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胰肾联合移植(SPKT)大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杂种猪作SPKT的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整块切取,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切除受体胰腺,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 切除受体双肾,供体门静脉远端与左肾静脉吻合, 门静脉近端及带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段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及肾以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侧壁与受体上段空肠行侧侧吻合, 输尿管置管外引流,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结果:10头动物移植后,2头受体因术后内环境紊乱死亡,8头受体顺利完成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存活期胰肾功能基本正常.术后3~5 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8头受体死亡.结论:建立猪SPKT模型是可行的,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 ,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以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左髂总动、静脉吻合 ;供肾输尿管内置“J”形管后与膀胱左顶侧壁吻合。供胰门静脉与受体右髂总静脉吻合 ,包含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片与右髂总动脉吻合 ;十二指肠节段与膀胱吻合。结果 手术成功 ,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术后 3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受体死亡。结论 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并比较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同期进行猪胰肾联合移植,将受体猪分为对照组(ED+SVD组)和实验组(ED+PVD组),每组手术6台次.移植后监测肾功能、血尿淀粉酶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ED+SVD组移植物存活时间(8.00±3.03)d,ED+PVD组移植物存活时间(8.30±3.88)d,两者比较t=0.1657,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两组移植物存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除外免疫因素对移植物长时间存活的影响,应尽量控制冷缺血时间,缩短整个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对供体的打击,手术操作技术细致及规范,掌握移植物的修整技巧,以上是影响移植物术后存活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符合正常生理特点的胰岛素门静脉回流胰液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SPK)动物模型。方法选用20头近交系甘南小型猪作为SPK的供受体。供胰肾原位灌注后整块切取。修整时行供体左肾静脉与脾静脉端端吻合。受体血管吻合采用供体门静脉与受体脾静脉端侧吻合,供体腹主动脉的远端与受体的腹主动脉斜侧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侧侧吻合,使胰液经节段十二指肠从肠道引流;供肾输尿管皮肤造瘘并置管体外引流用于监测尿量。全组均未作抗排斥处理。结果10头受体猪中除1头因严重的腹胀于术后1 d死亡外,其余9头平均存活(4.5±1.5)d,术后移植胰、肾均即可发挥功能。结论在小型猪建立门静脉回流胰液内引流式SPK模型是可行的,且该术式更符合生理特点,可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胰肾联合移植受体的选择与准备。方法:结合我院施行的2例胰肾联合移植,选择1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受体,并进行周密的准备。结果:移植术后胰肾功能恢复正常,受体均于术后24h内停用胰岛素,1周内血肌酐及尿素氮降为正常。第1例已有功能存活24个月。结论:严格选择受体及对其周密准备有利于移植胰肾功能的早期恢复,减少排异反应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胰肾联合移植一院普外科乔海泉综述姜洪池单世光审校196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Kely[1]等人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胰肾联合移植(SPK),他们取尸体供胰体尾节段、胰管结扎,联合肾脏移植给一垂危的糖尿病并发尿毒症女性患者,术后存活2个月,死于排斥反应和败...  相似文献   

7.
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术前准备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例Ⅱ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期合并尿毒症的患者施行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第3日肌酐降至正常,术后7 d撤除外源性胰岛素,血糖6~11 mmol/L. 结论: 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方法. 充分的术前准备与严密的术后监测有利于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各种管道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各种管道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之后,患者术后恢复理想,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排斥反应发生,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术后近30 d康复出院,门诊随访胰、肾功能基本正常,正常饮食,生活自理,可从事轻工作。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法,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护理人员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应做好各管道的观察与护理,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的发生,为医生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全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终未期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与临床相似的大动物移植模型对研究移植后受体及移植物的病理生理变化,探索慢性排斥的规律、防治方法及免疫耐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选用地产健康杂种猪26头,性别不限,术前夜禁食,全麻气管插管。供体腹主动脉插管灌注4℃高渗枸橼酸盐腺嘌呤液约300ml,内含2%盐酸川芎嗪6ml,灌注高度80cm水柱。整块切取全胰十二指肠、双肾、输尿管、牌及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体外剪修成可供移值的全胰十二指肠及肾移植物。受体在切除全胰后行全胰十二指肠及肾移植术,术毕置…  相似文献   

11.
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研究(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提高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于1998-12/2000-01对5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施行了胰肾联合移植术,结果 5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8wk,23wk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一次,经抗排斥治疗后逆转,2例术后2wk发生纯红再障(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1例手术后第15日供胰动脉血栓形成,切除胰腺,经1a以上观察,4例患者健康存活,胰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胰肾Ⅰ期联合移植术后胰腺排斥反应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肾Ⅰ期联合移植术后胰腺排斥反应的监测方法。方法 对称植胰外分泌液采用膀胱引流术式,使其直接注入膀胱尿液中,术后通过测定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糖、尿糖、血C肽等指标,判断移植胰功能状态。结果 5例病人中,3例术中后胰腺内外分泌及肾脏功能满意,尿淀粉酶在4314-9873苏氏单位之间,血糖为6.3-7.9mmol/L,C肽7.8-15.6μg/L之间,尿糖--++,未使用胰岛素,至今已分别生存20月、14月、11月。其余2例中,1例因排斥反应,术后第47天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另1例因脾动脉血栓形成,术后第33天切除移植的胰腺、但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糖、尿糖、C肽测定以及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是判断移植后胰腺排斥反应的常用方法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本院对3例晚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的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结果:1例65岁患者为胰液膀胱引流,术后继发膀胱炎和低俯肠梗阻,2个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行胰液空肠引流,1例存活10个月,其间出现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另1例存活至今,曾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痊愈。3例术后移植器官功能均良好,符种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胰液空肠引流和胰液膀胱引流各有优缺点;胰液空肠引流符合消化生理,且可通过观察十二指肠造瘘管引流物的量和性质,监测供胰功能和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充分术前准备,减轻尿毒症,控制血糖水平,纠正贫血,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积极抗感染;选择硬膜外麻醉,连续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定时检测血糖和动脉血气,酌情调控胰岛素用量和扩容速度.结果: 手术开始至吻合肾动脉开放前,循环稳定,动脉血气正常;继后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呈较高水平,血糖、尿量和淀粉酶维持在较理想状态.结论: 该手术硬膜外麻醉安全可行,术前充分准备,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和调控血糖水平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T) frees the diabetic patient with end-stage nephropathy from dialysis and daily insulin injections. Herein, we review consecutive cases of SPKT with bladder drainage performed at our institution over an 8-year period.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21 patients (16 males and 5 females) who underwent SPKT between September 2001 and September 2009. Seven patients had type-1 diabetes and 14 had type-2 diabetes. Nineteen patients were on dialysis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onors were selected for SPKT. The mean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 was 2 (range 0–4). SPKT was always performed using bladder drainage and vascular anastomoses to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anti-lymphocyte globulin induction followed by tacrolimus,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prednisone.
Results  The mean hospital stay was 45.43 days.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39.4 months, survival rates for patient, kidney, and pancreas were 76.2%, 76.2%, and 66.7% at 1 year; 76.2%, 59.3%, and 55.6% at 5 years; and 57.1%, 39.5%, and 41.7% at 8 years, respectively. Majo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nastomotic leaks, reflux pancreatitis, and rejection. Six patients died from septic shock (n=3), duodenal stump leak (1), cardiac arrest (1), or renal failure (1). Eight kidney grafts were lost due to acute rejection (n=2), chronic rejection (3), and death with a functioning graft (3). Pancreatic graft failure (9) was caused by thrombosis (n=1), rejection (2), duodenal stump leak (1), and death with a functioning graft (5).
Conclusions  SPKT is a valid therapeutic option for uremic diabetics although few hospitals in China can undertake SPKT.
  相似文献   

16.
Zhu W  Xia L  Qi J  Wang C  Hu D  Hu J  Feng D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2):1868-1872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 (MRI)和三维 (3D)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对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并与穿刺活检和DSA进行对比。方法  5位患者于术后 2 8天至 2年进行 5次MR检查 (采用GE 1 5TMR机型 ) ,成像技术包括轴位和矢状位脂肪抑制SE序列T1WI及FSE序列T2WI,3D增强MRA扫描后行轴位或矢状位脂肪抑制T1WI扫描 ,计算胰肾移植物的实质增强平均百分率 (MPPE)。 3D增强MRA采用“Smartprep”技术 ,其资料均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多平面重建 (MPR)进行处理。结果 在 5例移植胰腺中 ,MRI示 2例正常 ,1例急性排斥反应 ,1例慢性排斥反应伴 70 %纤维化和 1例迟发性胰腺炎。在 5例移植肾中 ,MRI示 4例正常 ,1例急性排斥反应伴肾梗死。MPPE能鉴别梗死和其他并发症。 3D增强MRA能显示血管并发症 ,如移植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形成或血管连接处狭窄等 ,其结果与DSA相当。结论 MRI和 3D增强MRA的联合应用便于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猪胰肾联合移植改良门静脉回流、胰液外引流动物模型,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以12头杂交长白猪为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左肾、脾脏。修剪移植肾脏、胰腺和十二指肠.左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移植时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吻合.腹主动脉段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十二指肠内置入T型管、输尿管内置入脑室引流管自腹壁引出,胰液和尿液转流备Ⅱ期手术完成。结果:手术成功,供肾、胰植入受体后立即恢复良好的血液循环,无出血及漏血现象,并且迅速恢复功能。术后平均存活期12天。结论:成功建立了猪胰肾联合移植门静脉回流、胰液外引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