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实例,探讨早期血管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2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头颈CTA检查,头颈CTA发现明确血管闭塞立即改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298例研究对象经头颈部CTA检查提示,138例(46.31%)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其中颈内动脉狭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9例,狭窄33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0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8例。160例不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狭窄事件。298例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212例,有效率为71.1%;86例静脉溶栓后疗效均不佳,时间窗内(6h)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后有效人数32例,有效率为69.5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过程中,应尽早完善头颈部血管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事件,以便于早期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保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4年4月~2006年3月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动脉血管狭窄11例,成功释放支架10枚,1枚未能输送到位,手术失败,术后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2~70岁,平均59·7岁。术前均行脑CT或MR I检查,4例显示脑部有陈旧性腔隙梗死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狭窄率在50%~90%,均为颅内症状性罪犯血管,其中大脑中动脉7例,椎基底动脉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术前均行全面评估,无绝对禁忌证[1]。1·2手术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7天予肠溶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TCD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9例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的颅内血管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结果 所有患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术后临床TcD随访6个月,无血管再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可以改善狭窄远端的供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537例经行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1)537例脑梗死患者中,脑动脉狭窄371例(69.1%),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65例(30.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0例(20.5%),颅内外均狭窄96例(17.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18)、长期饮酒(OR=2.566)、Hcy(OR=1.039)、HDL(OR=0.165)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的动脉狭窄程度,其危险因素也不同。长期饮酒、糖尿病、Hcy是脑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长期饮酒为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饮酒、Hcy、LDL则为脑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且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危险因素也有差别,因此根据狭窄程度,有针对性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例动脉血管夹层,随访中发现2例再狭窄,1例新发梗死灶。结论 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闭塞1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犦(europeanstrokescale,ESS):53.6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91.65±15.36。6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75%~99%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14%。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成像系统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序列。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观察颅内动脉血栓情况。结果:20例急性脑梗死病变中MRA显示有8例发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呈不同程度狭窄,3例MRA未见异常。急性梗死灶均位于患侧责任血管供血范围内。在20例患者中,有11例在SWI序列显示大脑中动脉内血栓,其中10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分支起始部,1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分支远端,与MRA图像动脉阻断区位置大致吻合。SWI对血栓的显示阳性率为55%。在正常血管及颅内狭窄的非责任血管内SWI均未显示动脉血栓。结论: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检测急性脑梗死血栓存在的主要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124例 TIA 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 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烟雾病样"血管病变的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样"血管病变的影象学特征,其中明确为烟雾病40例(93%),其它疾病引起的烟雾病样血管改变3例(7%)。临床表现脑出血26例(60.5%),脑缺血14例(32.5%),头痛3例(7%),均行保守治疗。结果:43例患者的DSA表现特征:(1)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狭窄变细或闭塞;(2)均表现为同侧或双侧颅底大片血管增生;(3)部分病例颈内外动脉分支血管吻合支形成。结论:烟雾病的DSA表现特征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有大脑中动脉或前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颅底有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血管网,而单侧烟雾样血管病变则多有明确病因。成年人烟雾病以侧脑室出血和脑出血多见,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颅内烟雾样血管改变,DSA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82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过有经验的专家诊断,提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结果 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11处,其中双侧颈动脉虹吸部狭窄16处,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右、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95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03处,左、右及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4处,左、右及双侧颅内后循环狭窄39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5例,后循环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6,P<0.05).结论 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椎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例动脉血管夹层,随访中发现2例再狭窄,1例新发梗死灶。结论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秦正良  刘高飞  陈心岭 《临床荟萃》2008,23(22):1612-16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①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外动脉狭窄40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5例;②126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76例(60.3%),多支狭窄50例(39.7%);③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④DSA示狭窄程度:126例患者189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52条(27.5%);⑤82/91例(90.1%)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 3D TOF MRA对颅内血管狭窄术前评估的可靠性。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3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均行3.0T 3D TOF MRA和旋转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分析30例患者的450个血管片段。以DSA为诊断标准,以有无狭窄、轻度狭窄(10%~<50%)、狭窄50%、70%、100%为判定点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发现115段病变血管,MRA发现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0%和99.7%;以50%为界点分别是86.7%和99.5%,PPV 92.9%和NPV 99.1%;以70%为界点分别是95.5%、99.5%、PPV 91.3%和NPV 99.5%。8处闭塞MRA诊断出7处,假阳性、假阴性各1处(分别是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28段(24.6%)高估,7段低估。结论:对于判定50%、70%颅内动脉狭窄,3.0T 3D TOF MRA与旋转DSA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支架置入术前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关于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局部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研究中涉及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无确切的结论.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狭窄病变22处,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6处、椎动脉4处、基底动脉3处,3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长度为3~10 mm,平均为7 mm,其中6处狭窄长度超过10 mm.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使用脑保护装置保护伞12例.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22枚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置入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段动脉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与治疗前相比较,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同时再造影的实质期可见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置入后临床随访6-24个月,20例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7例,1例出现支架内内膜轻度增生,未引起临床症状.经颅超声多普勒随访结果示狭窄部位血流通畅,支架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无主要分支血管的闭塞.结果说明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近期疗效明显,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诊断中MR增强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128例,将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MRI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诊断价值。结果:128例患者,共检出283条正常血管,69条颅内动脉闭塞、狭窄血管,DSA检出276条正常血管,76条颅内动脉闭塞、狭窄血管。将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MRI检查脑梗死患者血管闭塞、狭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2%、94.4%、77.7%、71.1%,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29.0%、5.6%;128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3条BA狭窄血管,4条TICA狭窄血管,8条VA狭窄血管。DSA检查发现3条BA狭窄血管,5条TICA狭窄血管,9条VA狭窄血管;MRI诊断发现10条ACA狭窄血管,23条MCA狭窄血管,8条PCA狭窄血管。DSA检查发现,8条PCA狭窄血管,11条ACA狭窄血管,23条MCA狭窄血管。结论:MRI可对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有效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可降低漏诊及误诊发生率,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临床诊断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未再发生,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男24例,女13例,年龄49~72岁,平均64岁.均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接受了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结果:全部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技术成功率达100%,37例患者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同时置入2枚支架,其中双侧椎动脉狭窄1例,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2例.1例患者术后3 d,因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给予急诊溶栓治疗后完全恢复.支架置入后电话及门诊随访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尚未有病情加重回报.结论:Neuroform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提高了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