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的护理要点;生命体征的监护,合理氧疗,动态观察动脉血气分析等,强调在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致呼吸衰竭患时及早鉴别有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可提高其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动脉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观察患者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动脉血标本采集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之一,其解剖特点及各项操作与抽静脉血相比有一定的难度,正确留取和处置标本在减少或消除检验误差,保证血气分析结果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如何采集动脉血标本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的新方法,对3O例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病人用中药制剂呼衰灵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并与西药氨茶碱加庆大霉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20例作对照,每日2次,5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呼衰灵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气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4.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心脏手术等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检查项目,其结果迅速准确对机体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有准确的描述。自我科开展动脉血气分析工作以来,我们对采血部位的选择、抗凝剂的使用,血气标本的送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探讨,现将操作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慢性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某院收治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34例,根据就诊顺序分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噻托溴铵治疗,研究组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检测两组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动脉氧分压[p(O_2)]、氧合指数[p(O_2)/FiO_2]水平较高,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水平较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研究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50例,与单用药物治疗作对照,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无创机械通气组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其动脉血气pH值、PaCO2、PaO2、呼吸频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应用面罩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营养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治疗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BIPAP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是经口或鼻罩压力支持辅助通气[1],它为早中期呼吸衰竭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我院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及支气管哮喘25例,在使用中通过对动脉血气、血压、心率等监护来了解患者的病理状态,指导调节用机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盐酸纳络酮对慢性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纳络酮对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4例,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38例和呼吸兴奋剂对照组36例,分析其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天、第12天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纳络酮明显改善慢性Ⅱ型呼呼衰患者的敢功能,提高PaO2,降低PaCO2。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应用纳络酮不失为慢性Ⅱ型呼衰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附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者均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上机及撤机前后共4次进行动脉血气分析,29例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结果:30例治疗获得成功,患者存活出院,抢救成功率93.8%(30/32)。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及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11.
动脉血气的分析主要反映肺通气、换气功能及用于酸碱平衡的评估,从而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此项操作均为急危重患者。为了使患者不耽搁治疗,抽取血气的时间也是争分夺秒。我科自2008年以来给患者抽取动脉血气就地取材,使用一次性空针橡胶活塞来封闭动脉血气针头孔,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内啡肽(β-EP)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呼吸衰竭发生机制关系。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3例,分为呼吸衰竭组41例,非呼吸衰竭组42例,分别监测两组治疗前后β-EP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衰竭组β-EP值显著高于非呼吸衰竭组(P<0.05),呼吸衰竭组血浆β-EP值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并随呼吸衰竭的改善而下降。结论:β-EP是一种内源性呼吸抑制剂,影响呼吸功能,参与了呼吸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杜培培 《现代护理》2006,12(24):2329-2329
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可监测出病人体内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心、肺衰竭提供可靠依据。而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气分析的结果。采集方法如果方便、容易掌握、成功率高,其检测结果就会更加快捷的传递到医生手中,有效的提供出治疗护理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其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7/2004—08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对24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长期家庭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连续监测1年内患者动脉血气、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共有15例(62%)患者完成了1年的观察。长期家庭内无创通气治疗3个月后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低于基础状态(F=6.33,P&;lt;0.01),第3,6,9,12个月随访时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比较。本无明显差异(P&;gt;0.05);长期家庭内无创通气治疗前12个月内住院次数[(3.4&;#177;1.0)次]明显多于治疗后12个月内的住院次数[(1.4&;#177;0.7)次](t=6.708,P&;lt;0.01);家庭内长期无创通气治疗对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及酸碱度、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影响,治疗前基础值与治疗后第3,6,9,12个月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降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次数,对慢性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有一定益处,但对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肺炎动脉血气变化长沙市第三医院(410002)宋芳向辉新生儿肺炎是我国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疾病之一,亦是新生儿呼吸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1991~1995年我院儿科新生儿室285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讨论,以探讨此类患儿血气变化特点及其与窒息、...  相似文献   

16.
背景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有限;采用无创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不失为一种改善其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措施.目的观察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功能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方法[1]治疗组采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为每晚2200~次日晨700,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和6 min步行距离.对照组病情缓解1周后在出院前测定上述指标,出院后未经任何治疗,5周后复诊测定上述指标.[2]6 min步行距离试验让患者尽最大努力在20 m走廊内行走,完成6 min或以呼吸困难不能坚持为止,用计量表测算步行距离.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口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后,用气道阻断法测定最大跨膈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肺功能、动脉血气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结果纳入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相近(P>0.05).干预5周后,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和6 min步行距离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论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高原地区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COPD患者按受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51例患者(89.5%)经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动脉血PH值及氧分压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早期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按预后将患者分成未愈组和对照组;比较未愈组和对照组血乳酸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未愈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z)、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乳酸连续监测可用于评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是救治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细致周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其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7/2004-08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对24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长期家庭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连续监测1年内患者动脉血气、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共有15例(62%)患者完成了1年的观察。长期家庭内无创通气治疗3个月后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低于基础状态(F=6.33,P<0.01),第3,6,9,12个月随访时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比较,本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家庭内无创通气治疗前12个月内住院次数(3.4±1.0)次明显多于治疗后12个月内的住院次数(1.4±0.7)次(t=6.708,P<0.01);家庭内长期无创通气治疗对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及酸碱度、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影响,治疗前基础值与治疗后第3,6,9,12个月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降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次数,对慢性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有一定益处,但对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