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HB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诊断方面,对相关指标有了更深刻的新认识,一些新的检测手段逐步进入临床使用。治疗方面,干扰素α-2b(IENα-2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5种药物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替比夫定即将上市,抗HIV药物如替诺福韦等也具有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缪晓辉 《肝脏》2006,11(4):230-231,25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的进展十分迅速,令人瞩目.在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者的相对和绝对数均为世界之最,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医生的唯一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概念就是"保肝".当前,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遗憾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级别的医生,或者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医院、同级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治疗的认识仍然存在差距,有些是信息接受量的差别,有些是知识结构的缺陷,有些则是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慢性HBV感染合并HIV感染患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均可经血液(静脉吸毒和血制品输入)、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因此,HIV/HBV共感染情况很常见。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应用,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机会性感染等合并症已明显减少,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然而,由HBV共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已经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虽然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出现,给慢性乙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也解决了一定的临床问题。但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本身的难治性以及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使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几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又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在2005年12月份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指南中的基本原则做到治疗的规范化,但更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具体情况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罗生强  张玲霞 《肝脏》2005,10(1):61-62
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抗HBV的主要药物有干扰素(IFN)、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ADV)等,现就有关药物的联合治疗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臧允红  丁明权  何登明 《山东医药》2010,50(25):110-111
引起终末期肝病(ESLD)的主要原因为HBV感染。HBV感染的ESLD患者肝功能极差,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目前治疗ESLD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器官来源有限、移植后昂贵的后续治疗费用等,大多数患者只能内科保守治疗。HBV感染的ESLD患者过去以全身支持治疗及针对并发症的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抗病毒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阻止病情进展的重要治疗措施。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军  陈文  张政  胡瑾华 《传染病信息》2006,19(4):I0001-I0004
HBeAg阳性患者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的获批一线药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临床资料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每天10mg,治疗1年可使患者组织学改善,HBV DAN和ALT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上升。19位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占世界人口的5%[1]。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的相关疾病,居全部传染病死亡数之首位。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损害及肝纤维化,病毒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清除障碍是乙肝发病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BH)是我国多发、常见病,是肝硬化、肝细胞癌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干扰素因具有抑制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脏炎症,阻断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亦可防止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CBH的治疗.然而普通干扰素α的药代动力学情况欠佳,且使用该治疗方案时给药不方便,常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受到影响.通过在干扰素α-2a上增加一个分支的40Kd聚乙二醇大分子而生成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其药代动力学情况好于普通干扰素α.药代动力学的改善可以方便地每周1次给药.近期已有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BH的报道.我科亦于2003年12月开始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治疗CBH患者,现将治疗的31例CBH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力  尹有宽 《肝脏》2006,11(2):135-13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困扰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亚洲地区更为突出,我国也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成人HBV感染率为44.6%~80.8%,HBsAg携带率为10%左右.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首选方案是抗病毒治疗,而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为α-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等),其中α-干扰素有一定远期疗效,但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将近几年来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远期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强力抗病毒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定宗 《肝脏》2007,12(4):237-239,243
编者注:本文系台湾省台南市成功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张定宗教授在今年3月日本京都亚太肝病会期间,应邀为中国专家作的专题报告.我们根据录音整理,经张教授同意在本刊登载.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长期性与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豪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0):625-625
1.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的原因很复杂,有病毒的因素,也有宿主的因素。病毒的因素主要包括:(1)病毒的高变异性;病毒的高变异可导致免疫逃逸,但就乙型肝炎病毒(HBV)来讲,病毒的高变异性显然不是造成慢性感染的主要因素;(2)cccDNA:是病毒的复制形式,一般存在于肝细胞核内,极为稳定,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对它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只要有病毒在复制,细胞核内的cccDNA库就可以得到补充。只有当病毒的复制速度极慢,低于肝细胞的自然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宜俊 《传染病信息》2005,18(3):105-106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从传统的护肝疗法转变为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策略以来,在减少复发率,巩固远期疗效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下面仅谈个人在临床应用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1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用药临床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干扰素α仍然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药物,但使用不方便、不良反应较大,不宜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所有已经上市的以及正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制剂均是以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发挥其抗病毒作用,还难以达到彻底清除病毒,需要长期治疗达到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联合用药目前处于探索研究中.医生需要根据病毒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对抗HBV治疗的应答、耐受性以及心理健康等拟定出更科学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41例HBV慢性感染者在试验前均应用IFN-α-2b治疗6 mo,无应答者停药6 mo后继续IFN-α-2b治疗6 mo,同时联合自体DC回输治疗,回输两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1mo检测受试者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指标,在回输前后起始的检测指标均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自身前后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扩增DC至第6天,HBsAg致敏形成特异性DC疫苗.DC回输后ALT和AST水平较回输前明显降低(t=2.976,P<0.01;t =2.049,P<0.05).HBV DNA应答率为53.7%,DNA拷贝数下降≥210g10.DC回输次数与病毒学应答反应没有相关性(r=0.048,P>0.05),HBV携带时间与病毒学应答反应亦没有相关性(r=0.137,P>0.05).结论:自体DC回输联合IFN-α-2b治疗HBV慢性感染者,生化学和病毒学单项应答反应均优于单纯IFN-α-2b治疗.  相似文献   

17.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approval of first generation 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 NS3 protease inhibitors boceprevir and telaprevir opens a new er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1 infection. Indeed telaprevir and boceprevir registration trials clearly showed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rates of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both in naive and in treatment-experienced patient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shortened regimens in a consistent subset of patient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reatment algorithms. Phases 2 and 3 studies also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ide effect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safety profile of 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 However, the entry of triple therapy in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comes with some unresolved topics, such as relevance of IL28B genetic testing and other pretreatment predictors in patient selection, use of the 4-week pretreatment lead-in phase with dual therapy, safety of triple therapy in some high-risk patient categories and specific management of 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induced anaemia. As a consequence of these open issu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riple therapy released by American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s provide slightly different recommendations, effectively leaving these “grey” areas wide open for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in everyday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Framingham研究发现,AF人群发生率约为0.5%.随年龄增长,AF发生率增高,60岁以上人群AF的发生率高达6%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 has gain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rom gastroenterologists and surgeon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2000. The field of NOTES has advanced tremendously since that time and exciting and well-designed research has been reported. Bot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results from larg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istries have been published. Many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ransesophageal, transgastric, transvaginal and transrectal access for a variety of NOTES procedures. Transvaginal access has been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NOTES access route in clinical trials. When suitable instruments become available, a true comparison of NOTES with current laparoscopic approaches can be real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