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减少切口长度及放射状缝线所致的角膜散光。方法:采用巩膜眉状切口,巩膜隧道分离,无缝线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38例40只眼中37只眼无切口漏水。12只眼经检影验光仅3只眼有散光0.75DC。结论:无缝线、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关闭坚固稳定。手术引起角膜散光极少。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切口方法较多,理想的手术切口必须具备:1组织损伤小,便于缝合;2术中、术后并发症少;3术后角膜散光低。我们自1995年1月至9月采用巩膜瓣有缝线切口做人工晶体植入术26例26只眼,比我们做的常规角膜缘切口优越,尤其是角膜散光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资料:全部病例为1995年1~9月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巩膜瓣有缝线切口组26例26只眼,男14例,女12例;对照组(角膜缘切口组)26例26只眼,男女各13例,无糖尿病病史。在日本拓普康显微镜下手术,人工晶体为宇宙PMMA双凸型,缝线为宁波产10-0无损伤…  相似文献   

3.
巩膜阶梯状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巩膜阶梯状切口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43眼采用巩膜阶梯状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以角膜曲率计测量及验光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并随机与常规的角膜缘切口对照。结果:巩膜阶梯状切口,对于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提高视力优于常规的角膜缘切口。  相似文献   

4.
儿童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方法:78眼中58眼行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人工晶体状植入术,20眼行常规角膜缘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入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及6月巩膜隧道小切口的角膜散光度与常规角膜缘切口者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改良的巩膜瓣切口在37例(3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中进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峰值为3.60D,角膜散光回归为2.11D,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比较,术后角膜散光显著减少.对改良巩膜瓣切口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角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变化。方法:用Goldmann房角膜观察了107眼通过5mm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个月前房角的变化。结果:107眼(100%)可见内切口位于Schwalbe线前的透明角膜上,48眼(44.86%)内切口平整,59眼(55.14%),内切口后唇轻度卷曲,42眼(39.25%)角膜后弹力层不同程度脱离,9眼(8.41%)发生周边虹膜周边前粘连,但未见有粘连至巩膜突上,3眼(2.8%)虹膜周边粘连致术后瞳孔呈梨形。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是 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也存在着角膜后弹力层不同程度脱离、虹膜周边前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易魁先  郦全福 《眼科学报》1999,15(4):262-264
目的:评价角膜缘后界6mm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以12点角膜缘后界为切点作6mm水平“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对50例55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其中53眼术毕巩膜切口不作缝线,2眼因后囊膜破裂改为12mm切口囊外摘除术。结果:切口无缝线病例术后1周裸眼视力≥0.6占92.4%,≥1.0占50.9%;术后1个月视力≥0.6占98.1%,≥1.0占67.9%。术后1周与1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63±0.36D、0.61±0.33D,与术前平均散光0.60±0.48D相比,无明显差别(t检验P>0.05)。结论:角膜缘后界无缝线6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术后角膜散光小,值得临床推广。眼科学报1999:15:262-264。  相似文献   

8.
无缝线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高岩  李永 《中华眼科杂志》1995,31(5):333-336
报告弦长5.5mm无缝线切口植入直径6.0mmPMMA人工晶体50只眼的切口建造方法、自身关闭程度及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的结果。患者年龄范围为8 ̄72岁。对其中13只眼行一期植入,37只眼为二期植入术。该组患者中19只眼无晶体眼既往有穿通伤和1 ̄3次手术史,15只眼无晶体眼为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14只眼为先天性白内障,其他2只眼。手术切口包括巩膜外切口,弦长5.5mm;巩膜隧道分离;辨状角膜内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切口无缝线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评价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7眼),行上方3.0 mm巩膜隧道式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有所提高,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显著,角膜地形图中180°径线和90°径线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等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有所改变,逆规性散光较术前增加,循规性散光减少.结论 上方3.0 mm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术后第1天视力即可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74-376)  相似文献   

10.
无缝线隧道切口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无缝线隧道切口白内障手术内切口及周边虹膜的变化。方法用Goldmann房角镜,术前、术后观察3.5mm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56例(58只眼)的前房角改变。结果56只眼可见内切口位于schwalbe线前的透明角膜上,2只眼内切口在Schwalbe线上。42只眼(72.41%)内切口平整,14只眼(24.14%)内切口后唇轻微卷曲,5只眼(8.62%)角膜后弹力层脱离,2只眼(3.45%)发生虹膜周边前粘连。结论通过无缝线隧道切口进行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周边虹膜前粘连发生率较低,但容易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远期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奕志  李绍珍 《眼科学报》1991,7(4):181-184,175
本文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二年的74眼中,用角膜计和显然验光检查,发现63只眼(85.14%)的角膜散光≥0.50D,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78±1.41D,以循规性散光占优势(77.03%);结果分析显示:10—0尼龙缝线缝合切口所引起的角膜散光,即使术后二年,散光不会自行完全消退。持续存在的角膜散光可影响工人晶体植入术后远期裸眼视力,矫正散光所需的柱镜度数与角膜散光的度数很接近。本文说明了控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必要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6mm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 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组36只眼,用钻石刀在角巩膜缘后0.5mm做隧道长1.75mm阶梯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用Nikon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散光度、轴向。采用Holladay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轴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和术后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1周B组平均裸眼视力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散光轴向全部为逆规性变化,B组术后散光轴向以顺规性散光变化为主。结论 颞上侧或鼻上侧切口可有效地减少切口的扩张力并且产生较小的角膜散光,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6mm无缝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的影响。方法:按照安全随机化设计,将所要观察的72眼分为:改良缝线联合中切口组;常规缝线联合口切口组;常规缝线及大切口组。术后1周、1月、3月分别以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散光及视力。结果:改良缝线联合中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改良线联合中切口能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4.
检影指导拆线控制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由缝线引起的角膜散光是影响术后探眼视力的首要因素。有条件者用角膜屈率计及角膜地形图指导拆线。我们自1995年1月开始用检影指导选择性拆线以控制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取得较满意效果。对象及方法1.对象:选择1995年五月~1996年8月所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晶体术后拆线对角膜散光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角巩膜缝线法对人工晶体植入后6周,顺规性散光≥2.5D30只眼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拆断缝线后2周,角膜散光由4.85±1.62D消退至1.47±0.85D,平均消退3.25D。平均拆断每一根缝线,角膜散光可减少1.75D。30只眼研究中平均需要拆断缝线数目为1.96根。拆断缝线后角膜散光轴位向逆规性方向转变。裸眼视力平均提高5行。研究证明: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缝线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的术后角膜散光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F  He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1-273
目的:总结54例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31只眼)和巩膜隧切口(23只眼)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结果:54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1.0者11只眼,术后矫正视力>1.0者16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过程平稳;与传统角巩膜切口比较,术中眼压维持稳定.,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较小。结论: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均良好,两种手术切口比较,以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部位手术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1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A、B、C3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A组38眼为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44眼为上方角巩膜缘切口,C组28眼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并于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术后近期及远期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A组、B组术后散光无显著差异。C组术后散光最大,有统计学意义,其术后并发症多。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角巩膜缘切口优于透明角膜切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无囊膜支撑的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在无囊膜的无晶体眼中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手术方法和疗效,通过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囊膜缺如的7只眼一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对白内障术后囊膜缺如的16只无晶体眼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用聚丙烯缝线将人工晶体襻固定于睫状沟中。结果:22只眼人工晶体正位,1只眼人工晶体稍向下移位。一期植入术后1周,平均视力为0.56,术后1个月,全部矫正视力高于0.5。二期植入后的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81.25%)裸眼视力达到0.5,5只眼(31.25%)达到1.0。术后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及睫状沟缝合固定襻的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矫正无晶体眼闭合式技术,并可作为处理超声乳化术中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  33例 (4 3眼 )白内障患者采用反眉形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 1周测量术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术后 3天平均裸眼视力 0 .5 0± 0 .2 0。术后 1周裸眼视力≥ 0 .5者 31眼 ,占 72 .0 9% ,术后 1周平均角膜散光为 2 .0 2± 1.40 D。结论 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8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变化观察并采取控制方法表明:术后角膜的循规性散光于术后2周平均增加5D,术后3个月平均减至2D。术中调节缝线的张力,术后2周至3个月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等都是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了综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