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 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分度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者100例,后者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损伤处及正常组相应部位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生成纤维示踪图像。 结果 前交叉韧带损伤处与正常组相应部位的FA和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处的FA低于正常组,ADC高于正常组。前交叉韧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损伤处的FA和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随损伤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ADC则逐渐增高,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FA和ADC、纤维示踪成像及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纤维示踪成像、FA和ADC、MRI。 结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处的FA和ADC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纤维示踪成像可以提高损伤程度分级的准确率,弥散张量成像可以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分级提供更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预后评估提供影像数据。 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正常者100例和前交叉韧带Ⅲ、Ⅳ级损伤重建61例及随访57例,划分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处及正常组相应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生成纤维示踪图像。 结果 前交叉韧带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的FA值和ADC值为(0.395±0.047)、(0.541±0.056)、(0.542±0.058)和(2.791±0.336)×10-3 mm2 / s、(2.263±0.224)×10-3 mm2 / s、(2.028±0.341)×10-3 mm2 / s,术后1周与3个月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FA、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和正常组的FA值、ADC值为(0.542±0.058)、(0.595±0.056)、(0.684±0.059)、(0.577±0.064)和(2.028±0.341)×10-3 mm2 / s、(1.699±0.175)×10-3 mm2 / s、(1.375±0.151)×10-3 mm2 / s、(1.324±0.160)×10-3 mm2 / s,随访6个月与正常组FA值和随访1年与正常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FA、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能客观反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在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腹部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男女性检查正常者60例,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肾皮质和肾髓质的感兴趣区,测量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比较不同侧别、性别、部位、年龄组之间的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结果 左右侧、男女性和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的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左肾的ADC值略高于右肾,肾上极的ADC值略高于中部、下极,男性的FA值略高于女性,女性的ADC值略高于男性,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略有降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的FA值高于肾皮质,肾皮质的ADC值高于肾髓质。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反映正常肾结构的特点,为肾及其病变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前交叉韧带早期退变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3月期间50例单膝关节DKI成像数据,据关节镜结果分为退变组(n=25)和正常组(n=25),对比两组患者前交叉韧带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弥散峰度(axial kurtosis,AK)、径向弥散峰度(radial kurtosis,RK)、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及弥散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性。结果 退变组MK值、AK值、RK值以及FA值均低于正常组(t=8.132、5.313、6.885、9.035,均P<0.01),而MD值高于正常组(t=-5.145,P<0.01)。ROC曲线示DKI以上各参数对前交叉韧带早期退变性损伤均具有诊断意义,以MK值最高。当MK=0.884时,其诊断效能最大,敏感性92%,特异性96%,约登指数0.88,曲线下面积为0.979。结论 弥散峰度成像可定量评估前交叉韧带早期退变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 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磁共振矢状位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A与B,测量前、后交叉韧带起止点距离La与Lb,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M值;根据矢状位与冠状位上评判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0、I、II、III与IV级并分别设5个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得出各组M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值与髌股关节损伤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 结论 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存在相关性,随着M值越大,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程度的关系。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与颈部肌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利用MR-DTI技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部肌群在MR-DTI技术下的ADC值、FA值的变化,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评分的变化情况判断患者颈部疼痛的程度,采用相关性研究分析ADC值、FA值的变化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 治疗后的FA值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胸锁乳突肌分别为0.538±0.109和0.414±0.104,头夹肌分别为0.444±0.109、0.444±0.101)(P<0.05)、ADC值显著降低(胸锁乳突肌分别为1000.1±90.8、1336.7±117.7,头夹肌分别为1038±83.7、1356.5±98.1)(P<0.05);疼痛视觉模拟量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3.50±0.78)分和(7.23±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恒山    林增如    李燕燕    许伟明    李铭    潘星朵    吴垠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11):1291-1295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30例CSM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运用常规MRI序列及DTI技术进行扫描,运用DTI技术测量FA及ADC值,进行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根据MR平扫结果分为A组(n=10,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n=14,颈髓受压,信号正常)和C组(n=6,颈髓受压,T2WI高信号),分析各组FA及DA值差异,评价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脊髓C2-3、C3-4、C4-5、C5-6、C6-7节段的ADC值与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A、B、C组的ADC值、F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组、C组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ADC值、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A组到C组,ADC值呈升高趋势,FA值呈降低趋势,差异显著(P<0.05);MR T2WI、DTI序列扫描FA值、MR DTI序列扫描ADC值诊断扫描诊断CSM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20.00%(6/30)与80.00%(24/30),80.00%(24/30)与20.00%(6/30),66.67%(20/30)与30.00%(9/30)。结论:DTI较常规MRI能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CSM,是一种显示CSM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方法 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 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 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成像(DTT)的特点,探讨DTI、DTT在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58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成像、FLAIR及DTI成像,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年龄段的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正常者60例和单侧格林-巴利综合征住院患者20例,在工作站划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不同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生成纤维示踪图像,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左右侧、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的FA、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处理得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FA、ADC值分别为(0.65±0.05)、(1.04±0.12)×10-3mm2/s和(0.63±0.04)、(1.09±0.13)×10-3mm2/s。病变组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FA、ADC值分别为(0.55±0.06)、1.26±0.19)×10-3mm2/s和(0.50±0.07)、(1.36±0.18)×1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方法 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 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