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城乡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70例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糖尿病病程以及糖尿病防治知识评分。现场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和血压;以空腹血糖水平为标准分为血糖控制理想组和血糖控制不理想组。结果城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率为42.14%(118/280),明显高于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率21.05%(4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控制不理想组中男性比例、年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比例、吸烟率、饮酒率、病程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组,糖尿病防治知识评分明显低于血糖控制理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不理想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市城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略低于与我国平均控制率,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低于我国平均控制率,应对血压、病程等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I)与2型糖尿病(T2DM)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17例为对象,依据BMI将其分为肥胖组41例和超重组43例以及正常组33例,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和高血压病史)情况,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结果三组在FBG和HbA1c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的2 hPG水平较肥胖组、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和正常组的2 h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G和TC指标方面,肥胖组均较超重组、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L、HDL指标方面,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血糖和血脂水平也异常升高,与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Tei指数测定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室的功能,探讨Tei指数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孕妇260例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组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3组,血糖控制良好组69例,血糖控制不良组42例,血糖未控制组25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胎儿左、右心室的Tei指数。结果:正常妊娠组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与孕周呈负相关,与胎心率无相关性;妊娠期糖尿病各组胎儿的左、右心室平均Tei指数均高于正常妊娠组,以血糖控制不良组及血糖未控制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糖尿病各组中,血糖控制不良组及血糖未控制组胎儿的左、右心室平均Tei指数均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指数可作为临床综合评估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肌受累的一项简单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西安市体检人群2型糖尿病(T2DM)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西安市常住居民共3458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T2DM诊断。结果 3458名调查对象中,共有1115例T2DM患者,总患病率为32.24%。T2DM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T2DM组与正常血糖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BMI、吸烟和饮酒状态、家庭T2DM史和合并高血压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T2DM组TC、TG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血糖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肥胖、有T2DM家族史、血脂异常、吸烟和饮酒均是T2DM患病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西安市人群T2DM患病率较高,应加强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大港油田地区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现状,并分析其与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关系,为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并行糖尿病并发症检查的2 4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微量白蛋白(AC)、血脂等生化指标及感觉震动阈值、眼底照相、骨密度检查结果。以Hb Al C7%为血糖达标标准进行血糖达标率分析。结果 2 459例成人T2DM患者平均Hb A1C为7.6%±1.5%,血糖达标率为39.8%。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微血管病变、血脂异常对平均Hb A1C及血糖达标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与无家族史及上述合并症者相比较,血糖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微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骨质疏松、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Hb A1C未达标患者比较,Hb A1C达标的T2DM患者中,微血管病变、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病程、BMI、舒张压(DBP)、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血压、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血糖达标存在明显相关。结论天津大港油田地区成人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较低,但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加强对糖尿病病程长、Hb A1C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其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脂肪细胞素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探讨脂肪细胞素对肥胖及T2DM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体检科、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单纯肥胖组50名、肥胖合并T2DM组50名、对照组50名。检测其血浆脂肪细胞素水平,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及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检测,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3组受检者体质指数、血脂、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肥胖组血浆中脂肪细胞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比较,肥胖合并T2DM组血浆中脂肪细胞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脂肪细胞素与体质指数、甘油三酯、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甘油三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是脂肪细胞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中脂肪细胞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出院后3年门诊复查时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达标组(<7.0%)36例,血糖未达标组(≥7.0%)44例;根据3年随访期间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组45例,微血管并发症组35例。收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情况,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情况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血糖未达标组患者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率、高脂血症比例明显高于血糖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比例、年龄、高血压比例、脂肪肝比例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不同血糖达标情况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微血管并发组男性比例明显低于无微血管并发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腹型肥胖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化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提高对GDM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GDM产妇52例,根据诊断后血糖控制情况分为A组(n=30例)和B组(n=22例),A组血糖控制满意,B组血糖控制不满意,并选择同期血糖正常的健康产妇32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以上3组产妇的母婴结局。结果:B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A组和健康组,其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产妇应加强血糖的控制,满意的血糖控制可显著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此时产妇若无并发症及胎心监护异常,可待其自然分娩;若血糖控制不满意,在加强对产妇各项检测的同时,可适时终止妊娠,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各组成疾病并发病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各主要组成疾病并发心、脑、肾疾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法,将2004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DM)、高血压(HBP)和血脂异常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DM、HBP、血脂异常合并MS的发病率分别为80.1%、73.1%、64.6%(P<0.05)。DM易并发冠心病(53.2%,P<0.05)、肾脏损害(28.8%,P<0.05);HBP易并发脑梗死(18.8%,P<0.05)、脑出血(9.9%,P<0.05),病死率高(6.9%,P<0.05);血脂异常易并发超重或肥胖(68.6%,P<0.01);三者并发心肌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HBP、血脂异常并发MS的高峰病程分别为5~9年(33.6%)、10~14年(31.1%)、15~19年(28.2%);并发MS的高峰年龄段分别为50~59岁(33.2%)、60~69岁(29.4%)、60~69岁(32.6%)。结论DM并发MS发病率最高,HBP次之,血脂异常再次之。DM易致冠心病、肾脏损害;HBP易致脑梗死、脑出血和死亡;血脂异常易致超重或肥胖;三者致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HBP、血脂异常分别在病程5~9年、10~14年、15~19年,在50~59岁、60~69岁、60~69岁易并发MS。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农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农村T2DM患者血脂异常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嘉善县、遂昌县所有社区和永康市6个社区2016年社区登记管理的10 343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居民健康档案和社区慢性病管理系统导出人口学信息,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实验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血脂异常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村T2DM患者血脂异常率为66.91%,TC升高率、TG升高率、LDL-C升高率和HDL-C降低率分别为41.76%、41.28%、15.89%和16.92%。血脂异常以单纯TC升高、TC升高合并TG升高和单纯TG升高为主,异常率分别为11.84%、11.75%和11.47%。男性血脂异常以TG升高合并HDL-C降低为主,异常率为11.32%;女性血脂异常以TC升高合并TG升高为主,异常率为14.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99,95%CI:1.352~1.663)、年龄(OR=0.992,95%CI:0.988~0.996)、HbA1c控制不佳(OR=1.241,95%CI:1.141~1.351)、中心性肥胖(OR=1.169,95%CI:1.064~1.285)、超重(OR=1.384,95%CI:1.257~1.524)和肥胖(OR=1.582,95%CI:1.352~1.852)均与血脂异常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浙江省农村T2DM患者血脂异常率总体偏高,以单纯TC升高、TC升高合并TG升高和单纯TG升高为主;应重点监测血糖控制不佳、肥胖和女性居民的血脂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时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使HbAlc达到7%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64例服用1种或2种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lc〉8%)中随机加用一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12周后,使空腹血糖(FBG)达到≤5.6mmol/L,观察指标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发生率和达到HbAlc≤7%,并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百分数。结果试验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的空腹血糖和HbAlc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bAlc≤7%,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低血糖方面,甘精胰岛素组明显优于NPH组(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可使血糖达标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机短信随访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干预管理的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机短信随访组(短信组)62例与门诊常规随访组(对照组)58例。短信组由参与研究的医生或护士对其短信随访,1次/周;对照组门诊常规随访,1次/4周,各持续12周,比较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及糖尿病认知行为的变化。结果随访12周后,短信组HbA1C下降至7.0%±0.8%,对照组下降至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信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6.5±1.8)、(8.3±2.4)mmol/L,对照组分别为(7.6±2.1)、(9.8±2.9)mmol/L,短信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信组的糖尿病知识、心理状态、治疗满意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信组与对照组相比,每周运动量增加[分别为(4.6±1.3)、(3.8±1.9)h],每日吸烟量减少[分别为(8.0±4.7)、(10.0±5.4)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机短信随访管理,在促使血糖及HbA1C达标的同时,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促进行为改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不同空腹血糖(FPG)切点对健康危害和糖尿病(DM)筛检成本效果评价下调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是否适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农村共调查16341名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空腹血糖;对2个县空腹血糖值在5.6—7.0mmol/L间,6个县空腹血糖值在6,1~7,0mmol/L者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做不同空腹血糖值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及比较不同IFG切点筛检糖耐量受损(IGT)和DM的成本效果。结果肥胖、中心性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及人体测量参数均随血糖值升高而升高,特别是血糖值在5.1mmol/L以上,患病率及均数升高更加明显。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单纯性IFG(I—IFG)和IFG合并IGT(IFG/IGT)的患病率增加了1.80倍和1.09倍,DM患病率仅增加6.34%。OGTI"结果显示,FPG在5,6—6,1mmol/L的调查对象,其IGT、DM患病率仅是FPG在6.1—7.0mmol/L间的50%和67%,前者筛检的成本效果比仅是后者1/2和2/3。结论从不同方面考虑,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IFG切点均有其合理性,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切点。  相似文献   

14.
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释放(IRT)试验,解析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7年6月,内分泌和代谢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 588例进行OGTT和IRT检测。以血浆葡萄糖5.6、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切点,7.8、11.1mmol/L为餐后血糖切点,分析患者分布情况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等不同切点对糖尿病诊断的价值。结果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患者3097例。其中FPG≥7.0mmol/L者2654例,单独检测2hPG漏诊62例,占2.33%;单独检测1hPG仅漏诊18例,占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h PG≥11.1 mmol/L者中FPG〈7.0 mmol/L的占14.60%(443/3 035);1 h PG≥11.1mmol/L者中FPG〈7.0mmol/L的占14.00%(429/3065),差别无有统计学意义(P=0.503)。FPG和餐后2hPG均正常202例〔但其中113例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分泌延迟,占55.94%〕,其余289例为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受损。在1 hPG≥11.1 mmol/L且2 h PG〈11.1 mmol/L的291例中,54例FPG≥7.0mmol/L经复查诊断为糖尿病,另有125例餐后30 min血糖≥11.1 mmol/L者的HOMA指数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与FPG5.6~6.1mmol/L而2 h PG≥11.1mmol/L的糖尿病患者接近。结论1 h PG与FPG的一致性不比2 h PG差,且更敏感,提示1 h PG同2 h PG一样,可以作为糖尿病的餐后血糖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细节及波动趋势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h动态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系数分为≤2.0组和〉2.0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24h平均血糖、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最大血糖漂移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及漂移次数、血糖波动系数、不同血糖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对比评价两组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点。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血糖水平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血糖波动系数〉2.0组较≤2.0组发生高血糖及血糖漂移≥11,1mmol/L的时间及幅度明显增多(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详细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趋势及特征,血糖波动是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与体脂分布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测定3874例13~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空腹血糖(FPG)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父母糖尿病患病情况。根据FPG水平,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n=3738)和空腹血糖受损组(5.6mmol/L≤〈FPG〈7.0mmol/L,n=136)。结果两组间各体脂指标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后,空腹血糖受损组体重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和腰臀比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BMI、腰围、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与FPG呈正相关(P〈0.05),其中腰围/身高比的r’值最大(r’=0.0925)。对FPG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佳模型引入年龄(β=-0.102,P〈0.05)、糖尿病家族史(β=0.186,P〈0.05)和腰围/身高比(β=0.842,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与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关系密切,腰围/身高比是描述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指标,是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脂素(visfatin)基因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分为高甘油三酯及正常甘油三酯两组。采用Northernblot印迹技术研究两组的网膜脂肪组织中visfatin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血清visfa-tin浓度、空腹血糖、血脂谱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1)2型糖尿病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血清visfatin增高[(129.074-21.35)ng/mLVS(101.654-15.23)ng/mL,t=2.295,P〈0.05],网膜组织的visfatin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甘油三酯组(P〈0.05)。(2)血清visfatin与甘油三酯(B=0.592,P〈0.05)及空腹血糖(B=0.763,P〈0.01)呈正相关,网膜脂肪组织visfatin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均无相关。结论T2DM患者血清visfatin可能与甘油三酯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8.
血糖仪检测空腹毛细血管血糖在糖尿病筛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糖仪检测空腹毛细血管血糖在糖尿病筛检中的应用,为2型糖尿病的筛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武清区15~75岁居民为研究对象。以血糖仪检测毛细血管空腹血糖,对血糖≥5.0mmol/L者进行餐后2h血糖测试。数据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检出率为42.83%,糖耐量受损检出率为27.88%,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为3.74%。以空腹血糖为测试变量,分别以餐后2 h血糖≥11.1mmol/L和餐后2 h血糖7.8~11.0 mmol/L为说明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2和0.405。结论血糖仪检测空腹毛细血管血糖在糖尿病筛查中有一定的应用意义,且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并评价对其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效果,为促进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88例,按患者意愿,纳入传统的自我管理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的42例患者作为一体化组.随访1年,所有患者随访前后均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A-DQOL),进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并计算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医疗费用.结果 两组管理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化组管理后1年FPG、2hPG、HbA1c、月均低血糖次数、TC、TG、LDL-C、DBP、住院费用、直接医疗费用、HAMA评分、A-DQO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36±1.21) mmol/L比(9.11±1.82) mmol/L、(9.01±2.14)mmol/L比(14.22±3.23)mmol/L、(7.26±1.19)%比(8.84±1.80)%、(0.84±1.08)次/月比(3.13±2.58)次/月、(4.37±0.48)mmol/L比(4.96±0.52) mmol/L、(1.44±0.29) mmol/L比(1.75±0.27) mmol/L、(2.38±0.38) mmol/L比(2.90±0.60) mmol/L、(80.37±10.42) mmHg(1 mmHg=0.133 kPa)比(89.23±14.76) mmHg、(478.70±544.65)元比(977.85±585.35)元、(1 681.92±623.62)元比(1 950.43±563.36)元、(14.50±3.55)分比(17.23±4.28)分、(96.29±15.67)分比(107.90±1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P、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130.66±12.52) mmHg比(138.87±16.41) mmHg、(18.55±4.16)分比(21.10±4.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均血糖监测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30.55±16.98)次/月比(8.65±7.47)次/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减少住院费用,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胰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胰腺术后患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应用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术后空腹血糖〉8.3mmol/L的患者死亡率、术后胰漏、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7.O%、23.7%、9.7%、15.1%)显著高于术后空腹血糖≤8.3mmol/L的患者(2.7%、11.9%、4.0%、6.6%)(P=0.037、P=0.002、P=0.020、P=0.005)。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的患者死亡率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6.2%、8.6%)显著高于术后空腹血糖6.1-8.3mmol/L的患者(0.7%、1.4%)(P=0.023、P=0.011)。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情况显著增加(7.4%比0.7%,P=0.009)。结论通过术后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普通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平稳控制血糖,实现围手术期预定目标下的血糖管理。胰腺手术围手术期的目标血糖定为6.1~8.3mmol/L是安全合理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