mL)与液态鼠尾胶原等比例混合;再将肝细胞与胶原凝胶复合构建细胞/凝胶复合物,接种于培养板进行培养。③实验评估:培养后第1,3,5,7,9天,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对工程化组织的生长情况及组织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工程化组织的白蛋白合成功能及尿素的代谢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①肝细胞与胶原凝胶复合后,细胞均匀的分布在复合物中。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肝细胞保持着稳定的细胞形态。②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显示肝细胞活性在生长初期平缓下降,直至第5天时仍然保持75%的细胞活性,之后快速下降。③体外培养5 d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肝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呈三维立体生长,并保持肝细胞胞体圆形,核大而圆的特异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这些肝细胞抗白蛋白抗体染色呈强阳性。④对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含量测定表明胶原凝胶中的肝细胞在培养初期保持着稳定的代谢合成功能。 结论:用新生大鼠肝细胞及胶原构建出一种有功能的工程化肝组织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应用于今后的工程化肝组织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组装短肽是人工设计合成的一类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后如能促进细胞基质的分泌,细胞分裂增殖及细胞表型的维持,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支架应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纳米自组装短肽KLD-12水凝胶中三维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4在四川大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膜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纳米短肽KLD-12序列为:Ac-KLDLKLDLKLDL-CONH2,由上海波泰生物公司合成。 方法:取新西兰兔关节软骨,通过酶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体外培养2代后以5×109 L-1的密度接种于4 g/L的自组装短肽KLD-12溶液中,用磷酸盐缓冲液诱导成胶后进行三维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的形态。②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软骨细胞黏多糖、前Ⅱ型胶原、前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兔关节软骨消化分离的软骨细胞成活率达95%以上。②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体外培养时,细胞生长旺盛、增殖活跃,细胞为圆形聚集成团状或岛状,细胞团周围有类似的软骨陷窝形成。③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呈阳性, 细胞基质中黏多糖、Ⅱ型胶原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经过3周体外培养一直保持了分泌黏多糖及表达Ⅱ型胶原的能力。 结论:自组装短肽KLD-12三维水凝胶能较好维持软骨细胞正常形态、功能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理想治疗方法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行性变的椎间盘,而修复所需的髓核细胞来源十分有限。 目的:观察在藻酸盐微球的介导下,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时,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实验于2007-10/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进行。 材料: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5只,取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利用传代法分离纯化。 方法:①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收集,并与适量的藻酸钠溶液混合,形成109 L-1的单细胞悬液,将混合好的单细胞悬液经注射器滴加至35 g/L的CaCl2溶液中,形成海藻酸钙凝胶珠。②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在7 d和15 d时,分组溶解海藻酸钙凝胶珠,收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用以判断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非接触条件下的诱导作用。 结果: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中可见,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已有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且诱导15 d组的目的条带明显亮于诱导7 d组的目的条带。 结论: 在藻酸盐微球的介导下,体外非接触共同培养时髓核细胞能够实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是形成血管网络的主要功能细胞,因此通过在支架复合体中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方式促进再造心肌的血管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以细胞外基质凝胶为支架混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内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的生长过程及发育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6-11/2008-01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研究室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健康剖腹产孕妇的脐带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新生SD大鼠鼠尾制备Ⅰ型液态胶原溶液。 方法:将2.4 g/L液态Ⅰ型胶原与2×M199培养基等比例混合,用0.1 mol/L NaOH 调为中性,加入分离培养3 d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使其终浓度为4×109 L-1,再加入200 g/L的Matrigel基质凝胶。最后加入有静态拉伸力的组织工程化片层所需的模具中,构建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 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培养20 d后光学显微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内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形成明显的管腔样、分支样、类似血管样结构。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证实其确为来源于人脐静脉中分离培养的内皮细胞。电镜观察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中,内皮细胞可形成管腔,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结论:以细胞外基质凝胶为支架混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中具有类似血管样结构。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乳酸-乙醇酸广泛应于医用植入物与药物缓释载体,由于影响其降解过程的因素较多,使得其失重性能难以模拟。 目的:对聚乳酸-乙醇酸膜失重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观察模拟与实际测量的相关性。 设计:重复测量。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重均分子量分别为63 000, 115 000和400 000的实验用的聚乳酸-乙醇酸 50/50,70/30 和75/25,购自山东省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1,4-二氧六环为天津化学试剂一厂生产,用作溶剂。 方法:实验于2006-04/06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①将聚乳酸-乙醇酸分别按质量比50∶50,70∶30及75∶25溶于1,4-二氧六环,溶液浇铸成10 mm×10 mm×1 mm的聚合物膜。②聚乳酸-乙醇酸膜在37 ℃的Hank's模拟体液(pH 7.4)中浸泡,每周取出1次(质量比为50:50的聚乳酸-乙醇酸为每5天取1次),试样清洗并干燥之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量其数均与重均分子量,计算降解速率。同时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其失重性能,并与Monte Carlo法改进后实际测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 不同质量比聚乳酸-乙醇酸的降解速率。② 模拟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①质量比50:50,70:30和75:25的聚乳酸-乙醇酸降解速率分别为0.058 5,0.016 6和0.010 1/d(数均分子量)或者0.061 0,0.017 5和0.008 5/d(重均分子量)。②聚乳酸-乙醇酸 50/50,70/30和75/25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 6,0.987 4 和0.990 3。 结论:数值模拟聚乳酸-乙醇酸膜失重性能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经发现藻酸盐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能在体内形成软骨,并能稳定分泌Ⅱ型胶原。 目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观察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对照观察实验,2004-01/2008-02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1.2%藻酸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匀后滴入氯化钙溶液,制备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 方法:SD大鼠24只,在其颅骨两侧各做一直径5 mm的极量全层骨缺损,随机植入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侧)及无细胞的藻酸钙凝胶(对照侧)。在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12只动物,取缺损植入处进行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检测成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改良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同时进行Ⅰ型 和 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2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检测发现,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缺损的边缘有明显钙化密度增高表现。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中形成的组织呈现出交织状骨组织学特征,新骨量多而且结构酷似成熟骨。 结论: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能用于修复颅骨极量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背景:聚乙烯醇对细胞黏附能力有限,在聚乙烯醇中加入胶原蛋白能否改善其细胞的黏附性?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聚乙烯醇-胶原复合材料,并探讨其作为软组织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 材料:选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3.0 kg,雌雄不拘,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市级实验室完成。牛I型胶原购自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聚乙烯醇-124购自广州南方化玻仪器公司。 方法:实验于2003-07/2006-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完成。①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制备:配制5 g/L 的牛Ⅰ型胶原与5%的聚乙烯醇-124以1∶1混合,真空冷冻干燥成为凝胶状,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②细胞毒性试验: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剪成10 mm× 5 mm×1 mm小片,γ射线消毒后,分别放入48孔平板中,每孔加入1×104个3T3细胞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③体内埋植试验:将实验兔背部脊柱两侧各作2个纵切口,形成皮下腔隙。分别于手术形成的皮下腔隙植入4块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分别于术后1,4,8周各取3只实验共9块标本及其周围组织作病理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凝胶膜内部结构、细胞毒性试验及体内埋植试验结果。 结果:①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内部结构:真空冷冻干燥的聚乙烯醇-胶原为白色的凝胶,扫描电镜见其表面和切面内部有贯通的三维孔隙。②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3T3细胞在PVA-胶原材料上能三维生长、形态正常。③体内埋植试验结果:聚乙烯醇-胶原植入1周后,产生了正常的异物反应,材料与组织界限分明。4周后,只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胶原纤维和假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包裹材料。8周未见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囊壁致密,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包膜包裹材料。16周可见囊壁致密,胶原纤维变长,排列规则,核变小,呈长卵圆形或长梭形,无新生小血管,无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囊壁稳定、变薄。 结论:聚乙烯醇-胶原材料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组织相容性,可安全地应用于体内移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为了解决肝移植供体的不足,最具潜力的肝组织工程技术悄然兴起,为肝组织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前景。 目的:探索一种以新生大鼠肝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凝胶为支架材料,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构建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实验方法探索,于2007-03/2008-02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成年雌性SD大鼠及出生24 h以内的雄性新生SD大鼠。 方法:以胰酶消化法获取新生大鼠肝细胞,以PKH26标记后与液态胶原复合,采用注射方法植入大鼠肝脏。 主要观察指标:于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植入当天及植入后第3,7天序贯取样、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类肝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观察植入细胞的示踪荧光。 结果:①以胶原为基质构建的工程化肝组织能方便地植入到肝脏。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移植区域主要由PKH26阳性细胞组成。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移植区域肝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可存活、生长。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植入肝细胞能够表达白蛋白。 结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胶原凝胶为基础构建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对于发展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原位肝脏重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不同的消毒方式对生物材料的理化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就成为选择消毒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 目的:观察不同的消毒方式对海藻酸钠-明胶共混体系理化性能的影响,并选择最佳的消毒方式。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8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心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系完成。 材料:海藻酸钠干粉购自美国Sigma公司,明胶干粉购自河北绿岛公司。 方法:分别以固体 60Co照射消毒、固体高压蒸汽消毒和溶液高压蒸汽消毒后的40 g/L海藻酸钠溶液与消毒明胶配制成海藻酸钠与明胶质量比为2∶3的海藻酸钠-明胶共混体系,终浓度为50 g/L。磁力搅拌30 min,静置30 min后低速离心以使小气泡消失。以未消毒的海藻酸钠粉末与明胶配制的海藻酸钠-明胶共混体系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定不同消毒方法消毒后的海藻酸钠-明胶共混体的pH值,吸光度值和黏度。 结果:固体高压蒸汽消毒法、溶液高压蒸汽消毒法、60Co照射消毒法pH值分别为7.25,6.81,6.88;吸光度值分别为0.168,0.166,0.170;黏度分别为2.177,1.796,1.889 Pa•s。 结论:各种消毒方法对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能均有影响,其中,固体高压蒸汽消毒法影响相对移小。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供骨来源的增加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骨库在全世界逐渐普及。 目的:介绍骨库的历史、特点、工艺流程及其发展趋势。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中关于同种异体骨和骨库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纳入文章所属内容应与骨库的特点、产生及发展相关,排除重复论述及科研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85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18篇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研究显示,与环氧乙烷熏蒸相比,辐照灭菌的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国外某些研究发现,非辐照灭菌骨的感染率与辐照灭菌骨相当。小型骨库难以达到美国组织库协会和欧洲组织库协会的审核标准,不断被大型组织库兼并。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完整的核心技术对于骨库的建立是必需的。在中国,骨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有望在医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Mental state of 100 recipients of oviduct ligation for steriliz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tudy was taken to determine the mental state of 100 wome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oviduct ligation for sterilization. Subjects were women who were sterilized in 1982 in Nanking, 68 of whom had elected to have the operation. Interviews and small group sessions were conducted. A majority of the subjects were villagers; their average age was 31 years; over half had only a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each woman had an average of 3 children. Anxieties exhibited prior to the operation include fear of pain, of slow recovery, of complications, and a desire for a competent physician. During the operation, women felt fear, thought the procedure was too lengthy, desired medical personnel to allay their anxieties, and wished for family to be near. Post-operation feelings included the hope for a quick un-complicated recovery, anxiety for children at home and a greater tenderness toward children. 96% of the subjects experienced fear and nervousness. This method of effecting sterilization is obviously not a benevolent one. After the operation, 50% of the women with weak personalities acquired neurosis. It is essential, then, in order to lessen the tendency toward neurosis, that such women be treated with compassion, competence, patience and psychiatric care, and that they be made fully aware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its consequenc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eugenics.  相似文献   

14.
Bioresorbable collagen nerve guides filled with either magnetically aligned type I collagen gel or control collagen gel were implanted into 4- or 6-mm surgical gaps created in the sciatic nerve of mice and explanted 30 and 60 days postoperation (dpo) for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contact guidance of regenerating axons and/or invading nonneuronal cells to the longitudinally aligned collagen fibrils would improve nerve regeneration. The criterion for regeneration was observation of regenerating myelinated fibers distal to the nerve guid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poor regeneration in 6-mm gaps at 60 dpo with entubulation repair, only one of six mice exhibited regeneration with control collagen gel. In contrast, four of four mice exhibited regeneration with magnetically aligned collagen gel, including the appearance of nerve fascicle formation. The numbers of myelinated fibers were less than the uninjured nerve in all groups, however, which may have been due to rapid resorption of the nerve guides. An attempt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llagen gel, and thereby the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presented by the aligned collagen fibrils, by crosslinking the collagen with ribose before implantation proved detrimental for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锶掺入羟基磷灰石中不仅可以改善其降解性,而且还可以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一定的骨诱导性,但制备过程中由于使用酸性较强的稀磷酸为固化液,可能使掺锶羟基磷灰石的酸性增大。 目的:观察梯度掺锶羟基磷灰石仿生理条件下的pH值稳定性。 方法:配制标准的缓冲溶液,采用磷酸钙骨水泥水化方法制备摩尔分数为0%,1%,5%和10%掺锶羟基磷灰石梯度材料,每组取6个平行试样紫外线照射灭菌3 h备用。按照掺锶羟基磷灰石粉末质量:浸提递质=1g∶10 mL比例配制浸提掖,置于孵箱中,不同时间点测量梯度材料的pH值。 结果与结论:不同时间点测量在培养液中浸泡的材料pH值均稳定呈现弱碱性。提示,掺锶羟基磷灰石的pH值稳定呈现弱碱性,有利于成骨和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半脑照射后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密度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 4Mev的电子束对 8~ 10周龄的雌性SD大鼠作半脑照射 ,照射剂量分别为 5、15、3 0Gy。另设对照组 (只麻醉 ,不照射 )。于照射后第 3天 ,1、3个月分别计数海马CA2区神经元密度。结果 :照射后海马神经元密度呈下降趋势 ,3 0Gy照射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半脑照射可使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密度下降 ,海马神经元密度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e-Ne激光辐射充氧液疗(简称LQL),能有效地改善实验性局灶性兔脑梗死的病理损害。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建立局灶兔梗死模型60只,分为生理盐水(NS)和5%葡萄糖液(5%GS)两大治疗组。其中每一大组又分为LOL研究组、单纯充氧对照组和输液对照组。每组10只兔,观察和分析末次治疗后的兔脑梗死的面积(mm2)和损害程度。结果 无论NS或5%GS的LQL研究组治疗后均能有效地缩小脑梗死的面积和减轻损害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经单元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LQL与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疗法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有相似效果,He-Ne激光辐射是治疗的决定性因素,这还有助于LQL进一步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似文献   

18.
Semipermeable guidance channels were filled with saline, collagen-, or laminin-containing gels and used to repair a 4-mm sciatic nerve gap in mice. After 12 weeks, nerve cables regenerated in gel-filled channels displayed fewer myelinated axons than saline-filled channels. Remnants of the exogenous substrates were still in evidence, in amount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collagen or laminin gel concentration. The impairment of nerve regeneration by collagen or laminin-containing gels suggests that the regenerative environment created within semipermeable channels is not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growth substrates in a gel form.  相似文献   

19.
Two hundred and one women were interviewed four weeks before elective interval sterilization, and 190 (94.5%) of them were assessed again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Systematic assessments were made of mental state, social adjustment, sexual functioning, menstrual status, physical health and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Before sterilization, the level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s measured by the 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 was 10.4%, no greater than would be expected 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After surgery, psychiatric morbid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o 4.7%. Social adjustmen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ost-operative psychosexual disturbance was uncommon (2.7%),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reporting increased frequency and enjoyment of sexual intercourse. Reports of increased menstruation after sterilization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withdrawal of oral contraception. Other physical complaints were not more frequent after surgery than before,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both before and after sterilization. Significant regret was rare (2.6%), though 15 patients (7.8%) reported some dissatisfaction. One hundred and ninety-three (96%) of the original sample were interviewed again 18 months after steriliz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currently being analy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