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LL-37是发现的人类唯一的Cathelicidins家族成员,也是人体内唯一的双亲性α螺旋结构的抗菌肽。近年来,很多实验证明了LL-37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免疫调节、抗肿瘤和影响疫苗作用等多功能效应。目前耐药菌不断产生,人们不断试图寻找抗生素外对抗病原体的方法。抗菌肽LL-37即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一大热点,人们对LL-37的认识也越来越透彻。本文就其结构特点、生物学作用特点、机理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人血浆抗菌肽LL-37、25羟维生素D3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8月选取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4例同期健康儿童。两组对象均空腹采血,检测血浆LL-37、25羟维生素D3含量,同时记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既往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18.37±5.50) ng/ml与血浆抗菌肽LL-37水平(3.45±0.98) 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24±9.04) ng/ml、(8.93±2.23) ng/ml(P<0.05)。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LL-37水平均与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呈负相关(r=-0.645、-0.560,P<0.05);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与血浆LL-37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有关,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且25羟维生素D3缺乏可能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抗菌肽LL-37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细胞后,CCK-8法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分泌量。 结果 与0 μg/ml组细胞比,添加LL-37能够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诱导鼻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凋亡,上调鼻黏膜上皮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的表达,有效降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L-37能够在体外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水平,促进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不断加剧,细菌耐药性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不同抗菌药物如何发挥抗菌作用,以及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等方式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策略,以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降低细菌产生耐药的概率,同时提高抗菌效力。本文从协同抗菌机制出发,对不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作用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抗菌肽与传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果,以及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推动抗菌肽等新型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创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假丝酵母感染对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患者唾液中人类β防御素-2(HBD-2)、抗菌肽LL-37水平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合并白假丝酵母感染患者66例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收治无感染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患者132例为非感染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唾液HBD-2和LL-37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唾液中HBD-2和LL-37基因相对表达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D-2和LL-37诊断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合并白假丝酵母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 感染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患者上皮异常增生占比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唾液HBD-2和LL-37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非感染组(P<0.05); HBD-2和LL-37水平预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合并白假丝酵母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8和0.744,基因相对表达量的AUC分别为0.723和0.734。结论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合并白假丝酵母感染患者唾液中HBD-2、LL-37水平和基因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7.
昆虫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昆虫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种群 ,昆虫中的许多种类都是人类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传播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原虫等 ,对人类危害极大。和高等动物一样 ,昆虫也具有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 ,存在着防御病原体感染、保持自我稳定及免疫监督的种种机能〔1〕。从广义的生物学概念出发 ,昆虫的免疫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抵御病原体及其他异物侵入的结构和生理屏障 ;②对进入血腔的病原体等异物的主动反应 ,包括血细胞对异物的吞噬、包被作用和正常昆虫体液因子及诱导产生的血淋巴杀菌物质的免疫反应 ;③修复表皮损伤 ,限制进一步感染的血凝机制 ;④… 相似文献
8.
阳离子抗菌肽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60年中,随着抗生索的大量及广泛使用,造成众多致病菌的抗药性大大增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细菌基因突变积累和新抗生素的不断涌现,出现了耐药的超级菌,而近30年内。人们对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并未取得明显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就已宣布。抗生素的使用将成为全世界医疗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1975年第一个抗菌肽的发现,至今已从多种生物中发现700余种抗菌肽,可在抗菌肽序列数据库中查到(http://www.bbcm.univ.trieste.it/~tossi/antimic.html)。由于抗菌肽的使用不易产生耐药和交叉抗性。且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寄生物及肿瘤等活性。抗菌肽将有望成为替代普通抗生素的一类新型药物。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抗菌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肽是具有广谱杀菌、抑病毒、抑杀肿瘤细胞等作用的一类膜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生物界。本文就抗菌肽在天然免疫中的地位、抗菌作用机制、抗肿瘤作用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肽是具有广谱杀菌、抑病毒、抑杀肿瘤细胞等作用的一类膜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生物界。本文就抗菌肽在天然免疫中的地位、抗菌作用机制、抗肿瘤作用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Aichinger MC Ginzler M Weghuber J Zimmermann L Riedl K Schütz G Nagy E von Gabain A Schweyen R Henics T 《Vaccine》2011,29(3):426-436
IC31® is a novel bi-component vaccine adjuvant consisting of the peptide KLKL5KLK (KLK) and the TLR9 agonist oligonucleotide d(IC)13 (ODN1a). While membrane-interacting properties of KLK and immuno-modulating capabilities of ODN1a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little is known of how these two molecules function together and synergize in interacting with their primary target cells, dendritic cells (DCs). We have found that KLK-triggered aggregates entrapped ODN1a and these complexes readily associated with the DC cell surface. KLK stimulated the uptak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ODN1a via endocytosis, while the bulk of the peptide remained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 periphery. ODN1a co-localized with early and late endosomes as well as endoplasmic reticular structures. ODN1a co-localized with TLR9 positive compartments following KLK mediated uptake. These features did not depend on the expression of TLR-9. Our results reveal novel mechanisms that allow KLK 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the TLR-9 ligand ODN1a in immunomodulation. 相似文献
12.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问题持续存在,但抗菌药物的作用逐渐弱化。在诸多新型抗菌药物中,纳米硒相对低毒性,具有较强抗菌效能。因此,本文从纳米硒的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抗菌机制、改良纳米硒材料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纳米硒材料进行综述,并对纳米硒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与展望,以期为其在抗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型和ROB型β-内酰胺酶基因扩增。结果 100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年龄段分布主要为1~10岁,占61.00%。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5.00%(35株),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高,达64.65%;对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7.96%、96.84%,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氯霉素、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较高,依次为96.91%、92.78%、85.71%、77.89%和74.75%。100株流感嗜血杆菌中,21株β-内酰胺酶阳性,且均为氨苄西林耐药株。对35株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和ROB基因检测,结果 22株TEM型阳性,未检出ROB阳性株。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低,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TEM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酸降解物对机体的细胞免疫调节功效。方法选用近交系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分别给予0.05、0.50、1.50 g/kg体重的人参皂苷酸降解物,连续给药60 d后测定足跖肿胀度和淋巴细胞转化程度。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人参皂苷酸降解物能增强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足跖肿胀度提高到0.85 mm;能提高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OD差值达到0.175。结论人参皂苷酸降解物具有增强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某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管理效果。方法 根据药剂科及检验科的原始登记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从1998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出院病历中,抽取住院号尾数为0的病历,各科均抽满40份为止,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998年1~12月耐药率比较高;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96.25%,耗资比率为52.38%;以治疗用药及二联用药为主。2000年1~12月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93.54%,耗资比率为50.47%,以治疗用药及单用一种药为主。2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经过u检验,有显性差异。结论 应对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管理,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控制细菌耐药性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