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和定位,探讨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在细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采用接合试验对该类整合子进行定位分析。结果4株铜绿假单胞菌I类整合子都含有耐药基因.该耐药基因在相应菌株中发挥耐药作用;该菌整合子位于质粒上。结论I类整合子耐药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的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5株分离于临床的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PCR的方法确定5株铜绿假单胞菌含有第一类整合子并且对其整合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PFGE分析该5株菌的同源性。结果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并且都携带2360bp的耐药基因盒,包括aacA4和含有终止突变的cmlA1。PFGE结果显示5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同一克隆。结论整合子在临床致病菌的多重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防止相关病菌在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石家庄、昆明两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第一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携带率的比较分析,探讨第一类整合子在两地菌株分布的差别。方法采用PCR方法筛选检测64株石家庄、昆明两地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及其所携带的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结果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中共有43株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阳性率67.2%);其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阳性率分别为71.4%和64.3%,两地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携带一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0.0%和38.%,两地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携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地菌株携带的基因盒大小不同。结论第一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广泛分布,环境的选择压力影响细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探讨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43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做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 对其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亚胺培南4.7%、阿米卡星18.6%、头孢他啶、27.9%、头孢吡肟37.2%、头孢呋辛55.8%、复方磺胺甲嗯唑58.1%、妥布霉素74.4%、庆大霉素79.1%、头孢噻肟81.4%和哌拉两林83.7%.在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有25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其中18株携带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如介导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约物的耐药基因等;某些菌株携带的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相同.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在该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主要类型,研究Ⅰ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检测3类整合子整合酶的编码基因,并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运用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其中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全长序列含有Ⅰ类整合子整合酶、Aac A4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IMP-25金属β-内酰胺酶、OXA-30 β-内酰胺酶和Cat B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及其相应的基因重组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EU588392,其中IMP-25为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论 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整合子类型是Ⅰ类整合子,并且该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其中一个是金属β-内酰胺酶新亚型IMP-25,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I类整合子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分析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及所携带耐药基因盒的信息.方法 收集广东省3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ERIC-PCR法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扩增整合子及其可变区并测序分析.结果 8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9个型别,主要的型别为S型(n=24)、P型(n=18)和R型(n=6);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43.75%(35/80),所检出的整合子可变区有8种类型,分别为aacA4、aadA4a、aac(6')-Ⅱ-aadA13-cmlA 8-oxa-10a、aadB-PSE-1、aadB-cmlA1、aacA 4-aadA2、aadA 6-orfD和aacA 4-catB8-aadA1.结论 某医院存在两个克隆群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传播和扩散.Ⅰ类整合子是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的种类及特点,探讨其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预防院内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2004年标准,应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酶(IntI)检测,并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盒。结果药敏试验显示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全部为泛耐株,5株为Ⅰ类整合酶阳性,其中3株为缺失型,无耐药基因盒,其余2株耐药基因为blaVIM4和blaPSE-1;14株为Ⅱ类整合酶阳性,其耐药基因盒均为dfr1-sat1-aadA1;3株Ⅰ、Ⅱ类整合酶均为阳性;7株不含Ⅰ、Ⅱ类整合酶。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都具备Ⅰ、Ⅱ类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这是造成它们成为泛耐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淮北地区Ⅰ类、Ⅱ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中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榆测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并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K-B法对接合转移成功菌株及接合子进行13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6.1%,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含整合酶基因的接合子在转移成功接合子中所占比率为35.7%.结论 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以Ⅰ类整合子为主,且水平传播率达到35.7%,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孢菌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孢菌临床连续分离株Ⅰ类整合酶基因(inⅠt1)存在情况和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97株铜绿假单孢菌inⅠt1。结果97株铜绿假单孢菌中有72株inⅠt1基因阳性(74.2%);其中多重耐药菌,耐药菌、敏感菌inⅠt1基因检出率分别84.7%(61/72)、8.9%(6/72)、6.4%(5/72)(P<0.01)。结论inⅠt1在铜绿假单孢菌中广泛分布,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可能与铜绿假单孢菌多重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和增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设计合成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33.80%),美罗培南(33.45%)、头孢他啶(27.87%)、头孢吡肟(36.24%)、庆大霉素(45.30%)、阿米卡星(36.94%)、环丙沙星(33.10%)、左氧氟沙星(37.63%)、氨曲南(47.39%)、哌拉西林(35.1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8.57%);多重耐药菌占34.84%(100/287),泛耐药菌株占9.41%(27/287);共有9株铜绿假单胞菌呈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其中2株产IMP-9型MBL,1株产IMP-25型MBL,4株产VIM-2型MBL;有8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携带了Ⅰ类整合子,但只有2株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1株携带了IMP-9基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MBLs的基因型以IMP-9、IMP-25和VIM-2为主;MBLs的基因环境较为复杂,部分MBLs为整合子所携带.  相似文献   

11.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建荣  刘群  王玉莲  张艳红  刘金伟  刘静 《天津医药》2007,35(4):259-260,F0003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oprD2基因和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检测和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TEM、GES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ant(2″)-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扩增阳性。oprD2基因扩增检测呈缺失型。qacEΔ1-sulⅠ、intⅠ1基因扩增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抗生素灭活酶及耐消毒剂和Ⅰ类整合酶基因。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烧伤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喹诺酮耐药(QNR)基因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方法:用K-B纸片法测定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噻肟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QNR)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6.70%,1株环丙沙星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有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与QNR基因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Ⅰ型整合子参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某院临床分离的297株肺炎克雷伯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的检测;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克隆测序,分析I类整合子基因结构。结果 29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除MEM、IPM外,对其余11种抗菌素,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酶基因阴性菌株。57.91%(172/297)的菌株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阳性,共检测出10种不同基因盒。可变区编码耐药基因有aadA2、aadA1、aadA5、aadA3C、aacA4,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dhfrhI、dfrA12、dfrA14、dfrA17、dfrA1、dfrA25、dhfrhI,介导磺胺类抗菌素的耐药;aar-2,介导利福平耐药。结论Ⅰ类整合子在本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较广泛,主要介导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素耐药。整合子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间呼吸科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流行病学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病人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菌株的基因型差异,PCR扩增测定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间从呼吸科住院病人分别收集134株和85株铜绿假单胞菌,其检出率为4.3%和2.0%.2007—2008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普遍耐药,高于2017—2018年间菌株的耐药率(P<0.01).MLST结果 显示2007—2008年间菌株具有15个基因型,2017—2018年间菌株具有9个基因型,其中ST235、ST111和ST175为最流行的基因型,菌株的基因型10年间没有明显变化.2007—2008年间共有1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IMP-4,5株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VIM-2,而2017—2018年间仅2株菌携带IMP-4基因,无其他金属酶基因存在.结论 该院呼吸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MLST基因型谱稳定遗传,且IMP和VIM仍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个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为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分离出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的携带情况.结果 PCR法检测出携带OprD2基因5株(3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琼脂扩散法做抗菌药物敏感实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在所收集菌株中扩增BLAimp、BLAvim、OXA基因。结果用PCR技术在8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扩增出BLAimp基因。结论实验室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传播,提高烧伤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液相菌与生物被膜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及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液相菌,两者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695,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群lasR和intI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ntI1基因表达可能与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exoU、exoS表达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已确诊为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453例,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36例,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27例,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与基因分析。结果在检出的27例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左氧氟沙星耐药为19株,占多重耐药株70.4%,携带exoU、exoS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9.0%(15例)、74.2%(14例),同时携带exoU、exoS基因68.3%(13例);环丙沙星耐药株17例,占多重耐药株63.0%,携带exoU、exoS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3.2%(14例)、73.1%(12例),同时携带exoU、exoS基因61.1%(10例)。结论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exoU基因和exoS基因,携带率高,同时携带exoU、exoS基因更容易发生耐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及其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探讨Ⅰ类整合子与临床耐药播散的关系.方法 运用K-B法检测临床株的耐药表型,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PCR扩增筛选含整合子的临床菌株,接合传递实验、套式PCR、质粒谱分析及DNA测序研究携带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播散的关系.结果 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69.2%含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大小从1.0~2.3kb不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氯霉素耐药的基因.整合子阳性组中ESBLs、多重耐药菌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整合子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水平传播.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中广泛分布.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水平传播,在耐药基因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和分析赣南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基因检测结果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赣南地区4所综合性医院中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80株,同时应用K-B法对80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开展药敏试验,并应用PCR法对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基因检测,分析其基因检测结果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80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69株检出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其检出率为86.25%,其中NMD型17株占24.64%,IMP型31株占44.93%,KPC型9株占13.04%,VIM型12株占17.39%;另有NMD型合并IMP型1株(1.25%);80株中膜孔蛋白基因OprD2全部缺失;除69株检出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外,其余11株均未检出SPM型金属酶、GIM型金属酶。结论:产碳青霉烯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中具有重要意义,NMD酶、IMP酶、KPC酶、VIM酶基因为赣南地区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主要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