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用 ~(51) Cr 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通过测定杀伤后童虫释出的 ~(51) Cr 量来分析抗体依赖的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本文报告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用高纯度的嗜酸粒细胞制剂进行体外试验,以便比较直接地观察嗜酸粒细胞的功能;第二用各种抗代谢药物分析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一些包括已知有效的及有关化合物对曼氏血吸虫童虫、虫龄3周的血吸虫和成虫的作用。培养液系用Earle的乳白蛋白/新生牛犊血清(1∶1)。将上述血吸虫置于2毫升培养液中培养。所试药物皆溶于二甲基亚砜,加至培养液的溶媒最大量为10微升。血吸虫于用加药的培养液培养24、48及72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其活动,并根据虫体活动或死亡情况评价药效。结果,血吸虫童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较虫龄为3周的血吸虫及成虫的为大。在所筛选的400个化合物中,当药物浓度为1ppm时,有杀童虫作用的为80个(20%)。用20ppm浓度分别观察200个及125个化合物对虫龄为3周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在曼氏血吸虫方面发展迅速,其中较突出的有Clegg(1965)从童虫培养至成虫;Basch(1981)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虫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除了曼氏血吸虫和本文着重介绍的日本血吸虫外,其他,如埃及血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也曾有人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Fab噬菌体抗体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作用。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Sj myosin)对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获得抗Sjmyosin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将该抗体和巨噬细胞或补体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测定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结果将抗Sj myosin噬菌体抗体和巨噬细胞及补体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时,在培养后24h即出现杀伤作用(童虫死亡率为4.69%),48h童虫死亡率达84.06%,96h童虫死亡率达89.38%。结论人源性抗Sj myosin Fab噬菌体抗体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转变为童虫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机械法和血清孵育法转变为童虫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尾蚴在血清中转变为童虫与补体有关。转变后的童虫具有前钻腺排空,不能耐受水和无尾蚴膜反应等变化,并具有糖膜消失、外质膜转变为七层的超微结构变化,与宿主体内童虫的变化基本相似.因此,日本血吸虫尾蚴在体外人工转变的童虫可供血吸虫童虫免疫学和预防药物等方面研究采用。  相似文献   

6.
曼氏血吸虫尾蚴转化到童虫阶段时,在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方面发生很多变化。现有几种体外转化血吸虫童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产生的童虫类似于经皮肤钻入所得的童虫。作者用 ELAC 缓冲液(pH 7. 2,37℃,0~6小时培育)作了尾蚴转化童虫的4种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日本血吸虫肺期童虫在甲、乙两种培养基中的存活情况、生长速度和发育情况,表明乙培养基较甲培养基为宜。童虫在乙培养基中可存活30天,达生殖器官发育期,其大小为培养零天时的童虫大小的5倍。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童虫体外培养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血吸虫免疫学、生理生化学和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研究,并提出了评价肺期童虫体外培养效果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Calpain抗体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 (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 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 ,制备抗Calpain血清 ,将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同种鼠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及对童虫的杀伤效果。结果 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 ,产生了极高的抗Calpain特异性抗体 ,并介导了同种鼠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在 3 7°C ,5 %CO2 培养 48h后 ,3 3 .8%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被杀死 ,与对照组 14 .5 %的自然死亡率相比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Calpain特异性抗体介导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提示Calpain可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一个疫苗候选分子 ,该分子的重组抗原有可能应用于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刀豆素A刺激脾细胞所产生的部分纯化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可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小鼠为雌性C_(57)BL/6品系,曼氏血吸虫童虫为波多梨各株,按Clegg和smithers(1972)穿越离体皮肤法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与活化的炎性巨噬细胞培育48小时后,平均有60.9%(SE±5.3)的童虫被杀伤;仅培育24小时未测到细胞毒作用;培育5天后童虫死亡率(62.8±8.2SE)与48小时相似。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4.8±2.3SE和13.5±8.2SE。显微镜检未见童虫为粘附性巨噬细胞群所包围。并检测MAF、对照组分或无细胞培养基对血吸虫童虫的直接细胞毒作用,结果均阴性。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固定巨噬细胞不能杀伤童虫。  相似文献   

10.
Ⅰ.体外研究目前一般认为,机体对血吸虫的免疫主要是针对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而不是在门脉寄生的成虫。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的皮层对宿主的免疫攻击起着靶子的作用。有关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机制,首次由Clegg等(1972)提出,他们证明,当培养液中含有曼氏血吸虫免疫的罗猴血清时,曼氏血吸虫早期童虫在体外培养后4天被杀死,起作用的抗体为IgG类,似乎是补体依赖的。Perez等(1973)用来自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罗猴的抗体和细胞首次证明抗体和细胞对血吸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Butterw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基因在童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童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扩增出760 bp和276 bp的预期大小的片段,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主要定位在童虫的皮层和副皮层,虫体前端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的生殖生理、免疫学及药物杀伤机制等研究需要童虫作为研究材料。日本血吸虫童虫根据其侵入宿主部位,可分为皮肤、肺和肝门3个期。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收集不同期的童虫在方法上亦不同。在此,我们仅介绍收集肺期童虫所应用的灌注技术,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与蒿甲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尽管二者对血吸虫成虫均有杀灭作用,但对童虫的作用有所不同,吡喹酮除对成虫有效外,对刚钻入宿主皮肤的童虫亦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而对第21d童虫和第3~14d童虫的作用较差或无效。蒿甲醚对第7d童虫有较好的疗效,对第35d成虫次之,而对其它发育期的血吸虫的作用则较差或不明显。因此将两种药物伍用,以期增强它们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来,抗血吸虫药物对成虫的反应远较童虫的为敏感。文献报道某些化合物还兼具杀灭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本文报道16种不同类型抗血吸虫药物,应用作者等于1974年所创建的一种新的筛选预防药方法而进行了下述试验。实验动物为小白鼠,每种药物用鼠5只,每鼠径由腹膜内注入L.E株曼氏血吸虫尾蚴175±25条,用16种抗血吸虫药物进行试验。其中除Oxamniquine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蒿苯酯预防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结果。小鼠、免及犬在单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7d开始服蒿苯酯,每wkl次,连服4-6次,对宿主体内的血吸虫童虫有明显杀灭效果,减虫率达90%—100%,该药对不同感染度小鼠体内血吸虫童虫的杀灭作用相同。对连续感染14d(每d1次)的家兔减虫率亦达93.5%,蒿苯酯皮下注射给药效果比口服好,但毒性大。比较蒿苯酯、呋喃丙胺和吡喹酮3种药物杀灭血吸虫童虫的效果,以蒿苯酯为最佳。同样,蒿苯酯优于其他两种青蒿衍生物一蒿甲醚和还原青蒿素。  相似文献   

17.
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制备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童虫表面抗原提取物。曼氏血吸虫童虫加福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分离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P3NS-1融合。ELISA  相似文献   

18.
作者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血清中嗜酸粒细胞能粘附于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杀灭童虫的作用。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制备:从5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于治疗前抽静脉血加入肝素,然后按Gartner方法(1980)纯化。血吸虫童虫的收集:以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山梨株的尾蚴经肤感染小鼠,用Clegg  相似文献   

19.
在曼氏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细胞对肉芽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但对T-细胞在血吸虫童虫时期的反应尚未作过研究。本实验用曼氏血吸虫童虫作为半抗原三硝基酚(TNP)的载体,将其注入正常及感染动物体,观察对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与曼氏血吸虫病人的粒细胞在补体存在时能在体外杀灭血吸虫童虫,该杀灭作用涉及激活补体和C_3受体。本文作者研究了曼氏血吸虫病人的单核细胞抑制粒细胞(G)对血吸虫童虫(sch)的细胞毒以及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