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6例苯丙酮尿症PAH基因Exon7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选择突变扩增系统方法对16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Exon7区域的多聚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了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在32个突变位点中R243Q和R261Q突变位点的检出率分别为46.88%和9.38%,二者占整个突变位点的56.25%。表明PAH基因Exon7突变在中国苯丙酮尿症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2.
16例苯丙酮尿症的PAH基因Exon7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选择突变扩增系统方法对16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Exon7区域的多聚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了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在32个突变位点中R243Q和R261Q突变位点的检出率分别为46.88%和9.38%,二者占整个突变位点的56.25%,表明PAH基因Exon7突变在中国苯丙酮尿症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回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7例回族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启动子区域序列。结果在14个回族PAH等位基因中,共检出突变基因10个,包括错义突变5种、无义突变1种、剪切位点突变1种、缺失突变1种,其中的R243Q和R176X为种纯合子突变,这些突变分布于六个外显子,均系在回族中首次发现。检出的突变基因中包含2种新的突变基因类型,即R155H和A300S基因突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查询PAH专业网站及www.pahdb.mcgill.ca国际PAH数据库,证实是国内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新疆回族PKU患者中PAH基因突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点,我们的研究丰富了PAH基因突变研究的内容,是我国PKU研究中民族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的成功率。方法在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附近选择了3个新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PAH26、PAH32和PAH9),进行扩增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确定它们在中国人群的分布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个新的STR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18(PAH26)、0.413(PAH32)和0.362(PAH9)。这3个位点之间,PAH9与第3内含子中的STR位点(TCTA)n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其他位点组合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联合第3内含子中的STR位点(TCTA)n和2个新的位点,可以对家系中突变基因标记进行95%N断,并成功地用于4例产前诊断中。结论选择性地应用PAH基因中的3个STR位点组合,可以95%地区分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家系中父母的两个基因,从而准确地进行快速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经典型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新突变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和DNA直接测序等技术,对内蒙古地区32个PKU家系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PAH)基因第3~12外显子进行了鉴定分析. 结果检出14种PAH基因点突变R243Q (12/64)、Y356X(6/64)、Y204C(5/64)、R261Q(2/64)、Y161S(2/64)、R252Q(1/64)、R111X(2/64)、D282G(1/64)、S303P(1/64)、G239D(1/64)、R413P(1/64)、IVS7nt+2(2/64)、IVS4nt+3(1/64)、IVS9nt+34(2/64),经检索国际PAH基因突变数据统计库(截至到2004年7月),确认IVS4nt+3(G>C)、IVS9nt+34(G>A)为国际首次发现的新突变,S303P(T>C) 、D282G(A>G)为国内首次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内蒙古人群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存在突变的多样性,R243Q、Y356X、Y204C是PAH基因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6.
7.
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检测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国PKU患者PAH基因突变特征。方法运用PCR-SSCP及PCR-DNA直接测序检测40例经典型PKU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PAH基因。结果在PAH基因上8个外显子共发现11种突变和3种多态,其中R243Q和Y204C为两个高频突变位点,突变率分别为27.5%和10%,280 insT、M276K、M276R、IVS10nt+32T→A、IVS4nt+46C→T、H290R是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结论中国PKU患者基因外显子突变是以两个突变热点和罕见突变并存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鉴定PAH基因第6外显子c.611A〉G突变热点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针对突变频率较高的PAH基因第6外显子的突变热点c.611A〉G,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system,ARMS)的特异引物,对山西省已经临床确诊的70例经典型PKU患儿、c.611A〉G突变患儿的家长及50例正常儿童进行第6外显子扩增,扩增产物测序验证。结果在受检的山西省患儿中,PAH基因第6外显子c.611A〉G突变位点ARMS检测结果和测序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ARMS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作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快速灵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西北五省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12的突变特征,为该地区苯丙酮尿症(PKU)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76例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启动子、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⑴PAH基因外显子12中突变基因检出率为7.4,共检出8种PAH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7种、无义突变1种,最常见的突变是R413P(4.0);⑵PAH基因外显子12突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宁夏(11.3)、陕西(9.7)、甘肃(5.2)、新疆(3.3)和青海(3.1),R413P突变在新疆、宁夏、陕西和甘肃四省区中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5、5.3、5.6和5.2,Y414X(0.7)和L430P(2.7)仅在宁夏检出,R408W(1.0)仅在青海检出;⑶R413P是西北及等国内大多数地区PAH基因外显子12最为常见的突变,R413P突变在西北地区中的检出率低于山西、河南、河北、天津、沈阳、云南等大多数国内省区,日本R413P、中国台湾R408Q突变和挪威、瑞典、北爱尔兰及苏格兰的R408W突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西北地区。西北五省区检出的Y414X、Q419R和L430P三种突变在我国其它地区尚未见报道。结论⑴西北地区PAH基因外显子12突变以R413P为主,与韩国、日本相似,但不同于挪威、瑞典等欧洲国家以R408W为主。推测R413P突变基因频率的高处在日本,R408Q和R408W突变基因频率的高处分别在中国台湾、欧洲。⑵西北五省区PAH基因外显子12突变特点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和部分欧洲国家,表现出多民族聚居地区基因突变特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操作简便、快速,使用成本低,结果准确的鉴定PAH基因第7外显子c.728G>A突变热点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对山西省临床确诊的88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第7外显子c.728G>A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受检患儿PAH基因第7外显子c.728G>A突变位点HRM技术检测结果和测序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操作简便、快速,使用成本低,结果准确,可作为PAH基因第7外显子热点突变的快速、灵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散发的中国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beart defects.CHD)患者中,鉴定GATA4基因突变方法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对31例CHD患者进行GATA4基因6个外显子所有编码序列的突变检测,对有异常条带的DNA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在31个CHD患者中,我们发现GATA4基因的两个新的错义突生,分别是位于第4外显子的V267M,和位于帮6外显于的V380M.以及一个第6内含于中的核苷酸改变.结论我们在患有CHD的中国人群中.发现两个GATA4基因的新突变.提示其编码的转录因子在心脏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串联质谱(tandemmassspectrometry,TMS)技术与茚三酮荧光法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茚三酮荧光法对166247例PKU标本进行初筛,初查阳性标本均采用茚三酮荧光法和串联质谱技术复查,复查阳性者召回采血后统一再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卡方检验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复查阳性率,探讨这两种方法在苯丙酮尿症筛查中的应用。根据血中Phe浓度进行鉴别诊断。结果(1)166247例新生儿初查阳性1152例,初查阳性率为6.93‰;(2)茚三酮荧光法和TMs技术的复查阳性率分别为14.58%、3.91%,两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查阳性者召回采血后统一再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均确诊HPA3例,发病率为1:55415,其中经典型PKU2例,高苯丙氨酸血症1例。结论TMS技术能更快速、更准确地监测血苯丙氨酸水平,更适合用于PKU筛查,可有效地开展筛查的阳性召回工作及缓解家庭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介绍了笨丙酮尿症(PK)位点的近代研究:(1)DNA 单体型分析系统在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的群体遗传研完中的应用;(2)基因型及其不同的结合研究,可作为预测 PAH 缺陷病和表型变异性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4.
鉴定苯丙酮尿症(PKU)基因携带者对PKU 患者的正常同胞及其他近亲的遗传咨询非常有用。文献已报导了几种鉴定PKU 基因携带者的方法,其中最准确的方法是在加上苯丙氨酸负荷后测定血浆(苯丙氨酸)~2与酪氨酸比值(P~2/T),检出率达99%。但是这种方法烦琐,而且给病人造成较多痛苦。本文介绍的方法更为简便,对受试者无不良作用。以31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做为对照组,另43名受试者选自PKU 患儿的杂合子双亲。  相似文献   

15.
PCR/sty1检测系统可快速有效地识别苯丙酮尿症患者普通型突变R408w[英]/IvaschenkoT…//JMedGenet.-1993,30.-153~154通常在北欧PKU突变R408W(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12外显子1444位的C→T替代)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马凡综合征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完成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两个家系中的成员进行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FBN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两个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两个家系成员进行FBN1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在两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一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即FBN1第27号外显子3463位碱基由G变为A( 3463G>A),导致原纤维蛋白1第1 155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Asp 1155Asn),而两个家系的正常成员及选取的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结论 先证者均符合Ghent标准诊断为马凡综合征,基因诊断发现两家系中相同的突变位点3463G>A为中国汉族马凡综合征患者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是一套转录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的转录中,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DNA结合因子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因子是对重叠于基因促进带上Sp1潜在的识别顺序的一段连接顺序起作用,另一个则是和附近的ATF识别顺序发生反应。我们已鉴定了两个在这些识别顺序中自发导致的具有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点突变。核基因并不约束这些突变的顺序。我们推断,这些核基因是RB基因表达和抑制癌症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GLA基因的新突变出现在两个典型Fabry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2个Fabry家系的GLA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2个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Fabry家系,家系1中连续3代有12人发病,均表现为发作性肢体疼痛;家系2中连续5代有8人发病,多数患者在经末期出现显著的多器官损害表现。对2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和部分亲属进行PCR扩增其GLA基因的所有7个外显子包括侧翼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1的GLA基因第1外显子G132T(TGG→TGT)突变,造成W44C替换;先证者2的第6外显子G874C(GCT→CCT),造成A292P替换。两个先证者的母亲都有同其儿子一样的突变,且均为杂合性。结论 经文献检索,两个Fabry家系各存在一个新的GLA基因点突变。同一基因的不同位点的突变导致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女性患者和男性一样出现症状,推测这可能是等位基因随机失活导致的显性遗传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α-L-艾杜糖醛酸酶(alpha-L-iduronidase,IDUA)基因(仍删)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限制性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验证;同时,采集50名健康体检者血样,针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位点的可能性。结果患者/DUA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分别出现杂合突变Q60X(178C〉T)和D203N(607G〉A),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突变,后者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限制性酶切分析证实患者母亲是Q60X突变携带者,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证实患者父亲是D203N突变携带者。另外,在对50名正常人的测序分析中,未检测到D203N突变。结论筛查所得的两个点突变可能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IDS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粘多糖贮积症 型 (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MPS )患者的艾杜糖 - 2 -硫酸酯酶 ( iduronate- 2 - sulfatase,IDS)基因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 SSCP)对患者的 IDS基因可能的常见突变第 2、3、5、7~ 9外显子进行检测 ,并对 PCR- SSCP检出的突变进行直接测序 ,测序发现的突变进行 PCR-限制性酶切分析验证。结果 经 PCR- SSCP和 DNA序列分析发现该患者的第 7外显子发生新的点突变 ( G12 5 3T)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 RFL P)电泳检测示患者和母亲出现突变导致的酶切位点 ,进一步验证了序列分析结果。结论 筛查所得的点突变 G12 5 3T可能是该 MPS 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