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所示有无大血管闭塞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例,根据MRA显示,将患者分为大血管闭塞组和无大血管闭塞组。患者行MRA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在3个月时,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44例患者中大血管闭塞组21例,无大血管闭塞组23例,两组3个月随访时,mRS 0~2分的比例分别为28.6%和82.6%,两组临床结局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MRA所示有无大血管闭塞可帮助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不同大血管病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结局,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大血管病变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病6h内、急诊MRI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根据MRA是否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分为无闭塞错配未溶栓组(无闭塞组,20例)和有闭塞错配未溶栓组(闭塞组,27例),常规治疗90天后,随访两组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结果闭塞组与无闭塞组接受常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90天后随访,无闭塞组疗效显著优于闭塞组(P<0.05),mRS0~1分的比例分别为75.0%和33.3%。结论MRA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应用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加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4个区6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北京市五家医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为:腔隙性脑梗死46.5%,小梗死38.1%,中梗死9.4%,大梗死6.0%。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根据影像学的分型法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磁共振血管 造影,对预测大血管闭塞状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发病6 h内完成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血管闭塞位置,分为3组:无闭塞组38例、ICA闭塞组(ICA组,18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组(MCA组,31例),均在MRI检查前进行NIHSS评分.结果 ICA组和MCA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无闭塞组(p<0.001).NIHSS评定项目中的意识水平提问(P<0.001,OR=7.5,95%CI:2.8~17.9)、凝视(P=0.01,OR=3.7,95%CI:1.4~10.1),下肢运动(P=0.01,OR=7.4,95%CI:1.3~13.1)、失语(P<0.001, OR=7.8,95%CI:2.9~20.7)与是否有大血管闭塞相关.NIHSS≥9分对预测ICA系统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最佳.结论 NIHSS评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患者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5.
<正> 功能神经成像是探索脑的可塑性机制的重要工具,可用于指导神经康复的临床研究。我们鉴别并提供了如下5种有关功能神经成像的变化。(1)脑的适应性发生于脑功能系统水平。(2)随着脑卒中后恢复的时间推移,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变性。(3)功能神经成像能提高我们预测患者恢复情况和选择合适的个体进行康复的能力。(4)神经修复的机制反映不同的病理生理阶段。(5)脑的适应性可受患者的经验和特殊康复手段凋节。希望能为优化神经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OLD MRI)序列评估肾动脉狭窄患者肾脏氧合状态,分析患者肾脏R2*值与健康人R2*值及自身肾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机对2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的肾脏进行BOLD扫描,所得图像通过西门子工作站及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得到R2*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健康人肾髓质R2*值(29.61±2.26)高于皮质(18.23±1.77),肾脏上、中、下部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狭窄患者肾皮质、髓质R2*值(21.14±4.90);(36.25±8.04)均较正常人有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髓质变化更为敏感。在患者组各亚组中,肾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肾髓质R2*值(44.20±6.01)较其他各亚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肾皮质R2*值(24.06±5.94)仅显著高于无明显狭窄组(18.96±3.62)(P<0.05),与轻、中度狭窄患者(20.20±2.01);(19.14±1.86)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对患者组皮质和髓质R2*值与所对应一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未发现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BOLD MRI序列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评估肾脏氧合状态的检查方法,在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而且是检测肾髓质缺血缺氧的敏感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s的位置和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与无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比例均高。CMBs组患者CMBs常见的部位依次为:基底节、皮质及皮质下区、丘脑、脑干及小脑。CMBs的分级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MBs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可能是晚期脑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话、信访等方式随访,改良Rankin评分为结局指标,2006年1月完成随访工作,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485例。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485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最短1天,最长47个月,失访37例(7.6%)。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高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有脑卒中史及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NIHSS评分对预后不良的影响最大。结论NIHSS评分高、高龄、低文化程度、有脑卒中史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有无糖尿病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和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四组:既往糖尿病史组、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对各组进行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检测,并进行半年的短期随访。结果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与既往糖尿病史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与第3天血糖水平比较,应激性高血糖组下降最快。血糖正常组第1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其他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第7天NIHSS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与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院后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既往有糖尿病史和急性期血糖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应激性高血糖和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预后较差,表明控制急性期高血糖和早期诊断并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急性脑卒中早期,经常可以见到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性恶化的病例。资料显示脑卒中加重发生率约为20%-40%,临床观察发现血糖水平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脑卒中,不仅临床表现重,而且预后也差,其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合并脑卒中者。现将我院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对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103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TGF-β1、NSE水平并与6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比较,以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为临床预后指标,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急性期血清TGF-β1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NSE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TGF-β1、住院天数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好的因素。NSE高、意识障碍程度重、出血量大、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空腹血糖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发热、最高体温高、患者年龄大、合并感染者神经功能恢复差。多元回归分析,血清TGF-β1、NSE、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TGF-β1明显下降;重症患者NSE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水平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6h内完成血标本收集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7例,分为临床结局良好组(24例)和临床结局不良组(23例)。MMPs指标包括MMP-2、MMP-9和MMP-13;90天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临床结局良好定义为mRS0~1分,临床结局不良定义为mRS2~6分。结果临床结局良好组患者MMP-2、MMP-9和MMP-1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1.88±69.34)μg/L、(80.83±67.24)μg/L和(74.25±26.51)ng/L,临床结局不良组患者分别为(243.57±88.48)μg/L、(147.39±132.64)μg/L和(94.80±61.49)ng/L,仅MMP-9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MMP-9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而MMP-2和MMP-13水平同患者临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3.
Changes in neuronal activity are accompanied by the release of vasoactive mediators that cause microscopic dilation and constriction of the cerebral microvasculature and are manifested in macroscopic 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BOLD) functional MRI (fMRI) signals. We used two-photon microscopy to measure the diameters of single arterioles and capillaries at different depths within the rat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These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cortical depth-resolved fMRI signal changes. Our microscopic results demonstrate a spatial gradient of dilation onset and peak times consistent with “upstream” propagation of vasodilation toward the cortical surface along the diving arterioles and “downstream” propagation into local capillary beds. The observed BOLD response exhibited the fastest onset in deep layers, and the “initial dip” was most pronounced in layer I.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onset of the BOLD response and the initial dip depend on cortical depth and can be explained, at least in part, by the spatial gradient of delays in microvascular dilation, the fastest response being in the deep layers and the most delayed response in the capillary bed of layer I.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为主的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CIMT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中的下肢评价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结构损伤和功能代偿脑区的相关性,为阐述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28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功能MRI采用组块设计,进行患手虚握运动以及高分辨率结构像采集,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和执行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1)及丘脑灰质体积减少。患手运动时,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2)及颞上回激活增强。感兴趣区1和感兴趣区2重叠,重叠区占灰质体积减少脑区(感兴趣区1)的21.9%。结论 M1结构损伤区及其周围正常脑区均参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与感觉功能有密切关系的M1区背侧的持续性激活增强可能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更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