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甲状腺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对她们来说 ,美好的容貌很重要 ,而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在颈部留下 6~ 8cm长的手术疤痕 ,这自杀式的长伤疤会给患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如何缩小手术切口和把手术切口转移到更隐蔽的部位 ,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学者苦苦思索的问题 .有作者[1] 在颈部做一 3.0~ 4 .5cm的横行切口 ,离断颈前肌行“微创的开放甲状腺切除术” ,但其美容效果仍难令人满意 .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不少学者开始探索如何把腔镜外科技术运用于甲状腺的外科手术中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甲状腺血管丰富 ,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良性肿瘤除术的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我院开展的共5例腔镜下甲状腺良性肿瘤除术的资料。结果 5例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天(4~7天)。无中转手术,无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结论 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方法相比,腔镜下甲状腺良性肿瘤除术,因为颈部无手术疤痕,具明显的美容效果。对于高发年龄段的中青年女性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该手术具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6例,年龄22~58岁。采用可视穿刺器建腔四步法联合加长Trocar建腔技术35例为观察组;采用分离棒钝性分离法建腔技术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乳晕入路建腔完成时间、皮下分离面积及不良事件(Trocar通道出血,以及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皮脂腺囊肿形成、脂肪液化、局部淤血瘀斑等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建腔,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甲状腺全切术、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建腔完成时间为(10.5±2.2)min,短于对照组的(30.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01);观察组皮下分离面积(65.05±5.04)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06±8.0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 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Trocar通道出血1例(2.86%,1/3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1例(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P=0.002)。结论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应用于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帮助术者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腔镜管理新模式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腔镜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临床所应用。我院自1993年开展腔镜手术以来,持续开展了腹腔镜、妇科腔镜、胸腔镜、泌尿腔镜、关节镜、鼻内镜等多种腔镜手术。腔镜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及护理质量。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我院采取新的腔镜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灶癌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32例甲状腺微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腔镜手术50例(腔镜组),男6例、女44例,年龄22~52(38.6±7.65)岁;开放手术82例(开放组),男18例、女64例,年龄23~59(38.6±7.65)岁。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总体引流量及住院时间,观察切口感染以及有无甲状腺旁腺功能减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术后第1天及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术后引流总量明显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 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0.038,P值均>0.05)。术后第1天,腔镜组患者颈部肿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旋转颈部时紧绷感发生率低于开放组(χ2=7.374、11.065, P值均<0.05),而术后颈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未见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腔镜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2.287, P值均<0.05);而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腔镜组8例、开放组13例失访。随访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111例均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开放组有2例提示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经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淋巴结炎。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满意度、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均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11.150、53.911, P值均<0.05)。结论 腔镜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灶癌,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灶癌手术方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家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37(1):107-109
目的探讨Zuckerkandl结节(Zuckerkandl’s tubercle,ZT)在甲状腺手术中出现的机率,以及ZT与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上甲状旁腺(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SPG)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施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的12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146个腺叶进行记录,观察ZT,分析其与RLN、SPG的解剖关系。结果 76例(63.3%)患者发现ZT,而54例(45.0%)患者其结节最长径大于1 cm。ZT较大者,87例(92.6%)RLN在ZT内侧,7例(7.4%)RLN横过ZT。SPG通常位于ZT之上,RLN之后。结论 ZT是甲状腺的显著特征之一,多数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发现。ZT的大小和位置与术前症状没有确切的关系。理解ZT与RLN和SPG的解剖关系,对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多发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多发占位120例病例资料。结果120例手术中有112例顺利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8例因出血中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95~354min,平均(255.3±48.9)rain;术中出血50—80mL,平均(68.9±9.2)mL,均未出现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对自己伤口表示满意。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多发占位性疾病中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探讨环甲关节不对称性形成的原因。方法 38具福尔马林常规固定尸体(中国男性15例,女性5例;新西兰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57~95岁,平均年龄为74岁),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进行喉部取材后,去除环甲关节周围软组织,定义环状软骨板正中矢状面和甲状软骨板后缘及下角的长轴之间的角度为环甲角,利用Image J 软件 (NIH, USA)测量,并对喉标本左右侧、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环甲角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取3例喉标本,利用Micro-CT和三维重建软件实现环甲关节的三维构建;之后将该3例标本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后进行HE和Van-Gieson(VG)染色。结果 双侧环甲关节的关节面形态存在不对称性;关节腔(环甲关节)亦存在不对称性,并且这一特性与环甲角紧密相关。所有个体喉双侧环甲角均不同。结论 环甲角的不同可能导致了双侧环甲关节关节面的接触面积的不同, 最终体现为环甲关节关节面及关节腔的不对称性。可以在活体的喉影像中观察和测量环甲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甲状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6例新鲜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按照胸骨切迹小切口入路和胸前入路的手术步骤进行内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经颈部的自然间隙进行内镜下手术解剖,能清楚的显露与手术程序相关的结构和毗邻关系;更容易识别血管、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提供了内镜下各部位的解剖和毗邻的图解;进行侧后面的解离及显露或侧缘与颈动脉鞘之间解离时,应用30°或70°镜更利于视野,采用经典的解剖标志来识别辨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内镜的放大作用给颈部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出色的可视性,更容易鉴别喉返神经和血管及甲状旁腺,利于防止喉返神经的损伤和保存甲状旁腺的血供;肩胛舌骨肌上腹是腋前入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利用颈部的自然间隙进行内镜下手术解剖,能清楚的显露与手术程序相关的结构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测量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及神经分布, 为该间隙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4具尸体,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采用Blanco穿刺入路,在胸壁两侧腋中线4、5肋间,注入含美兰染料的液体(0.4 ml/kg)至前锯肌间隙,约10 min后逐层分离至该间隙,观察美兰液体的扩散范围、染料沉积后界限以及该范围内的神经分布。 结果 观察8侧前锯肌,逐层掀开胸大肌和胸小肌后,清晰显露前锯肌间隙的蓝染区域及区域内蓝染的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中位数M(P25, P75)描述8个前锯肌筋膜间隙注射扩散范围测量结果,腋前线11.35(10.45,12.15)cm,腋中线12.6(12.12,13.15)cm,腋后线11.1(10.70,12.05)cm,平乳头线9.8(9.12,10.65)cm。头侧扩散至第2肋腋前线占75%,腋中线占87.5%,腋后线占87.5%;扩散至第3肋腋前线占25%,腋中线占12.5%,腋后线占12.5%。 结论 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解剖测量研究提示临床应用此方法进行前锯肌间隙神经阻滞,可阻滞前锯肌间隙内的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满足胸前外侧壁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CT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对480例无骶髂关节病变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面及不同区域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差异。 结果 (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大,间隙宽度逐渐变窄;(2)女性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稍大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层面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下部间隙宽度最小;(4)同侧前、中、后3个区域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但同一区域的左侧和右侧无明显差异。 结论 骶髂关节间隙宽度存在年龄相关性、空间不均匀性和多样性。本研究可为不同年龄人群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提供影像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测量腰椎板间隙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比较患侧(症状组)与健侧(对照组)椎板间隙形态,根据不同性别分别测量L4/5以及L5/S1节段双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和面积;通过腰椎三维CT测量腰椎板间隙的有效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腰椎正位片上健侧L4/5、L5/S1的椎板间隙多呈椭圆形,而患侧的椎板间隙以三角形和扁圆形多见;患侧腰椎板间隙狭窄发生率为68.1%,L4/5节段发生率为65.1%,L5/S1节段71.0%;高度改变的同时伴随宽度的改变;腰椎三维CT测量结果表明,76.5%的患者患侧椎板间隙有效直径小于工作通道直径,其中72.3%位于L4/5节段,80.6%位于L5/S1节段;男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其均值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L5/S1节段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的均值大于L4/5节段。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间隙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掌握腰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可指导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 方法 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性别同一位置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2)不同水平面上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3)同一水平面上同侧前、中、后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4)同一水平面上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 结果 (1)骶2第1水平面(S2-1)和骶2第2水平面(S2-2)左后区骶髂关节间隙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骶1第1水平面至骶3第2水平面(S1-1~S3-2)6个水平面上,同侧骶髂关节前、中、后关节间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右前区中,S1-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2、S2-1、S2-2和S3-2(P<0.05);(4)左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1、S1-2、S2-2和S3-2(P<0.05);(5)右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3-1和S3-2(P<0.05), 且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6)左后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7)右后区中,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 结论 本研究为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提供了影像解剖学参考标准。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在水平面和冠状面上存在一定的影像解剖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颈部无疤痕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开展颈部无疤痕甲状腺切除术(Scarless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SET)。方法 切口选择在乳晕上缘,胸骨旁,在内镜下行甲状腺肿瘤或腺体次全切除术。结果 10例术后恢复良好,无声嘶,呛咳,颈部水肿,隆起明显改善。结论 颈部无疤痕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明显的美容效果。手术关键在于良好的显露和止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 °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 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相似文献