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查阅2012年至2018年科室上报的"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卡",分析报告卡各项信息。结果 43人次锐器伤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88. 37%(38/43)。经统计分析,与工龄长短关系不密切,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所从事的岗位和接触锐器的频率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发生率最高,占79. 07%(34/43),以空心针为主;医师次之,占20. 93%(9/43),以实心针为主。主要发生地是手术室和病房,受伤时机多发生在操作中和操作后。暴露源患者血源性传染病以乙肝为主,占56. 41%(22/39)。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以针刺伤为主,发生锐器伤的概率与工作科室、接触不同锐器的频率关系密切,乙肝为主要暴露源。而医务人员重视不够,防护意识差,操作不规范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伤害的认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督导规范操作,严格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降低锐器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致伤原因及风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和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2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员分布、暴露途径、暴露源的分类、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预后。提出预防职业暴露的对策。结果2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人员以护十为主;暴露的途径以针刺伤、锐器伤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暴露源。暴露后处理措施以挤压、冲洗和消毒伤口为主。结论在日常工作当中,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适当的防护措施和暴露发生后及时的处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与针刺伤/锐器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工作倦怠量表及自制问卷对宁波市28家医院1 535名临床在职注册护士进行情绪衰竭程度及针刺伤/锐器伤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本组临床护士重度情绪衰竭占71.6%,中、重度去人性化占34.1%、43.2%,低个人成就感占64.8%;81.3%的护士过去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92.4%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针刺伤发生率平均2.0次/(人·年),锐器伤平均7.5次/(人·年)。情绪衰竭与锐器伤呈正相关(r=0.220,P0.05)。结论宁波地区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高度水平,针刺伤/锐器伤发生率呈中高水平,情绪衰竭程度与锐器伤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许多研究表明,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发生率为年人均0.89次而手术室护士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约占80%,并且会对受伤者的心理产生严重而持久的影响。尤其是发生了HIV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而对病人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本文就93名手术室护士受伤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有效减少手术室护理人员受伤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56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表进行分析,掌握发生锐器伤人员的职业分布、产生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及损伤部位等,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结果锐器伤是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医生(27.25%)和护士(66.57%)是医院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发生职业暴露的锐器种类以手术缝针、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为主;医生锐器伤主要环节是手术缝针,护生锐器伤发生时机分布较多,手是主要的暴露部位。结论预防及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应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规范标准性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医院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500名在岗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6.20%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64.40%的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的相关操作引起,47.56%的护士知道伤后正确的处理流程。结论:护士锐器伤普遍存在,注射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械,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而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据报道,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约占80%。本人在新加坡竹脚医院的两年研修期间,对新加坡医院在护士针刺伤防护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感触颇深。现就我国目前护士针刺伤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锐器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由针刺伤所造成职业暴露继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1],直接威胁护士的安全及生命健康.本研究根据内科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总结内科锐器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出预防对策,旨在降低护理职业风险,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提高内科的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耀华陈芳  钟美芳 《护理研究》2005,19(10):2006-2007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Aiken等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常接触使用针、刀、剪、钩等医用锐器,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情况,探讨发生原因、防护措施,以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对58名手术室护士2004年锐器伤情况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调查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64名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范意识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刺伤发生率,做好职业防护。方法对针刺伤发生次数、地点、刺伤针头种类、针刺伤环节、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针刺伤后的处理、追踪检查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3.75%发生过针刺伤,与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相对不足、锐器处理不规范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通过职业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建立并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防范针刺伤发生,而针剃伤发生后伤口的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医院感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医务人员因针头或其他锐器致伤而处于感染多种严重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中 [1].作者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索致伤原因,以利于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营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损伤的情况及防护意识和处理措施。方法:对全市7所医院的1 380名医护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712次,锐器伤的种类以针刺伤为主,占66.43%。其次为手术时缝针刺伤和刀片划伤28.00%。发生锐器伤后上报者仅占16.57%。结论: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发生率高,而上报率低,需加强防护意识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两种不同方法收集输液头皮针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锐器伤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锐器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1]。锐器收集盒的使用是临床减少锐器伤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锐器收集盒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2]。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锐器收集盒在分离输液器头皮针时所耗费的时间较多,分离卡槽往往不能一次顺利分离,增加了针刺伤的危险。为此,我们改用剪刀分离头皮针,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北京创达辉商贸中心生产的锐器收集盒,其工作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发生的78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状况进行分析汇总。[结果]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以护士为主(55.13%),锐器伤发生的时间以工作强度大、操作多的08:00~14:00(62.82%)多见,锐器伤发生的主要环节以锐器使用中、使用后处理前为主(60.25%),发生锐器伤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占62.82%,发生锐器伤正确处理者42例(53.84%),锐器物血源性病原体污染45例(57.69%)。[结论]医务人员存在着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极大风险,需加强管理和积极防范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护士作为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大量的文献均以报道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者居多,关注的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次数、损伤率、种类、科室发生率、锐器伤发生时护士操作情况,以及护士自我防护和普遍预防实施的情况.而缺乏对护士心身损害的研究,本次调查主要是研究锐器伤发生后对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的损害程度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为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我院实习即将结束的99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9名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有94人,共发生锐器伤531人次.平均每人5.36次,以安瓿伤和针刺伤为主,好发于实习前期,主要由于工作繁忙和操作不熟练.预防锐器伤的意识淡漠所致,且只有4.04%的护生发生锐器伤后能主动汇报。结论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加强岗前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本院内科片、供应室、门诊注射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害后填写的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4名护士有189人发生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84.4%。其中发生针刺伤644次,年人均2.8次,安瓿玻璃伤672次,年人均3次,其他锐器伤10次。结论:护士面临医疗锐伤危险,主要对护士加强安全教育,规范其操作行为,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箱,可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理人员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某院430名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锐器伤问卷调查表,进行半年内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半年内发生锐器伤404例,1 533例次;玻璃致伤1 127例次;针刺伤314例,且护龄越低针刺伤发生率越高;锐器伤发生率与护理工作量有关。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尤其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重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以减少锐器伤发生,避免职业感染等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本市5所综合性医院64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锐器伤的次数、种类、不同环节发生的次数及手术室护士对锐器伤危害性的认识。结果回收的62份问卷中,手术室护士均曾发生过锐器伤,锐器种类有注射针头、缝针、刀剪、安瓿、尖头器械(布巾钳、对位钳)及电凝器械,其中缝针刺伤占48.1%,锐器伤有70.9%发生在手术配合中。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必须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操作,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及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外科及监护室共62名护士及实习护士51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及描述性分析,自行设计问卷。 结果 113名护士中锐器伤发生率(72人)63.72%,其中针刺伤为49人占43.36%,安瓿玻璃伤19人,占16.81%,其他锐器伤(刀片,铝盖)4人,占3.54%,在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只有8例(11.11%)。护龄在5年之内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5年以上的护士,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与在职护士进行X2检验,P<0.05。 结论 护士锐器损伤率发生率高,尤其是针刺伤及安瓿玻璃伤,对锐器伤危害认识不足,应加强认识,加强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以减少锐器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