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拟汤方配合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疗效.方法:将188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我院自制的中医方剂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甘露醇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尿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汤方配合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1例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常规治疗)6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8例.两组均治疗15 d,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8.41%,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结论 刺络拔罐配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纪(70±1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肢体康复训练 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结果: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疗效可靠、真实,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足针联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 Bruunstrom 六阶段评估法作为评价指标,将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足针联合醒脑开窍法针灸组(治疗组,5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上肢、下肢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足针联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报道20年中224例血管损伤伴肢体损伤治疗。其中车祸伤99例(43.3%),L伤71例(31.6%),其它伤54例(占24.1%)。224条动脉伴34条静脉损伤,计258条血管。下肢动脉损伤为首,169例(75.4%)。116例(64%,116/180)在6小时之内重建损伤血管。骨折内固定96例(65%,96/148)。132例(77%,132/172)肢体存活具有良好的功能。一期截肢44例(1.6%),二期截肢8例(3.6%,总截肢率23.2%,52/224)。挽救肢体的关键主要取决于缩短肢体缺血时间,神经损伤、骨折、软组织损伤程度和主要脏器损伤情况等因素。处理中注重全身抗休克与局部正确处理并重。仔细检查,限时观察,早期诊断,正确修复为原则。肢体是否需要进行一期截肢,用“创伤肢体估计评分(TEAS)”来估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6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两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分配隐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除采用针康法治疗外,每日进行一次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治疗均持续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及3个月随访时,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FI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MBI、FIM评分提高幅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配合针康法治疗,较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8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3例实施西医康复护理,B组45例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优良率高于A组;出院前B组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A组,B组Barthel指数值、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均高于A组(均P<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药物+神经促通术)54 例,常规组(单纯药物)49 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5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DL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按脑卒中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中医综合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3d、入院1个月、入院3个月时评价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入院1个月和3个月时BI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检查的18例(20侧)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影表现正常4侧肢体(20%)、下肢浅静脉瓣功能不全2侧肢体(10%)、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2侧肢体(20%)、深静脉瓣功能不全6侧肢体(30%)、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侧肢体(50%)、静脉曲张14侧肢体(70%)。结论: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能清楚显示下肢静脉病变位置、范围及静脉瓣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李莉 《西部中医药》2014,(12):124-125
目的:观察肢体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医护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分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表量(ADL)评分、WHOQOL-BREF评分2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障碍,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128例患者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康复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肌痉挛程度(Ashworth)和肢体运动功能(FMA)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肌肉痉挛发生率为34.9%明显低于对照组(74.2%,P〈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肌肉痉挛程度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相结合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IM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每组各40例,非针刺组采用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体针相结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后针刺组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非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IMS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剂联合推拿治疗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8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静滴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方剂配合手法推拿治疗,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肿胀消失时间、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7.94%(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3.94±0.62)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6.13±0.95) d(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中药方剂配合推拿治疗骨伤患者后期肢体肿胀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患肢肿胀时间,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徐毅 《亚太传统医药》2014,(22):102-103
目的:研究脉管Ⅱ号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患者IL-1水平的影响,探讨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及脉管Ⅱ号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蕲蛇酶0.75万单位静滴(时间≥3h),在此基础上治疗组30例患者加服脉管Ⅱ号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IL-1水平.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IL-1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Ⅱ号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可靠,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1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药熏洗为主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术后肢体长期制动致手指关节僵硬患者59例(64指),疗效优46例(72%),良12例(19%),可4例(6%),差2例(3%),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